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0 Univ.Chem.2023,38(2),140146 收稿:2022-06-14;录用:2022-06-27;网络发表:2022-07-20*通讯作者,Email: 基金资助:南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KJG2022109)科普 doi:10.3866/PKU.DXHX202206046 化学通识课程“人文化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化学通识课程“人文化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 中国陶瓷的魅力 王志宏*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摘要:通识教育是引领广大学子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走向智与美兼具的人生的重要课程。本文以笔者所开设的化学类通识课程“人文化学”中讨论中国陶瓷的部分为
2、例,介绍了中国陶瓷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化学基础,探索了如何在通识教育中将科学知识与文化底蕴有机结合,激励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关键词: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化学;中国陶瓷;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G64;O6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Chemistry in Liberal Arts”:The Charm of Chinese Ceramics Zhihong Wang*College of Chemistry,Nankai Univer
3、sity,Tianjin 300071,China.Abstract: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tudents to form a comple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balance between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The author has offered a course named Chemistry in Liberal Arts and uses Chinese ceramics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The ar
4、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important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eramics and the relative chemical knowledge are introduced.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xploration to combine scientific knowledge with cultural heritage,so a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national cultural
5、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literacy.Key Words:General education;Chemistry in liberal arts;Chinese ceramics;Cultural confidence 2016年12月和2018年9月,习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下与教育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强调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教育改革做出了战略规划并指明了发展方向1,2。将思政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领域,实现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中每一位教育
6、工作者面临的要求和挑战。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通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识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重要途径,以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为目标,致力于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通识教育给了广大高校学子进行多元化学习的机会,有助于补齐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短板,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化学作为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在通识课程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No.2 doi:10.3866/PKU.DXHX202206046 141要地位35,也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激发青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阵地6。笔者在
7、多年的高校教学工作中有一点比较深的感受,或者说遗憾,那就是经过多年针对高考进行的高强度学习之后,很多同学的知识架构表现出令人担忧的不完整性。以化学专业为例的理科学生中,有不少同学人文知识相当贫乏,对于文史哲艺相关内容既不了解也缺少兴趣;与此同时,有不少文科专业的同学对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容有明显的畏惧和排斥心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经过精心准备,开设了一门通识教育课程“人文化学”,将化学领域的有趣知识和研究方法融入到文学、艺术、考古、历史等主题中,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看人文,为文科专业的同学补充科学知识,为理科专业的同学拓展人文视野,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会到科学之美、文化之美、思维之美。与此同时
8、,在课程中突出我国在传统文化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以课程中介绍中国陶瓷的部分为例,开展了在化学类通识课程中将科学知识、文化底蕴和思政建设相结合的探索。1 陶瓷中华文明的优雅载体陶瓷中华文明的优雅载体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可能没有哪一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能够像陶瓷这样全面。陶瓷是产生最早、流传最久远、体系最复杂的一种艺术形态,也是与历代礼教、风俗、生活、科技和经济都相关的一类艺术品。陶瓷里既寄托着阳春白雪的艺术之梦,也融汇着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气。陶瓷这只浴火腾飞的凤凰,从中国的古老大地上起飞,将技术
