收藏 分享(赏)

湖北丹江口熊家庄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_郭长江_.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6710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丹江口熊家庄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_郭长江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丹江口熊家庄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_郭长江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丹江口熊家庄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_郭长江_.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图一 熊家庄遗址位置图考 古 发 现湖北丹江口熊家庄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摘要:2010 年 68 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丹江口市熊家庄遗址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遗迹单位 82 个,其中灰坑 58 个、灰沟 11 条、房基 2 座、灶 3 个、窑址2 座、瓮棺葬 3 座、井 3 眼。此次发掘为首次在丹江流域的湖北境内发现二里头时期的文化遗存,对夏文化的研究以及南下传播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发现的春秋早期遗存,从地域上看对早期楚文化的探索极有启发性。关键词:熊家庄遗址;二里头时期;春秋;战国;楚文化熊家庄遗址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熊家庄村熊家庄、盐店门一带,隶

2、属于熊家庄村五、八组(图一)。遗址范围西到村庄,北至小河,东至谢家庄洼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北纬324505,东经1112720,海拔高程为169172米。2004年3月,丹江口市博物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进行系统调查时发现该遗址。2004年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熊家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50平方米。2010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及第二次发掘,勘探结果表明,遗址现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分布范围广,但文化层堆积较薄,遗物较少,南北区略有差异。结合勘探情况并沿用第一次发掘设置

3、的永久性坐标基点,确定第二次发掘分为南(A区)、北(B区)两个区域。本次发掘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布10米10米探方12个,5米10米探方1个,其中南区10米10米探方4个,5米10米探方1个;北区10米10米探方8个,实际发掘面积1250平方米。本次发掘历时2个多月,共清理二里头文化时期和东周时期遗迹82个,包括灰坑58个、灰沟11条、房基2中图分类号:K871.3文献识别号:A文章编号:1001-0327(2023)01-0036-13江汉考古2023.1/总第184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7)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办公室(湖北 武汉430072)36图二 熊家庄遗址第二次发

4、掘遗迹总平面图37图三 TS33E59、TS33E60探方北壁剖面图座、灶3个、窑址2座、瓮棺葬3座、井3眼(图二)。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地层堆积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清晰,时代分明。遗址东南部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厚,保存较好,西北部文化层堆积相对较薄,保存较差。现以遗址南区东部TS33E59、TS33E60北壁剖面为例说明如下(图三)。第1层:表土层。厚2040厘米,褐色土,呈颗粒状,土质较松软,包含大量树根、瓷片等。第2层:淤积层。深2040厘米,厚1550厘米,黄褐色土,板结成块,土质较硬,包含大量碎石、砖瓦块。第3层:东周时期文化层。深4585厘米,厚3060厘米,灰褐色土,含锈斑,板结

5、成块,包含少量烧土粒及草木灰,出土陶片较多,可辨器形有鬲、缸、豆等。此层各探方均有分布,由北向南倾斜。第4层:东周时期文化层。深95135厘米,厚2070厘米,褐黄色土,含沙,土质较松软,含有少量烧土粒及草木灰等,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有石锛、石凿等石器和大量陶片,陶片以泥质陶居多,夹砂陶次之,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篮纹、方格纹等,可辨器形有缸、尊、豆、鼎、钵等。此层各探方均有分布。第5层:二里头时期文化层。深120170厘米,厚1040厘米,灰黄色土,板结成块,含有少量烧土粒及草木灰等,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有箭镞等石器和较多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黄陶居多,夹砂陶次之,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等,可辨

6、器形有鼎、缸、豆、尊等。此层仅分布在遗址的东部及南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均不见该层。第5层下为生土层。二、遗迹遗物(一)二里头时期遗存该期遗迹共36个,包括灰坑27个、灰沟4条、井2眼、瓮棺1个、灶1个、房基1座。现以H102、H105、H123为例,简介如下。1.灰坑(1)H102H102位于TS35E57北部,开口于第4层下,距地表深95厘米,打破生土层。开口呈不规则椭圆形,斜壁平底,东西长360、南北宽120150、深6080厘米(图四)。坑内填土为灰黑色土,土质疏软,夹杂有大量的草木灰、木图四 H102平、剖面图38图五 H102出土器物1.石斧(H1021)2、47、10.陶罐(H10

