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服之大唐_曹喆.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6723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服之大唐_曹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服之大唐_曹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服之大唐_曹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汉服之大唐编者按:汉服经过数千年发展变化,融入了大量外来服饰,现在我们所说的汉服,实际上是指中华民族服饰。中华服饰文化堪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三月,春服既成,在明媚的春光中,让我们跟随三位专家,走进大唐,看汉服之美。特别关注:汉服之大唐 汉服之大唐撰文 曹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今天,海外的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汉服也被称为唐装。唐代丝绸品种丰富、产量巨大,为唐代灿烂的服饰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唐代有名的丝织品有“齐纨鲁缟,蜀锦楚练,越罗吴绫”等。唐代丝绸的生产加工技术丰富。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阐述了唐代六种丝绸加工与装饰技术:彩锦;特种宫锦,如瑞锦宫绫、彩绫等;刺

2、绣,如五色彩绣、金线绣等;泥金银绘;印染,如蜡缬、夹缬、绞缬等;堆绫、贴绢等。发达的经济造就了唐代奢靡的生活风气。从宫廷至民间,盛唐至晚唐的服饰崇尚宽大华丽,朝廷则多次颁布与服饰有关的禁侈令。唐代对外来文化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态度,外来服饰被汉人广泛使用,胡服流行于整个唐代,“士女皆竟衣胡服”(旧唐书舆服志)。大量服饰有着外来的印记,不仅是款式,面料纹样也多是外来品种。目前存留下的唐代服6文史知识 2023-3饰和面料残片等大多出土自新疆地区(唐代之西域)。这些丝绸锦缎多被称为胡锦。唐代最重要的男装是幞头、圆领袍和靴的组合,女装则是裙襦组合。唐人认为幞头(折上巾)和襕袍源自后周武帝。如苏氏演义卷下

3、载:“圆领小袖,本类古服,即赵武灵王好着胡服,是始也。后周武帝始令袍下加襕。”襦在汉代以前已有,有观点认为可追溯至战国。说文解字和释名都有襦的解释,襦裙在南北朝时期始大范围流行,宋以后演变为衫(袄)裙的样式,款式多样。颜师古注急就篇卷二有:“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者。”一唐代男装唐代官员服饰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功能区分明确,服饰品种繁多,并对服饰色彩、材料、纹样的使用作了比前代更详细的等级规定,这些服饰等级制度很多被后朝继承。唐代常服带有一定的时尚性,面料、色彩、幞头等会不断变化,其他三种官服样式则基本稳定。李贤墓壁画客使图中的官员服饰则相当于大礼服,也就是朝服,是仅次于祭

4、服的服饰,唐高宗以后称为“具服”,包括笼冠、黑介帻、进贤冠、白纱内单、革带、笏、绛纱单衣、绛蔽膝、大绶、小绶、白练裙、乌皮舄。官员在朝会、接待外宾等场合穿着(图1)。黑介帻是天子十二等衣服之一,皇太子和官员也使用。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太子的黑介帻为:“黑介帻,白纱单衣,白裙襦,革带,素袜,乌皮履。拜陵则服之。”一般官员则是:“若谒见府公,府佐平巾黑图1李贤墓壁画客使图中的具服7汉服之大唐帻,国官黑介帻,皆白纱单衣,乌皮履。”空顶黑介帻是在皇帝谒庙还宫、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释奠、拜陵等很正式的场合下使用。黑介帻除了可以单独使用外,还和进贤冠、通天冠、远游冠、委貌冠等配合使用,黑介帻之服相当于大礼服减等

5、,将朝服的一些配饰去掉。金乡县主墓出土文官俑就头戴黑介帻,身穿右衽大袖袍,袍内穿半袖(图2)。黑介帻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秦将头上戴的绛袙,不断变迁至汉代形成帻(参杜佑通典卷五六)。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着黄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初唐天子、官员平时着常服,且款式差别不大,为便于区别,皇帝的带上加十三环。步辇图中可见唐太宗的服饰和大臣的区别不大,头戴幞头,此时的幞头造型较矮小平缓(图3)。若非大事,天子和官员都穿常服,基本款式就是幞头、圆领袍、腰带和靴。隋唐嘉话

6、卷中有:“旧官人所服,唯黄紫二色而已。贞观中,始令三品图2金乡县主墓文官俑的黑介帻之服图3唐阎立本步辇图8文史知识 2023-3以上服紫,四品以上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以青焉。”朝廷在隋代服饰制度的基础上细化了色彩的等级制度。高祖、太宗、武则天和文宗等朝对服饰进行了较大修改。基本上服色品级按照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为青;龙朔二年(662),八品、九品改服碧。唐代官员和士人还穿襕袍,李贤墓壁画中就能见到官员所穿襕袍(图4)。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唐志曰: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着襕及裾,名襕衫,以为上士之服。今举子所衣者,襕衫之始也。”襕袍(衫),袍的下摆处

