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以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为例_袁睿.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6826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以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为例_袁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以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为例_袁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以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为例_袁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农经/2023 年 4 期DOI:10.16675/14-1065/f.2023.04.03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 袁睿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0 年我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全面进入了乡村振兴新时代,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发展乡村产业一直起着决定性作用。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除了国家帮扶以外,离不开自身产业的发展。文章以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为调研对象,探讨了该地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关

2、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海雀村文章编号:1004-7026(2023)04-0104-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以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1。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脱贫攻坚的坚实保障,一个地区是否真正脱贫,除了基础生活保障和设施建设以外,关键在于地方产业发展情况。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地区通过挖掘地方产业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产业发展不但是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1海雀村概况海雀村位于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东北部,境内多为高山陡坡,平均海拔 2 300 m,90的耕地坡度在25 以上,距赫章县城 110km,该村总面积为 11.87km2,耕地面积为 118.67hm2。2020 年,该村有 226 户 985 人,辖 5 个村民组,其中长海组有 47 户 200 人、瓦厂组有35 户 175 人、海雀组有 67 户 276 人、新丰组有 47 户212 人、学堂组有 30 户 122 人。该村居住的民族为苗族和彝族,

4、其中彝族有 11 户 49 人,占总人口的 5。海雀村属贫困村,已于 2016 年出列,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49 户 223 人,现已全部脱贫摘帽(2014 年脱贫 18 户 73 人、2015 年脱贫 12 户 56 人、2016 年脱贫9 户 49 人、2018 年脱贫 3 户 15 人、2019 年脱贫 6 户20 人、2020 年脱贫 1 户 10 人),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20 世纪 80 年代,海雀村因“苦甲天下”而惊动全国。“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雾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2这段顺口溜,就是当时极度贫困海雀村的真实写照。因为气候恶劣,地里长不出庄稼,为了生存

5、,百姓们不得不拼命开垦,最后导致生态恶化、水土流失、黄沙满天。那时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 5,年人均收入仅 33 元,村民们住着用茅草搭建的杈杈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1985 年 5 月,新华社的一位记者来到了海雀村,在走访过程中,他被这里极度贫困的现象所震惊,当晚就将自己在海雀村看到的一切通过电报发到了北京。海雀村这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极度贫困的现象,立即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对此作出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 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贵州省委对这

6、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3这份批示,让“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此走上了脱贫之路。在这条脱贫之路上,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为海雀村奉献一生的老支书文朝荣。1986 年冬,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文朝荣老支书开始发动村民种树,因为他相信“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于是,他带领村民们在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通过艰苦栽种,在海雀村的 30 多个山坡上种了 800 hm2的华山松、马尾松,建起了海雀人民发展致富的“绿色银行”。现在的海雀村林地面积为 913.33 hm2,森林覆

7、盖率达 77.21,整个村子被青山环抱,百姓们生活在一片绿色海洋里4。近年来,海雀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盘活村内土地、森林、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拓宽百姓增收门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于 2019 年底成立了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按规定将村集体作者简介:袁睿(1988),女,汉族,贵州瓮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104土地总面积 647.93 hm2、资产总额 1 593.452 万元量化分给全村 226 户 985 人。合作社共设 1 100 股,其中个人股 925 股、集体股 175 股;2020 年 8 月带领群众成立了赫

8、章县海雀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乡村旅游发展项目。海雀村脱贫攻坚成绩显著,但乡村特色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海雀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海雀村作为一个苗族和彝族混居的少数民族村寨,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一直都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从以前的“输血”扶贫,到现在的“造血”脱贫,海雀村的产业发展一直是关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于有效激活乡村产业的发展活力,使资源转化为资本。海雀村特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其独特的产业资源,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等,但这些资源目前却未形成良好的乡村产业链,未能全面实现从资源

9、到资本的转化5。2.1少数民族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不足海雀村是一个苗族和彝族混居的少数民族村寨,彝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 5,虽然彝族人口较少,但两个民族都各自保留着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如苗族的刺绣、大迁徙舞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但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海雀村却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学习,留守老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生产方式等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海雀村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的风险。苗绣作为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是苗族人民的宝贵财富。2021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毕节考察时说到,“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一定要