7、23、711)3.陶大口尊(H1024)8.陶盘(H1022)9、11、12.陶瓮(H1025、12、6)炭、红烧土颗粒及黄色土块,出土大量灰色、褐色陶片及少量红色陶片,多为素面,少量饰细绳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盘、大口尊、瓮、罐、缸、钵、鼎等。另出有1件石斧。石斧 1件(H1021)。青石质,磨制,长方形扁体,顶部残,两面弧刃较钝,局部有砸痕。长10.3、宽5.2、厚2.4厘米(图五,1)。陶罐 6件,皆为口沿。H1023,夹砂灰陶。敞口,立沿,厚唇,颈略束,以下残。颈部饰粗绳纹。复原口径30、残高18.4厘米(图五,2)。H1027,夹砂褐红陶。尖唇,直口微敞,小折沿,矮直领,溜肩,腹

8、部残。肩以下饰竖绳纹。复原口径18、残高7.6厘米(图五,4)。H1028,夹砂橙黄陶。敛口,沿外侈,圆唇,颈略束,斜垂肩,腹部残。肩以下饰斜向绳纹。复原口径23、残高5.2厘米(图五,5)。H1029,夹砂黑皮陶。尖唇,直口,沿外翻,束颈,斜垂肩,深弧腹,下腹残。肩以下饰竖向细绳纹。复原口径20、残高8.4厘米(图五,6)。H10210,夹砂黑衣陶。尖圆唇,侈口,抹贴沿外凸,束颈,斜垂肩,腹部残。颈部饰间断绳纹,肩以下饰斜绳纹。复原口径17、残高6.6厘米(图五,7)。H10211,夹砂黑衣陶。尖唇,敞口,束颈,溜肩,腹部残。沿外饰一道附加堆纹,颈上饰暗绳纹,肩以下饰斜向绳纹。复原口径16、

9、残高4.4厘米(图五,10)。陶大口尊 1件(H1024)。泥质灰陶。侈口,尖唇,束颈,圆折肩,斜腹下收,下腹残。颈上饰两道凹弦纹,肩以下饰间断绳纹及数道附加堆纹。复原口径31、残高9.4厘米(图五,3)。陶盘 1件(H1022)。泥质黑皮陶。敞口微敛,外抹沿,尖唇,斜弧腹下收,底部残,素面。口径23、残高7.2厘米(图五,8)。陶瓮 3件,均为口沿。H1025,泥质黑皮陶。直口微敞,厚圆唇,直领,广斜肩,腹部残,素面。复原口径20、残高4.6厘米(图五,9)。H1026,夹砂深灰陶。敛口,尖唇,抹贴沿较宽,斜弧腹壁外张,下腹残。沿面有三道抹旋痕,腹上饰附加堆纹一周。复原口径30、残高39图六

10、 H105平、剖面图图七 H105出土器物1.石斧(H1051)2.陶拍(H1052)3.石球(H1053)4.石锛(H1054)5、8.陶盆(H1055、8)6、7、9、10.陶罐(H1056、7、9、10)6.4厘米(图五,12)。H10212,泥质黑皮陶。敛口,抹沿外凸,厚圆唇,斜肩外张,腹部残。沿边饰一道凹弦纹。复原口径22、残高3.2厘米(图五,11)。(2)H105H105位于TS33E60中东部,开口于第5层下,距地表深160厘米,被G18和H122打破。平面呈椭圆形,坑口东西长166、南北宽150、深98厘米,坑壁规整,坑底呈锅状(图六)。坑内堆积可分为两层:第1层为黑灰土,厚

11、066厘米,含大量草木灰及少量红烧土,出土遗物较为丰富,有兽骨、石斧及大量陶片,陶片多为泥质灰褐陶,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陶拍、鼎、缸、大口尊等;第2层为灰黄色土,含沙,厚030厘米,含少量草木灰,出土陶片以泥质灰褐陶居多,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盆、鼎等。石斧 1件(H1051)。青麻石质,磨制。呈梯形,厚体,40图八 H123平、剖面图图九 H123出土陶器14.罐(H1231、2、3、4)5.圈足碗(H1235)6.罐底(H1239)7.高领瓮(H1238)8.豆盘(H1236)9、10.鼎足(H1237、10)上窄下宽,圆弧顶,两面刃,刃部残。残长9.9、宽4.45

12、.7、厚3.5厘米(图七,1)。石球 1件(H1053)。青灰石英石质,磨制。呈球形,表体布满打砸麻点及疤痕。直径66.4厘米(图七,3)。石锛 1件(H1054)。青麻石质,磨制。呈长方形,薄体,单面刃较锋利,顶部残,两侧布满砸痕。残长8.6、宽4.7、厚2厘米(图七,4)。陶拍 1件(H1052)。夹砂橙黄陶。呈蘑菇状,柱形柄中空,局部残,素面。直径6、高6.3厘米(图七,2)。陶盆 2件,均为口沿。H1055,夹细砂橙黄陶。敞口,外折沿下斜,尖唇,斜直腹内收,下腹残。肩处置对称鸡冠形耳,肩下饰竖行绳纹。复原口径33、残高8厘米(图七,5)。H1058,泥质橙黄陶,敞口,仰折沿,方唇,直弧