7、覆着一圈布,称为襕。图中领子是敞开的,顶部有扣子,扣上就成为圆领袍了。旧唐书舆服志说:“武德来臧获贱伍者皆服襕衫。”也就是说,襕衫本是士人所服,但老百姓不管这套,都穿襕衫。朱子语类有:“尝见唐人画十八学士,裹幞头,公服极窄;画裴晋公诸人,则稍阔;及画晚唐王铎辈,则又阔。”初唐时的袍比较合体,盛唐以后较阔,至晚唐则很肥大了。虽然有了服色等级制度,但在军中执行时颇为混乱。唐初有赏红、紫官服给武将,其后有武官可以借朱、紫,即品级虽然不够,但作为一种荣誉赏赐可以穿朱、紫的官服。新唐书车服志记:“唐初,赏朱紫者服于军中,其后军将亦赏以假绯紫,有从戎缺骻之服,不在军者服长袍,或无官而冒衣绿。”唐会要卷三十

8、一记载高宗敕令:“如闻在外官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于袍衫之内着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子。或于闾野。公然露服。贵贱莫辨。”这种公然僭越穿衣的行为,真是禁也禁不了。安史之乱中后期,军费开支巨大,朝廷入不敷出,没钱招兵,就用空头官位招兵,凡参军就可以穿红戴紫。平巾帻之服是天子的十二等服之一,用于狩猎、出征、讲武等场合。平巾帻之服也是武官的常服。旧唐书舆服志有:“平巾帻,牛角箄簪,紫衫,图4李贤墓壁画中的官员所穿襕袍9汉服之大唐白袍、靴,起梁带。五品已上,金玉钿饰,用犀为簪。是为常服,武官尽服之。”新唐书将平巾帻之服写作“武官、卫官公事之服”。李寿墓壁画中武官头上戴的是平巾帻,身穿大袖褶,褶上系起梁带,下

9、身大口袴(与上衣合称袴褶),脚下穿乌皮靴,胸前背后着裆,裆外系的腰带称为螣蛇(图5)。大仗陪立场合,五品以上及亲侍在袴褶外有裆螣蛇,其勋侍则不穿裆。官级用带饰表示,三品以上的起梁带用玉梁宝钿,五品以上用金梁宝钿,六品以下用金饰隐起。王国维先生观堂集林胡服考详考袴褶本胡服,在战国时期已有。至魏晋,多为士卒及底层军官的服装。袴褶二字连用始见于三国志江表传。魏文帝为太子时,驰聘田猎,着此服,这才开始逐渐流行。南北朝时期,袴褶服开始被普遍穿着。文官在大仗陪立的时候也类似武官,五品以上及亲侍加裆、螣蛇,六品以下,衫为绯色。文官在骑马远行时也穿平巾帻之服,但是要去掉裆和螣蛇。河南省博物馆的文官俑(图6),

10、头戴平巾帻,上身穿绯色的广袖衫,外罩裆,腰间系着螣蛇,下身穿白练裙,脚上穿舄。图5 李寿墓壁画中武官的平巾帻之服图6文官俑(河南省博物馆藏)10文史知识 2023-3李重润墓壁画中的仪仗人物众多,步行者在前,骑马者在后。他们的主要装束是幞头、圆领袍、革带、靴,腰间佩剑。每个仪仗成员腰间都配有兽尾。仪仗中服色有红、绿、紫和黄等(图7)。旧唐书舆服志载:“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并有“总章元年,始一切不许着黄”。高宗朝,官员闲居的时候还是可以穿黄色常服的,高宗总章元年(668)以后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这里所说的黄应指赤黄色。文

11、献记载幞头源于后周武帝,唐初马周改革幞头样式。隋唐时期的官员、士人和劳动者不分贵贱都戴幞头(图8)。敦煌壁画中也有农民劳作时戴幞头的画面。图7李重润墓壁画的仪仗图8唐韩幹牧马图(局部)中戴幞头的御者隋大业十年(614),左丞相牛弘上议请戴巾子,巾子以桐木制作,刷漆。所谓巾子,就是一个硬衬,便于幞头造型。古人的头发在头顶绾成一个髻,巾子就扣在发髻上,再将裁出四个脚的幅巾包裹在头上,就成了幞头。唐代巾子有木质的,也有藤制刷漆的。幞头的样式随着潮流不断变化,比较唐代各时期壁画,初唐、盛唐的幞头后垂两脚较短,中唐、晚唐时期的幞头两脚明显变长,几乎都是软质的。唐武德初,人们戴平头小样巾子。武则天内宴赐百

