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共建良性生态回到绿色栖居...文学《躬身》的生态主义解读_扈晓燕.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69769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建良性生态回到绿色栖居...文学《躬身》的生态主义解读_扈晓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共建良性生态回到绿色栖居...文学《躬身》的生态主义解读_扈晓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共建良性生态回到绿色栖居...文学《躬身》的生态主义解读_扈晓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收稿日期:2022-11-01作者简介:扈晓燕(1994),女,甘肃卓尼人,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文艺思想。共建良性生态,回到绿色栖居长篇报告文学 躬身 的生态主义解读扈晓燕1,田诗琪2(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汉语系,甘肃合作 747000;2.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躬身 是全面反映甘南“环境革命”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深刻描述了甘南地区在打造“五无甘南”的过程中涌现的人与事,体现出作者对甘南大地75万人以千万次重复的动作“躬身”来共建良性生态的敬畏。具体来说,作品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

2、挖掘了甘南地区三个层面的生态转变: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弥合,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基于此,作品深刻表现了甘南地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理念,从而引导读者重新发现人对环境的依赖及归属感,消弭生态蒙昧,倡导建构生态文化。关键词:躬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主义;和谐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3)01-03804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副会长、第五届鲁迅文学院高级评论家任林举,主要从事散文、纪实文学及文学评论创作,先后在星星诗刊文艺争鸣芒种 等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二十余万字的作品,著有 玉米

3、大地出泥淖记家住大泽西粮道 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总体上,其作品体现了对生态和谐的持续关注与思考。任林举于2021年9月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躬身源起于甘南的“环境革命”与人文传奇,作品用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呈现了甘南“环境革命”的广阔画卷,全面展现了甘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以及在“五无甘南”的打造过程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并用文学化的表述呈现了在此过程中甘南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默默坚守。总体来说,该作品从观念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两方面着手,用纪实的方式呈现了甘南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破裂到弥合再到和谐的过程。而生态批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论观念,

4、其中“和谐”是生态批评的核心范畴,它从文学研究出发重新反省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社会行为。本文将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出发,解读 躬身 的生态文明背景及其所蕴涵的生态意蕴,提倡人类需要达到一种生态自觉来重新抵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思想,自然对人具有先在性1。恩格斯继而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亦即主张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人类只有在自然界的支撑下才能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但是在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膨胀,土地资源压力过大,导致自然资源被消耗

5、殆尽,进而出现两者发生矛盾甚至对立的情况。躬身 中描写的甘南舟曲,由于人类过于消耗自然资源,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采伐、盗伐导致了特大泥石流灾害,这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警示。舟曲县城被高大、威严的山峰围住,自古以来,这里的气候格外宜人,因而被称为“小江南”。而从河谷到高原海拔落差大,使得舟曲的地形、温度、气候扈晓燕,田诗琪:共建良性生态,回到绿色栖居38第 28 卷第 1 期(2023)Vol28 No.1(2023)相差较大,又由于境内平均降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使得当地出现多种植物群落,林木资源丰富,野生珍稀植物多样,各种药材、菌落资源也十分丰富。在人口密度小的年代,人类基本待在低海拔的山下,“那时

6、,人有人的领地,树有树的领地,草有草的领地,动物有动物的领地,山安静,水安详,井然有序。”3随着人类生存欲望的扩大,牛羊和各种采掘工具大肆出现在那些幽暗的莽林中。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推进,舟曲境内相继成立多个林业局,对白龙江流域的树木持续砍伐,由于陡坡、深沟、山背后的树木无法顺利运输,白龙江迎面山坡上的树木成为重点砍伐对象,并且使用了粗暴滚下山坡的运输方式。直至1998年禁伐,已持续采伐达半个多世纪,即使在全面禁伐之后,依然有民众私自盗伐。2010年8月7日,舟曲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在持续的强降水过程中,山体松动,土不附石,山洪裹挟着泥沙将流经地区夷为平地,受灾人数达61875

7、人,这是在泥石流灾害中失去亲人的杨润海在时隔多年以后不愿意看到那些山,虽然有时山上开满鲜花,但带给他的总是那种压抑和畏惧的原因。按照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观点,“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之子。”295正是基于此,自然环境才可以影响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因而恶化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吞噬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美好的憧憬”3149。当 躬身 中的笔触转到了九巅峡库区,这个发现了仰韶中晚期、马家窑以及迄今为止最大的齐家文化墓地的山间平川,自古以来就是适于人居的桃花源,而到了当代,临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甘南“环境革命”未开始之前,这里的脏乱差找不到词可以

8、描述。这块世代被人们所看中的风水宝地,没来的总想来,来了就不想走,人越来越多,土地和环境压力继而越来越大。人们一茬接一茬的往大地上施更多的化肥让土地有机含量逐年消耗,除此之外,人们还将目光对准山林,乱砍乱伐,大地满目疮痍。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之后,环境破败不堪,资源极度匮乏,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于长期的竞争而日趋恶化,恶化了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吞噬的是人们面对自然、面对同胞的善良,“自然展现出一个丑恶的面孔,人类日日与丑陋不堪的山水相向,心态和心性也有一点点变坏、变丑陋了”3150。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看似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泥巴和江车地区持续的恩怨、纷争即是由

