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壬寅虎年十月至癸卯兔年三月推出“写尽繁华晚明文化人王世贞与他的志业”特展,以文人视野全面呈现 16 世纪晚期的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十分叫座,随着限展文物的更换,看展的人们络绎于途。本文特别挑选两件展品绳络纹玉壶与荷叶犀角杯,从仿古的角度,说明晚明人如何理解古代文化,进而创造出属于当代的文化内涵。引言明文人高濂在 遵生八笺 卷 14 的 燕闲清赏笺中记述:故余自闲日,遍考钟鼎卣彞,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纤细究心。更校古今鉴藻,是非辩正,悉为取裁。若耳目所及,真知确见,每事参订补遗,似得慧眼观法。他如焚香鼓琴,栽花种竹,靡不受正方家,考成老圃,备注条列,用助清欢。时乎坐
2、陈钟鼎,几列琴书,拓帖松窗之下,图展兰室之中,帘栊香霭,栏槛花研,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永日,冰玉吾斋,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孰过于此?晚明社会在经济普遍富裕的背景下,文晚古雅、市隐与新意:晚明书斋陈设的文人品味陈慧霞作者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副研究员DOI:10.19993/ki.2095-865X.2023.02.05化与艺术都达到了高度繁华的阶段。近年来学界对于晚明的研究十分多元,举凡士商关系、消费社会与物质文化等方向,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笔者自“写尽繁华”特展中,特别挑选两件展品绳络纹玉壶与荷叶犀角杯,从仿古的角度,说明晚明人如何理解古代文化,如何借以面对自己的生活,进而创
3、造出属于当代的文化内涵。希望透过仔细欣赏 16世纪下半叶的用器,经由比对与解说,使读者得以从容而自在地感受在文人主导下,能工巧匠为作品所展现出的文人理想与美感品味。绳络纹玉壶明绳络纹玉壶图 11,图 12高 10.7 厘米,宽 7.8 厘米,最厚 5.7 厘米,尺寸大小十分适58美成在久2023 年第 2 期图 1 4宋苏轼书前赤壁赋 墨林主人、项子京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 1 1明 绳络纹玉壶附木座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 1 2绳络纹玉壶侧面图 1 3木座图 1 3 1木座座面图 1 3 2木座底面59合放置于几案上,可盛水或放香箸等,兼具观赏与实用的功能。玉壶以绳络纹为饰,所附椭圆几式木座依壶成
4、形图 13,座缘亦饰绳络纹,木座座面图 131上阴刻项元汴(公元1525 1590 年)收藏的篆字方印“墨林主人”“项子京印”图 14,唯与书画作品中所见不类1。座底图 132刻文徵明(公元 1470 1559 年)及李文甫印款,阴刻隶书填金:“嘉靖乙卯桂月既望(公元 1555 年八月中秋)。停云馆藏”其下连珠印“徵”“明”,以及“文甫制”,其下印“文甫”。李文甫是吴中雕刻高手,擅长雕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等,目前所见有款的存世作品极少。壶形略方扁,融合青铜器圆壶与方壶的造型。瓶口微外侈,颈至腹的轮廓线婉转,与汉代圜络壶腹大圆浑、束颈敛口的壶形不类,反倒与贯耳壶长颈垂腹、略为修长的器形较为接近
5、。活动于万历年间(公元 1573 1620 年)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高濂撰有遵生八笺,于燕闲清赏笺卷 14“论官哥窑器”时列举商贯耳弓壶、大兽面花纹周贯耳壶、汉耳环壶等壶形制,评其为“法古图式深得古人铜铸体式,当为官窑第一妙品”。此语虽为评论宋瓷之语,亦可作为明人对于前代壶形的审美观。高氏所举前代诸壶实出自宋代宣和博古图,以其中“商贯耳弓壶”图 2为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官窑青瓷贯耳壶2图 3比较,二者的确十分接近,壶口微外扬,壶腹最宽处接近圈足。唯官窑瓷器颈部较长,内缩的曲线也较明显,壶形略方。相较之下,玉壶的颈腹更为内敛,壶形更趋长扁,益显其温雅朴质之感。其次,贯耳壶的两耳外突中空,
6、可贯绳系挈,或饰以夔首或兽面,玉壶则为平面浮雕的兽面铺首,是撷取“汉兽耳圜壶”图 4双耳的装饰元素。又玉壶腹间仿“汉圜络壶”图 5饰环结如络,并于绳络间阴刻排列整齐的勾云纹,其勾云纹的纹样不见于汉代铜器,却近似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玉环3图 6。然而仔细观察可发现,玉环每一云纹的两头均朝下内卷,上下间错,形成单列连续几何纹,而玉壶勾云纹的云头分别朝上、下卷曲,成方阵组合,更为复杂。晚明的古董巿场可以收集到古墓遗弃的环、珮、琫、珌等,当时认为汉人琢玉“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俨若游丝白描,曾无滞迹”“其制人物、璃玦、钩环并殉葬等物,古雅不烦尚存三代遗风”。如此看来,玉壶器表装饰纹样排列有序而不呆滞,