10、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据调查,2015 年 2 月,“村社一体”合作社扶持返乡农民工创办了赫章县海雀民族服饰加工厂,帮助海雀村 48 人就业,实现月平均收入 2 500 元。创办服装加工厂,给村民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但使用现代化机械导致村民们不再进行手工刺绣,海雀村的苗绣不但没有形成苗绣产业,而且学习刺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6。赫章苗族大迁徙舞流传于贵州大花苗支系,在赫章的可乐乡、河镇乡、德卓乡等地区的苗族人民中世代相传。大迁徙舞记载了苗族大迁徙的历史过程,是苗族芦笙舞的一种,其表现形式为史诗性的民族舞蹈。大迁徙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

11、化遗产,是海雀村苗族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2007 年大迁徙舞荣获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铜鼓奖”。现在由于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的影响,大迁徙舞在节庆上很少有人再跳7。2.2教育基地助推旅游发展困难海雀村除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以外,还有着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从“黄沙漫天”到“绿水青山”,除了国家和各界力量的帮扶以外,海雀村民艰苦奋斗,更离不开海雀村原老支书文朝荣的奉献。他带领着海雀村民和恶劣气候对抗,让荒山变绿地,让瘦土出粮食,炼成了不向困难低头的“文朝荣精神”。2014 年 5 月 8 日,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亲临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视察调研,并指出“海雀村是毕节试验

12、区改革发展的缩影,文朝荣同志是贵州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文朝荣同志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朝荣精神”,让更多的党员同志学习“文朝荣精神”,在海雀村建立了“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该基地以党性教育培训为内容,合作社参与运营管理,农户通过开办民宿以及销售农产品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但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交通不便,除了专门的培训以外,前往海雀村旅游的人门可罗雀。教育基地条件独特,但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对旅游发展赋能不足,乡村民宿、农产品销售未形成一定的产业

13、规模,这些都使海雀村旅游发展变得困难8。2.3生态资源资产化能力欠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朝荣老支书坚持“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的思想,四处请教专家,引进华山松品种,带领海雀村民种下林海,现已成为海雀村一笔巨大的财富。据估算,海雀村 913.33 hm2华山松价值近亿元,人均经济存量超过 10 万元,同时这片林海让海雀村有了充足的水资源,能覆盖周边 23 个村子的饮水问题。荒山变绿了,到处鸟语花香,海雀村成为了天然大氧吧,2014 年 9 月,海雀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海雀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当地的旅游发展中占据独特优势,2016

14、 年海雀村成功申报为 4A 级景区,但目前海雀村的旅游发展并不理想,除了交通原因以外,海雀村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形成专门的旅游产业链。生态资源是海雀村作为开发旅游资源的最大亮点,但却未能实现从资源到资产的有效转化9。3海雀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索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调查思考/105山西农经/2023 年 4 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在挖掘和开发本土特色产业时,要从地方历史、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出发,打造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乡村产业链。海雀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要充

15、分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特色产业,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3.1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民族地区独特的发展历史和地域条件,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海雀村的民族文化对促进海雀村产业振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应加强扶持民族文化,教育和引导本地村民传承与保护苗绣和大迁徙舞。要开发民族文化产品,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针对海雀村的“苗绣”,可以成立苗绣产业合作社,搭建苗绣产品销售平台,让村民的苗绣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形成集体优势,提高苗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促进海雀村苗绣产业化进程、提升苗绣产业升级和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路径。另外,成立苗绣教学基地,使其能更好地得到传承与

16、保护,同时借助该教学基地,规划绣品展示区、绣品制作体验区、绣品销售区等,将刺绣与当地旅游相结合,增加旅游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促进海雀村旅游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不管是苗族刺绣还是大迁徙舞,都应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提升产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苗绣产品的多样化,将苗绣手工艺品转化为旅游工艺品或者旅游商品;将大迁徙舞表演推送到舞台,形成一个具有舞台观赏性的节目。同时,将苗族彝族服饰、歌舞开发为旅游体验产品,让游客制作苗族传统服装,并穿着苗族服饰跟随本地村民参与大迁徙舞表演,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从而增加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不管民族文化如何创新与发展,都必须把握好传承保护与开发创新之间的关系,跟随时代步伐的同时,也不能丢失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民族文化利用、开发、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守护好民族文化的根。3.2促进教育基地旅游产业多样化“文朝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海雀人民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体现,建立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样一个时代楷模的精神,更打开了海雀村的发展之路。2020 年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共培训党员干部 2 848 人,共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