9、于“两村人口膨胀,牛羊大量增加,原来的草场显得紧张,并且越来越紧张”350,在他们陷于互相仇视和斗争的那些年,人们也丝毫顾及不到个人形象、衣着以及生活环境问题。在牧区草场承包细化过程中,发现用来围住草场的铁丝商机的卓玛加布,本以为草原上到处都是自家生产的“杰作”,结果人们随手丢弃的各种塑料包装使他触目惊心。黄河岸边从青草密布变成荒芜沙丘,整齐河岸被挖沙人切割得面目全非,河岸上堆满了废弃物品,河流干涸。这亦是由于人们只关注自身的生存和经济需求,忽略了大自然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最终是人类来承担后果,如恩格斯所提出的“不尊重自然规律招致自然规律惩罚”2383,最终会导致人类的贫困和对

10、生命健康的摧残,甘南的“环境革命”正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二、人类的补救人与自然关系的弥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益问题。一方面,人类需要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从而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物资生活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人由于受限于客观条件和自身的认识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人与自然之间因而出现了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人类自身在对自然界进行获取时亦会出现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强调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因而从“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360出发,人类需要通过劳动来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在 躬身 中这一过程的展开体现为从政府到个体的“环境”实践上。从政府层

11、面来说,2012年11月底从兰州调到甘南州任副书记的俞成辉,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甘南州的环境卫生问题和自然生态问题。他围绕甘南的地域性格、自然禀赋和人文条件,经过长时间反复思考,“终于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之间,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找到了一个小小的但坚固的结合点”399,即通过开展持久的“环境革命”“全域无垃圾”,创造一个“甘南无垃圾”的神话。而一同将这场“革命”向前推进的还有甘南州的四大班子。州长赵凌云与俞成辉关于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的想法不谋而合,还在迭部担任县长时他就率先在迭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举措,包括“绿色”实验田和挖39第 28 卷第 1 期(

12、2023)Vol28 No.1(2023)掘迭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提出“红绿结合、以红带绿”的文旅发展方针。从小在牧区长大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扎西草目睹了人与草原之间由互相敬畏到平衡被打破的过程,即使刚开始觉得这场“环境革命”像一个不太现实的神话,但随着“捡垃圾”成为她不由自主的习惯,她发现自己的甘南几乎创造了一个神话。还有许多在这场“革命”中走在最前沿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带头从自身做起,清理周边的环境,成为在打造纯美、干净的甘南草原中最美的风景线。从个人层面来说,从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幸存的杨润海,十年来固定出现在清晨七点的街头,带着他的环保志愿者服务队清理、捡拾街道上的垃圾。在捡拾烟蒂时,他们尽

13、量把自己的腰弯的很低,低到自己的最大限度,弯下腰时,眼睛里看不到山的影子,“仿佛一个受审的罪人避开了严厉的法官”3218。意识到湿地和黄河污染的卓玛加布,先是动员自己的家人从自家牧场和工厂开始清理,后来受到鼓舞又开始组织家人、工人和自愿参加的牧民进入公共领域清理那些“无主”垃圾,并和自发的民间志愿者成立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眼看白龙江源头日渐遭到破坏,还是村主任的才布加组织村民修改村规民约,其中包括: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本村草场挖虫草、挖藏药;本村村民采挖期不允许超过一个月;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清理村子、郎木寺和白龙江河道里的各种垃圾;监督、制止外来人员破坏周边环境。才布加先是在家庭内部禁止挖虫草

14、,让妻儿参加志愿者服务队,自己只要得闲就去跟着捡垃圾,他用自己的行动成为保护白龙江源头的表率。如俞成辉所言,“人类只有真心诚意地弯下腰去,才能把内心的贪婪消除,才会怀着一颗谦卑、真诚和敬畏之心对自然、对山水、对同类、对其他物种”3101,而这是人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和材料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躬身”代表着一种态度,意味着人们从观念上的生态化,进而影响到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最终以生态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抵达生态自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4,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问题。而在甘南地广人稀的土地上,由于牧民需要依靠草原,因而牧民与草原之间一直

15、保持着一种自然、淳朴的兼容与和谐,主要体现在甘南拥有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底蕴,出家人本身拥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洒扫庭院、净心、净身,也洁净周边的环境。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的嘉木样活佛对甘南“全域无垃圾”工作大力支持,他认为:“这是一件能有效改善地域面貌,提升甘南形象并改进人的观念和信念的善事、好事。”3189拉卜楞寺的僧人加欢加措从“全域无垃圾”中养成了环境保护的爱好。加欢加措与当地民间环保志愿者协会保持着密切联系,从自身的佛学常识和环保知识出发,每到一个新地方都对当地群众耐心进行讲解:“无论经幡、风马或哈达,并不是在哪里都可以放的。”3195藏民们的神山神水概念也是从心底里对

16、自然敬畏的表现。在碌曲哈让曲的源头,几处清泉被当地人看作是洮河的发源地,平常被他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看护着,当地人用各种办法禁止那里产生垃圾,就连喝水的牛羊也被拒绝靠近。每到重要节日,当地人还要请活佛来祈祷、念经,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旦几眼泉水干涸,洮河也就不存在了草场也可能要遭到无法估量的损失。”3268在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失去亲人的杨润海自发地组织小区居民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刚开始服务队并没有宗旨,只是帮助周边居民挪动物件、护送病人等等,而在看到全州“环境革命”之后,杨润海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开始有意识地将植树和捡垃圾作为服务队的主要任务。同样,住在舟曲县东山镇石家山村已经82岁高龄的刘启文老人,因为“活得够长,人生的感触和阅历足够丰富,深知失去那些绿色植物之后的苦楚”3229,目睹了足下有限的土地露出的疲惫和无力,“他开始意识到环境和树木对这片土地的重要影响”3232。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就提出了“要想富,先栽树”的口号,并带领村里的24名党员进行大规模义务植树,每年春天组织村中一切可动员的力量进行义务植树活动。他不仅定下不允许砍伐的村规,而且因为不放心个别无底线无原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