7、琢痕婉转而不媚,正是明人对于汉玉碾法的再诠释。这图 2商 贯耳弓壶(图片采自王黼等撰宣和博古图)60美成在久2023 年第 2 期图 3南宋 官窑青瓷弦纹贯耳壶及底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 5汉 圜络壶(图片采自宋王黼等撰宣和博古图)图 4汉 兽耳圜壶(图片采自宋王黼等撰宣和博古图)件玉壶色偏白,于腹身等处局部微染黄,模拟汉宋螭玦钩环出土效果,以增添古意,不仅说明时人“玉质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的偏好,同时也呼应当时吴中巧匠喜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葱岭玉,即蓝田白玉)的做法。据宣和博古图记载,贯耳壶为乡饮酒礼的酒器,乡饮酒礼是明代地方教化的重要机制,乡学三年业成时,卿大夫宾礼设宴,会饮地方贤者,
8、向其君举荐贤能之士,此种风俗礼仪活动具有敬老、尊贤的意义4。这件作品展现晚明经由转化宋代宣和博古图对古代青铜用器的好尚与出土汉代玉器的审美,创造出属于当时文坛尚古的文化素养与生活情调。61图 6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玉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荷叶犀角杯明中期以来由于商业兴盛,众多无法顺利进入仕途的读书人隐居于城巿中,他们有些人胸怀儒家的政治理想,有些人转而追求道家老庄出世的心情。强调率真自然,推崇白居易和苏轼的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公元 1560 1600 年),就曾写道:“美酒入犀杯,微作松柏气。佐之芹与蒿,颇有山林意。不用烹猪羊,酒清忌肥腻。颊有三日红,囊无百钱费。不费复不饕,养财兼养胃。都门仕宦
9、者,独有二乐事。第一多美酒,第二饶朋辈。欲得不思归,呼朋时一醉。”5史载,袁氏居官“省交游,简应酬”,他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当时在园林中,文人雅集、饮酒赋诗的生活常态。饮酒除了需有好酒,佳器更不可少。酒杯常以金银、瓷为材质,晚明又特别流行犀角杯。明人李时珍撰本草纲目(万历庚寅王世贞序),提到当时犀角来自西番、南番、滇南、交州诸处,也就是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印度东部与南海诸国、云南南部以及越南一带,犀角杯的盛行和明代南海贸易有密切的关系。这件犀角杯图 71,图 72口径宽达 20 厘米,应为亚洲犀角,色泽黑中透黄,亦属上品。整体以荷叶为形,整片荷叶向内捧卷,叶面凹凸起伏有致,叶脉浮雕微微高起,纹理清
10、晰可寻,充分传达荷叶的质感与自然面貌。早在隋代殷英童采莲曲中就有“莲叶捧成杯”的说法,宋元人喜以玉制荷叶形,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叶杯图 8,大荷叶叶形婉转向上,如一承盘,小荷叶下侧附一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元时代的玉龟游荷叶洗图 9也是以大小两片荷叶并列,平展的大荷叶于外缘上折成水洗,底部以一株水生植物茨菇盘绕托持,两叶中心各有一小龟相望成趣,叶片薄透,叶脉清晰为饰,径为 11.6 厘米,高 3.5 厘米,可置几案作为笔洗6。另有一件南宋至明代的玉荷叶洗7图 10,造型和此犀角杯十分相近,经过染色后,通体褐黄,局部刻意显现出白色粉状斑,叶缘波折如风起鼓动,叶茎于底部稍一回转,成
11、器足后,沿叶侧顺势上折,茎面细圆维管束,枯荷情态,刻划细腻。虽有器足,却不稳定,不方便盛水,若无木座,一枝荷叶亦略显单薄,可能单纯作为陈设赏玩之用。相较之下,荷叶犀角杯器底攀附茂盛的菱角,细长的茎缠绕成器足,可稳定站立,菱角菱形的叶片层叠延伸杯侧,另一侧为半开的荷花,茎上还有海螺,显得生机盎然。犀角荷叶洗的样式在明代晚期十分流行,究其源头很可能是受到宋代文人苏东坡的启发。苏东坡曾写道:“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又说:“吾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独有一荷叶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娱。”宋代以植物为器形的酒器,常直接以花形制成杯8,明代人和我们一样没见过苏轼的荷叶杯,晚明画家陈洪绶62美成