9、与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全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和“文明的徽章”。瓷器也是中国古代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大宗外销商品之一,中国丝绸、茶叶和瓷器带动的古代东西方贸易,对人类各文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陶瓷领先于世界的精湛技艺,不仅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的制瓷工业,对于世界其他各洲的制瓷工艺发展,都起过主导性的引领作用,因而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代表之一。2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工艺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化学工艺 我们平时所说的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如果说陶器是世界上许多古老文明共有的历史遗产,瓷器则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几乎是为中华文明所独有的技艺,而
10、在其后的若干个世纪中,世界各地的制瓷工艺发展,都受到了中国陶瓷的深远影响。陶器和瓷器有类似之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差别是所使用的基本原料有所不同。制造陶器使用的是陶土,而制造瓷器则需要使用瓷土。瓷土,又名高岭土,因江西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其汉语发音转变而得的词Kaolin,早已成为国际性的名词。瓷土由云母和长石风化变质并水合沉积而来,其变化过程中钠、钾、钙、铁等元素基本流失,纯净的高岭土的化学式为2SiO2Al2O32H2O,颜色一般为白色或灰白色。而陶土主要由高岭石、水白云母、蒙脱石、石英和长石组成,其化学成分相对复杂,除了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之外,还含有一定量的三氧
11、化二铁、氧化钙和氧化镁。其中三氧化二铁的存在,使得陶土可能带有黄褐色、红紫色等色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所看到的陶器最常见的颜色是黄褐色系。2.1 华夏大地上史前陶艺的灿烂群星华夏大地上史前陶艺的灿烂群星 世界上各种古老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在某个阶段发展出了陶器。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明发展圈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根据其所处区域内陶土成分和烧制工艺特点,制作出了形态各异风格多样化的白陶(略带浅棕色)、红陶、灰陶、黑陶和彩陶。白陶的出土相对较少,制作这类陶器需要使用铁含量很低而氧化镁或氧化铝的含量较高的陶土。如果陶土中含铁量较高,在露天烧制或采用敞口式的陶窑
12、烧制,陶器就会显现出三氧化二铁的颜色,即烧制成红陶。如果在烧制过程中通风不足,或在烧制末期封闭窑顶,就会因为供氧不足产生还原142 大 学 化 学 Vol.38气氛,三氧化二铁被还原为四氧化三铁,陶器就会呈现出深灰色。如果在烧制即将结束时,封闭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渗水,使窑室内产生浓烟,烟中的炭会渗入坯体的孔隙中,将陶器熏成黑陶。黑陶的制作也可以通过向陶土中加入植物的茎、叶、谷壳等,在烧制过程中植物组织发生炭化,使陶器呈现黑色。如果在素面的红陶、灰陶的表面用天然颜料锰铁矿、赭石、瓷土矿等进行描绘,烧制后就会得到精美的彩陶(图1)。图图1 新石器时期陶器类型新石器时期陶器类型 电子版为彩图,下同
13、 2.2 原始瓷器的诞生与青釉的发展原始瓷器的诞生与青釉的发展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瓷器的出现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的中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6世纪,距今已经有三千五百多年了。商代、西周时产生了原始瓷器青釉器;从商代、西周,经春秋战国到东汉,是中国瓷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完全的瓷器阶段。目前考古发现的历史最久远的瓷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河南的商代墓葬中发现的两件较为完整的青釉瓷尊。瓷尊由高岭土制成,里外都涂有一层较薄的透明青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 C以上,出土时叩击有金石之声,化学分析表明完全具备瓷器的特点。那么,原始瓷器,或者说青釉器,与陶器的化学成分有什么不同呢?其
14、中最显著的是氧化铁及氧化钙/镁的含量变化。在陶器中,氧化钙/镁的含量通常大于3%,而氧化铁的含量大于6%;而在原始瓷器中,氧化钙/镁的含量降至1%以下,而氧化铁的含量低于3%7。从外观上讲,最突出的变化是原始瓷器的表面有一层光滑致密的釉层。这时使用的釉,是一种氧化钙含量16%20%的碱性长石釉,以2%左右的铁作为着色剂。由于早期窑工在控制火焰方面还不十分稳定,在窑温上升到1000 C以上后,会有时是氧化气氛,有时是还原气氛。在氧化气氛下,主要生成三氧化二铁,釉色发黄;而还原气氛下存在的主要是二价铁,因此釉色偏青绿。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它的发明是与我国瓷土矿大都
15、含有一定量的铁矿的现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青色与碧玉相似,被认为稳重而高雅。自商代以降,青釉瓷器经历了稳步发展,到两晋时期完全成熟(图2)。图图2 青釉器与青瓷青釉器与青瓷 No.2 doi:10.3866/PKU.DXHX202206046 1432.3 低温铅釉的发展与唐三彩低温铅釉的发展与唐三彩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令人叹服的勤劳和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在青铜冶炼的过程中意识到把铅加入铜锡合金中会降低青铜的熔点,增强青铜的流动性,进而触类旁通,发展出了可以在相对低的温度下施用在陶器表面的低温铅釉。铅釉始于汉代,并且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当成熟的
16、形式和技法。汉代铅釉是用石英和铅以大约1:3的比例混合而成,从色彩上讲主要有铜发色的深绿色绿色草绿色冷色系,以及用铁发色的土黄浅棕深褐色暖色系。三国魏晋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铅釉陶的生产十分低迷。到南北朝时期,釉色从单一色向多色转变,出现了白地绿彩、黄地绿彩以及黄、绿、白三色共用等施釉技法,这些都为唐三彩在大唐盛世里大放异彩打下了基础。唐三彩的釉色主要有黄、绿、蓝、褐、白、黑等,其中又以黄、绿、褐这三种最为常见,所谓三彩是一种泛称。唐三彩采用低温铅釉,以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盐作为发色物质。其中绿色常选用以碱式碳酸铜为主要成分的孔雀石和蓝铜矿,黄色和褐色延用了三氧化二铁,黑色部分采用铁锰矿,而蓝色一般选用氧化钴。唐三彩作品中所呈现的雍容华贵的仕女,神情各异的胡人,雄伟矫健的骏马,喜气欢腾的乐舞,都为大唐盛世留下了生动真实的写照(图3)。图图3 汉铅釉陶器与唐三彩汉铅釉陶器与唐三彩 2.4 雨过天青云破处宋代陶瓷的创作高峰雨过天青云破处宋代陶瓷的创作高峰 发端于商代青釉器而成熟于两晋时期的青瓷,在唐宋时期继续发展并逐渐臻于完美。唐代除唐三彩之外,其他类型的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基本格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