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英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研究_刘凤文竹.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693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英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研究_刘凤文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英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研究_刘凤文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英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研究_刘凤文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2 卷第 2 期2023 年 3 月高等职业教育探索HIG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LOATIONVol 22 No 2March2023收稿日期:2022 08 17*基金项目:2022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企产业工人技能传递 平台化 及其边界扩展研究”(22CSH053)。作者简介:刘凤文竹,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研究方向:国企技能形成、劳动关系。文章编号:2096 272X(2023)02 0074 07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精英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研究*刘凤文竹(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

2、0012)摘要: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重要创新形式,其建立改变了企业内部原有的技术传递的垂直边界,在大师工作室场域下,以培训专业技能、组织生产攻关和传递精业品性为基本内容,大师工作室能够动员与组织包括一线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专家等多元主体开展培训与攻关活动,以搭建平台性的组织构建了“技能精英共同体”模式,其生成机制在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与自下而上的个体参与相结合。此外,大师工作室通过与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连接,能够促进技能精英共同体的持续性发展,是对企业传统培训模式的新突破,对于培育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3、: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精英;共同体;技能形成;职业培训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技能人才队伍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人力资本基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制造业若要突破现有劳动力密集型的壁垒,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必须以产业工人的技能发展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指出“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应积极构建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4、的改革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力大军。然而,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技能供给总量不足、制造业劳动力技能质量低下以及技能供需不匹配等问题较为严峻,尤其在制造领域,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导致我国当前精英工匠出现了断层现象1。事实上,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技能短缺与多种组织制度缺失或供给不足有关,如何破解当前技能短缺困境,涉及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及产业工人等不同群体的共同参与。但一直以来,企业之间“挖人外部性”及互相猎头等因素导致沉没成本较高,使企业在培训投入方面意愿较低,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十分有限。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已有 61%的企业因为培训成本较高而未建

5、立内部体系化的培训机制2,直接导致内部技能形成缺乏有力支撑,既有内部技能形成方式难以满足大工业生产对特殊技能的需要,而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仍旧严重匮乏。在此背景下,中央近年来多次强调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模式,尤其重视发挥企业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培训技术技能工人、组织攻关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经过总结地方相关经验,2013 年 5 月人社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厅发 2013 51 号),规定将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创新企业内部技能形成方式的重要制度安排,明确指出“技能大师工作室47的主要功能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

6、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向企业、行业职工及相关人员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将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加以推广”。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普遍推行,为我国培育高技能精英人才队伍,加快制造业高水平技术技能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学术界目前对这一新的组织现象尚未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术研究滞后于现实发展。因此,本文试图对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组织现象及其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多元培训路径进行阐释,进而探索工作室场域下技能精英形塑与再生产的路径与机制问题。一、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组织特点与技能传递(一)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组织特征学界普遍认为,依据制造业技能获得方式,技能培

7、训系统可分为外部技能形成机制和内部技能形成机制,其中内部技能形成机制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自我组织的培训机制,其技能培训供给的主体是企业3,主要包括以师徒制为主体的岗位适应性培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但由于其覆盖性较小、知识内容更新缓慢等因素,无法满足企业生产转型所需的更高层次技能。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企业内部技能形成与传递的重要创新机制之一,与既有内部技能形成方式不同的是,它是在政府主导下,依托企业构建的一种具有极强整合能力与平台性质的制度化组织。我国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构是在总结吸取苏州、长春等地方性类工作室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渐次展开,

8、如今已建立起一个多层级、宽领域、覆盖广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体系,承担着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与创新攻关、宣传推广等任务。一般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是指“经相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是某行业(或产业)技能领军人物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将两者相互融合的活动场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模式”4,承担着职业技能需求判断、职业技能培训、技能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人工作团队。它的成员招募范围并不局限于既有的“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而是以具体培训与攻关内容为依据,与之相关的生产工人、技术人员、院校专家等均可自由参与其中,打破了以往技能传递与攻关局限于一定生产单元内的弊端,具有以下组织特征:第一

9、,从行政隶属体系上看,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一种非行政建制性的工人工作团队,因此本身并不具备行政职能,在行政隶属关系上也并不从属于某一既有体系。在进行培训、攻关、交流、宣传等活动时,工作室可在其系统内根据具体生产需要或当前存在的问题自主安排活动内容,并依据相关程度灵活选配人手。第二,从参与者身份上看,无论是工作室领衔人还是其他成员均为“跨界兼职”。大师工作室将一线高技能工人按照一定技能级别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其选择范围跨越了班组、工段甚至是车间,打破了既有的纵向垂直范围,有的工作室还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专家等相关主体加入其中,一间工作室的正式成员人数通常在几十人至百人左