12、官丝葛巾子,中宗内宴11汉服之大唐赐宰相内样巾子。唐代封演撰封氏闻见记记载说,开元中(713741),燕公张说当朝,玄宗赐内样巾子给张说,外裹长脚罗幞头。张说戴上入谢,玄宗大悦。自此,令内外官僚、百姓并都穿戴这种款式。自此后,巾子有高下变化,幞头罗有厚薄,整个造型大体不变。此书中还提到长安尉程李家好戴高巾子。御史陆长源着蝉翼罗幞头、尖巾子,并遭人讥笑。开元十四年,唐玄宗赐臣下圆头的内样巾子。宰相裴冕自制巾子,称为“仆射巾”。自唐中期以后,用丝弦为骨装在垂脚里,脚稍翘起。贵贱多有仿效,但睡觉时很不方便。唐末丧乱,自乾符(874879)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为取其方便,着

13、急时不必要对镜系裹。因僖宗爱之,就制成这种款式进献给皇帝。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五代政局混乱,各路诸侯自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五代时期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丈馀,称之为龙角。常服上使用的革带也颇有讲究。腰带由带鞓、带銙、带头、带尾四部分组成。带鞓是带的本体,外面裹红、黑绫或绢,称为红鞓或黑鞓,唐代多用黑鞓。带銙是装饰在带面上的小方块。带头即带扣,用于束缚固定腰带。带尾也称铊尾。铊尾在腰背处插在带内,垂着向下,表示向皇帝顺服的意思,铊尾垂下的长度也跟随时尚变化,忽长忽短。游骑图中可以看到革带系法和铊尾垂下的方式(图9)。图9唐佚名游骑图(

14、局部)中腰带和铊尾图10唐代“更白玉”带銙(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2文史知识 2023-3革带的带面上有銙装饰,銙的数量和材质要依据官级来确定(图10)。唐会要卷三十一记载,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的敕令规定文武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銙;四品金带十一銙;五品金带十銙;六品、七品银带九銙;八品、九品石带九銙;庶人黄铜铁带七銙。唐代壁画中有一些农民劳作的情景,唐代男子在劳动时戴幞头或草帽,穿缺胯衫,脚穿靴或草鞋。缺胯衫和前面提到的圆领袍(襕袍)在结构上稍有不同,缺胯衫的两侧下摆都有衩。缺胯衫除了劳动者穿着,士兵也作为常服穿用,便于骑马和跑动。劳作者在劳动时,常将缺胯衫的前面下摆掖在腰间的带子里,方便动

15、作(图11)。二唐代女服唐代女性最为正式的衣服是礼衣,即女性的大礼服。五代续事始记:“实录曰:自殷周之代,内外命妇朝贺宴会服朱翟衣,戴步摇,以发为之,如今鬓周回插以钿钗翠朵子垂条,而寻常头髻仿佛其样,向前后插小花子钗梳以为容饰。自后其状不一,其步摇之制不一。晋永嘉(307313)以后,为步摇之状名鬓,以为礼容。至隋及唐,尚用之为嘉礼之服,裙襦大袖为之礼衣,其上皆饰以翟,即今之翟衣,妇之正服。至开元中,妇见舅姑,即戴步摇,插钗翠,若今通传郎戴鬓而无钗及裙孺大袖也。”(参陶宗仪 说郛)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礼衣有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大袖连裳、公服等。皇后的礼服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内、外命妇的

16、礼服为钿钗礼衣,在朝参、辞见、礼会等场合使用。钿钗礼衣和翟衣款式相似,加双佩、小绶,穿履。按品级,在头上加钿钗。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图11榆林窟25窟唐代男性农民形象(摹本)13汉服之大唐五品五钿。花钗礼衣是亲王纳妃时女性所穿的礼服。大袖连裳是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的嫁服。大袖连裳为青色,有素纱中单,蔽膝、大带、革带,袜、花钗,覆笄,两博鬓等,履和裳同色。一般平民家里嫁女,新娘可以穿大袖连裳,戴花钗,以金银琉璃等材质作为发饰。连裳是青色,青衣,革带,袜、履同裳色。另外,宫中女官,如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女官七品以上在有大事的正式场合也穿礼衣,和钿钗礼衣相似,但无首饰、佩、绶等饰品。李重润墓线刻画的仕女头戴凤凰装饰的高冠,腰侧有玉佩(图12),所穿的服装应属于公服,公服是宫中女官的常供奉之服。新唐书 车服志有:“公服者,常供奉之服也。去中单、蔽膝、大带,九品以上大事、常供奉亦如之。”薛儆墓线刻仕女穿的是等级较低的襦裙,有巾帔和饰带,高髻用丝缎包裹(图13)。新唐书车服志说:“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一般宫女穿半袖、裙襦和帔。图12李重润墓的线刻仕女图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