12、在久2023 年第 2 期图 7明 荷叶犀角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63(公元 1598 1652 年)却有自己的解释,他所画的 画隐居十六观册 中有“浇书”图 11一幅,以苏轼为主角,东坡坐在木根禅椅上,手中捧的正是一只荷叶杯,杯子无耳也无饰,就是一片大大的荷叶,十分豪迈。绘画所表现的是画家的创意,不受功能、材质的限制,而其转化为荷叶杯实物时,则更需巧思与技艺。犀角杯的造型主要有两类,一类以现存较早的唐代犀角杯图 12为例,日本正仓院藏,作斜敞的花口杯,高 5 厘米,口径 15.5 厘米,底有足,是截取犀角的一段,制成和晚唐墓出土的金银、瓷及漆杯的器形相同,这是以盛物的功能为考量,和我们所知杯盏的
13、造型相同。另一类以犀角弯曲的原型为主体,其一是将犀角横置转换为槎舟,表现张骞乘槎的传说故事,是酒器觥的进一步变化。其二是将犀角垂直而立,以日本正仓院藏犀角杯图 13为例,内外均打磨,器内口沿收细边,器外有四细棱线略似花瓣形,这种做法最能表现犀角的原型,荷叶犀角杯就属于这一类。16 世纪以来,犀角杯虽然仍是高价用器,却不限于高官贵族,有财力者均可拥有,徽州的汪道昆(公元 1525 1593 年)以荷叶犀角杯为祝寿礼物9,苏州王图 8南宋 玉荷叶杯浙江衢州史绳祖墓出土(图片采自蔡玫芬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 器物卷,台北故宫博物院,2010 年,第 200 页)图 9南宋至元 青玉龟游荷叶洗台北故宫
14、博物院藏世懋(公元 1536 1588 年)送给好友朱孟震(卒于公元 1582 年)一犀杯和一诗扇10,王世贞(公元 1526 1590 年)邀请好友张九一(公元 1533 64美成在久2023 年第 2 期图 10南宋至明 玉荷叶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 11明 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 浇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598 年)相聚,一边以犀杯对饮,一边品尝点心,谈论佛理11。还有无锡和金陵来的商人拿犀杯请李日华(公元 1565 1635 年)鉴定12。从商业的角度考虑,一望而知为犀角的杯型或许有助提高巿场的关注度,而花叶形貌与犀角原型完全融合为一的,则更显工匠的文化素养与工艺水平。荷叶犀角杯的底部不切齐而
15、修成圆锥形,使整体轮廓婉转流畅。以荷叶为创作造型,除了前文提及的玉洗,明清亦不乏其例13。以18 世纪玉荷叶洗为例图 14,长 25.8 厘米,宽14.2 厘米,高 13.8 厘米,荷叶如波浪舞动,叶缘锐利翻转,支撑攀附的茎叶系绑成束,线条结实有力,轮廓线条活泼、外扬,展现出流丽妩媚的姿态。二者的尺寸虽相近,荷叶犀角杯却相对温厚、安静而优雅,充分展现出明代文人偏好的美感与品味。结语晚明文人普遍尚古,除了喜好搜集古董,博古以增广见闻之外,还讲究美感赏玩,古为今用,在隐居城巿园林的悠闲生活中,蕴酿出古意盎然的生活用器。玉壶被赋予礼器的形貌,借由古代的符号,激发对古代美好政治理想的想象。荷叶犀角杯令
16、人联想起宋代苏轼,荷叶杯的真正样貌已不重要,两者相同的是士人不得志却幽默豁达的心态,是透过尚古、玩古与仿古,将古代导向当下的生活意境14。O65图 12唐 犀角杯(图片采自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编第六十四回“正仓院展”目录,2012 年,第 14 页)图 13唐 犀角杯(图片采自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编第五十七回“正仓院展”目录,2005 年,第 75 页)图 14清 玉荷叶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理入神,大似刘松年笔,此非病夫嚢中所当得有,足下竟诗其末岂非迫我以必受耶。偶得一犀杯颇称佳制,并诗扇一握,非敢云璚瑶之报,聊以当蒯缑之别,深山白云,长与足下形离,欲更叙许语,恐似卖菜求益,足下谅之。”11“张助甫。旧藏两犀杯乃宋物,尚有神彩,团栾话无生后,取紫酡酥点、西京葡萄于此杯对进之,当不恶。”见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 187M/文渊阁四库全书:册 1282:671-672.12 载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 4:“十五日无锡孙姓者一舫泊余门首余与马吃漫登其舫,客喜出观诸种宣铜瓜棱小香炉一,古犀杯一,成窑磬口敦盏一,妙宣窑玉兰杯一,重五六两,古朴有致,内莹白外施薄紫,花蘤交错为底,索价四十两,瓦缶贵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