13、腹内收,下腹残。颈以下饰斜行绳纹。复原口径23、残高6厘米(图七,8)。陶罐 4件,均为口沿。H1056,泥质黑皮陶。敛口,41图一 H77平、剖面图图一一 H77出土器物1.石刀(H771)2.陶盂(H772)3.陶罐(H773)4.陶豆(H774)图一二 H80平、剖面图折沿外侈,圆唇,束颈,溜肩,腹部残。颈以下饰方格纹。复原口径30、残高7.6厘米(图七,6)。H1057,夹砂深灰陶。口微敛,沿外折,方唇,直颈外张,肩部残。颈上饰暗绳纹,肩处饰斜行粗绳纹。复原口径20、残高5.2厘米(图七,7)。H1059,夹砂黑皮陶。敛口,仰折沿,尖唇,束颈,溜肩残。口沿内有一道凹弦痕。复原口径24、

14、残高4.2厘米(图七,9)。H10510,夹砂黑皮陶。敛口,仰折沿似盘口,圆唇,束颈,斜肩,腹部残。颈以下饰斜线篮纹。复原口径24、残高5厘米(图七,10)。(3)H123H123位于TS33E65西南部和TS34E65西北部,开口于第5层下,距地表深170厘米。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坑口长230、宽180厘米,弧壁平底(图八)。坑内填土为黄褐土,土质较硬,夹有大块红烧土,出土大量的陶片,以泥质灰陶居多,以素面为主,少量饰附加堆纹、绳纹,可辨器形有罐、圈足碗、瓮、豆、盆、大口尊、鼎等。陶罐 4件,均为口沿。敛口,仰折沿,腹部以下残。H1231,夹砂黑皮陶。斜肩,肩上饰斜向篮纹。口径20、残高4.

15、2厘米(图九,1)。H1232,泥质橙黄陶。斜肩,肩以下饰间断绳纹。复原口径28、残高8.2厘米(图九,2)。H1233,泥质黑皮陶。斜肩,肩上饰两道凹弦纹。复原口径24、残高7厘米(图九,3)。H1234,夹砂灰陶。仰折沿似盘口,溜肩,肩以下饰粗绳纹。复原口径23、残高6.4厘米(图九,4)。陶圈足碗 1件(H1235)。泥质黑皮陶。口沿残,斜弧腹,尖圜底,高圈足外撇,圈足内留有旋痕。复原口径11.6、残高4.4厘米(图九,5)。陶罐底 1件(H1239)。泥质深灰陶。上腹残,斜腹内收,平底内凹,素面。底径7、残高4.6厘米(图九,6)。陶豆盘 1件(H1236)。泥质黑皮陶。敞口微敛,宽沿

16、外折略上扬,斜弧腹急收,下腹及圈足残,素面。复原口径32、残高2.8厘米(图九,8)。陶高领瓮 1件(H1238)。泥质黑皮陶。直口,小尖唇,高直领,广肩,腹部残。肩上饰凹弦纹一周,以下饰细篮纹。口径15.6、残高5.842图一三 H80出土器物1、2.石斧(H804、2)3.石杵(H803)4.石锛(H801)5.陶豆座(H805)6.陶豆柄(H807)7.陶鬲足(H806)8.陶豆(H802)9.陶豆盘(H801)厘米(图九,7)。陶鼎足 2件。H1237,夹砂橙黄陶。呈尖锥状,平足根;细长足上部饰按窝纹一个。残高12厘米(图九,9)。H12310,夹砂橙黄陶。呈尖锥状,瘦长,足上部有捏窝,下部微外撇,上压印条纹。残高8.6厘米(图九,10)。(二)东周时期遗存东周时期遗迹共有46个,包括灰坑31个、灰沟7条、井1个、瓮棺2个、窑2座、灶2个、房基1个。现以H77、H80、H97、J1、W3为例,简介如下。1.灰坑(1)H77H77位于TS37E61东南部,开口于第3层下,距地表深135厘米,打破生土层。平面大致呈圆形,坑口最大直径110、深75厘米,斜壁,底部不平(图一)。坑内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