10、右。此外,工作室活动是在劳动者工余或业余时间进行,不存在专职性岗位角色。非专职化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这些岗位并不是直接领取薪金的,其着眼点在于建构不同主体之间密切的生产联结关系,以协作解决生产难题。该模式具有多元主体性,从负责人到成员通常呈现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第三,从职业技能水平上看,能够进入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成为其正式核心成员的产业工人需具备较高技能等级,一些工作室要求成员需为技师及以上水平,这意味着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训练和技能成就,具备技能精英的初步潜质。第四,从制度规范上看,技能大师工作室有着自身稳定的规章制度及规范要求。也就是说,每个大师工作室都有一整套成型的人才培养、技能攻关、宣传交

11、流方面的规章制度,而这种制度是与国家、企业系统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二)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的组织路径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使企业内部既有技能传递的组织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以“班组+工作室”的重层结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能传递的复合组织结构,并不是班组元素与工作室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就技能传递的组织结构而言,由于新模式是在“车间工段班组”纵向垂直范围的基础上,打破既有边界,能够整合专业培训力量,实现了技能的横向流动。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国有工厂内形成了一套以“车间工段班组”为核心的刚性纵向垂直结构的工业组织运行机制,一直是工业组织的基57本治

12、理体制,同时也是技能传递的基本结构。在传统的“车间工段班组”结构和体制之下,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工人参与培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这一模式下,技能传递通常被限制在纵向垂直的体系范围内,甚至有时培训活动只在班组范围内展开,带有一定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计划经济时期,以班组制为典型代表,对工人的技能培训往往被置于班组会议、班组内互助小组、针对特定岗位进行的小范围培训等方面。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纵向垂直结构的组织结构及其所形塑的技能传递模式被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与延续。随着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的设立,这种单一垂直性的技能传递范围有了较大的突破。通过将隶属于不同行政体系范围内的高水平生产工人进行重新筛选与组

13、合,囊括不同工种与不同专业的高素质生产者,有的工作室还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专家加入其中,使不同主体得以在工作室场域下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攻关、培训和交流,这种联通衔接机制一方面实现了技能的“横向流动”,使技能人才在提升本领域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横向技能”的习得,而这种“横向技能”通常意味着劳动者可以从一份工作转移到另一份工作的能力5。技能养成的复杂性和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决定了高素质技能人才不能简单地仅掌握某一个或一种类型的技能,“一专多长”要求的出台需要劳动者掌握多种“横向技能”,在工作室的培养模式中,劳动者有机会与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参与者多路径学习,在学习到这些技能后可以迁移到其他岗

14、位上,强化了横向技能的连接与培育,克服了生产上经常出现的“瘸腿”现象,同时,有助于分担企业内部技能形成机制的成本。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回归经营自主权,内部培训逐渐成为其自主选择,且随着“先培训,后就业”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推进,将“是否接受过技术技能培训”作为能否就业的前置要求6,企业更不愿意在内部培训上承担风险,导致卷入内部技能形成体制的程度逐步减弱。而大师工作室的出现,通过整合企业内部既有专业培训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沉没成本。其二,就技能传递的组织方式而言,不同于班组内以往单一化的培训方式,工作室平台通过吸引物质资本、技能资本及人力资本的聚集,能够根据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15、需要,组织针对性的岗位提高性培训、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等多样化活动,并依托技能大师和核心成员开展师徒制、讲座、实操、联合攻关等方式进行技能教育,扩展了技能传递的渠道,能够对一线工人在其既有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式”培养,实现了多元化、汇聚式培训。二、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精英共同体的生成机制(一)国企技能精英共同体的理论内涵经典精英理论将“精英”的本意视为“选择”和“挑选”,19 世纪后期欧美国家逐渐将其赋予社会学意涵,指处在非常顶尖且有能力的群体7。帕累托扩宽了“精英”的传统意涵,使其从原本单一的权力阶层中脱离出来,在承认狭义的精英群体主要是执政的精英阶级的基础上,将“

16、精英”的概念更宽泛地界定为人类活动领域中“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视其为“优秀者”的代名词8。他进而将精英的范畴扩大为泛指全部的社会精英,也就是那些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取得了成功并达到职业等级较高层次的一小部分人,为日后学术研究扩宽了概念基础。就精英类型而言,李培林在论述我国社会构成时强调,任何社会都有政治、经济、技术这三种基本类型的精英群体,而在当今时代,知识技能日益成为一种地位和品位的象征符号8。毫无疑问,“精英”的概念与适用范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变迁有了相应变革与扩展。在这一意义上,工业生产领域也同样存在着“技能精英”及“技能精英集团”,这一群体通常是企业内部从事生产劳动的一线工人,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大量操作经验与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出色的“绝活绝技”,如“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工人院士”“技能大师”等等。与此同时,这类群体自身有着极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敬业奉献精神,部分群体兼具一定工业组织管理能力,是产业工人群体中的佼佼者,构成了现代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技能精英”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中各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实践岗位上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