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傅抱石与郭沫若艺术关系探究_杨琳.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703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傅抱石与郭沫若艺术关系探究_杨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傅抱石与郭沫若艺术关系探究_杨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傅抱石与郭沫若艺术关系探究_杨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01一、日本初识傅抱石与郭沫若结识于 1933 年的春天。当时,傅抱石得徐悲鸿的帮助,以研究工艺图案,改进景德镇陶瓷的名义赴日留学,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师从美术史家金原省吾,在此期间对中国绘画史进行了专业、系统的学习。而此时的郭沫若因政治原因流亡于日本,居住在日本东京附近的千叶县市川市须和田小镇。这时的他远离政治,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甲骨文、金文,对甲骨文、金文有着深入的研究及独特的见解,而对甲骨文的研究则离不开对中国美术史渊源的探索。对中国美术史颇有兴趣的傅抱石在友人朱洁夫的引荐下结识了郭沫若,而后经常登门拜访,讨教学习,二人相谈甚欢。郭沫若在历史、文学方面的造诣、才华以及

2、对国家民族命运、发展的思考都深深影响着傅抱石。傅抱石豪爽的性情、诚恳踏实的治学态度、对美术史独到的见解,以及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情,备受郭沫若欣赏。他们的思想意识、艺术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也成为二人一生友谊的纽带和基础。留日期间,傅抱石决心撰写一部中国美术史。这一想法在当时遭受到了很多人的怀疑与非议,郭沫若听闻傅抱石这一想法却十分赞赏,并表示支持和认可,经常与傅抱石对此进行交流探讨。而后傅抱石在 1935 年完成了 中国美术年表 的撰写,这无疑得益于郭沫若的鼓励与支持。1933 年 12 月,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现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刊行了该所研究员伊势专一郎

3、的 中国山水画史:自顾恺之至荆浩 一书。该书被当时日本学界的权威内藤湖南称为“一扫群言独有君”,同时日本许多美术史家、文艺家也纷纷撰文吹捧,诩其为“划时代的著述”。精通中国美术史的傅抱石读完此文后,发现文中错误百出,牵强附会。伊势专一郎认为中国画“非现实、抽象、不近自然、缺乏远近关系”,并将顾恺之的 画云台山记 视为“山水画始祖”,同时文中对如 历代名画记等古代画论的断句、释义都出现明显错误。面对日本人的“挑战”,傅抱石利用自己丰富的美术史学识,着力研究,欲对此进行批驳。至于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比较问题,早在 1925 年郭沫若就曾对此进行过探讨。当时,郭沫若在上海美专(现南京艺术学院)演讲时表示

4、:“一切空间艺术打破了静的空间的界限,趋向于动的方面。譬如现代绘画中的后期印象派、未来派、表现派,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在努力表现动的精神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实在比他们先进了。”同时,他认为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所蕴含的“动”的含义同近代西方绘画中所要表现的精神是具有相通性的,中国画的精髓就是“气韵生动”,并说:“欧西艺术重在客观,而东方则重在主观。欧西之艺术偏重于写实,而东方则偏重于表现。故于欧西艺术走到绝路时,东方要素恒为其避难之桃源中国之南画,日本之浮世画之于印象派,其均历史上显著之实例。”1郭沫若的此番见解与傅抱石不谋而合,这也是傅抱石在不久后能够以日文写成 论顾恺

5、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 一文的一剂强心剂,是他们思想观念具有契合性的体现。不久后该文投寄至日本杂志,先后发表于 东方杂志 第 32 卷第 19 期(1935 年 10 月)、美之国 第 12卷第 5 期(1936 年 5 月),后被译成中文,邮寄国内。之后的六七年中,傅抱石一直没有中断对 画云艺术论坛傅抱石与郭沫若艺术关系探究杨琳摘要:客蜀时期,傅抱石以画家、学者的身份活动于当时重庆的核心文艺圈,加入了一些文艺组织,参与了不少的艺术活动,与同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学者都有所交流。客蜀时期也是傅抱石学术研究及其艺术创作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有一个对傅抱石一生都有影响的关键人物郭沫若。因此,以时间为

6、脉络,选取他们日本初识、重庆重逢这两个重要时间段进行梳理分析,探究郭沫若在傅抱石艺术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关键词:傅抱石;郭沫若;民族国家;绘画思想注: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S22581)资助。182023.01台山记 的研究。他一直认为想要读懂其内容一定要对其背景进行了解,于是一直致力于对 画云台山记 原文的断句释义,并时常针对其中的问题与郭沫若进行探讨,最后于 1940 年 2 月完成 晋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 之研究 的撰写。正是对 画云台山记 的深入研究,激发了傅抱石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发展的思考,之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山水画史的学术研究,获得如 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 中国绘画“

7、山水”“写意”“水墨”之史的考察 等研究成果。同时,为了证明 画云台山记 是顾恺之对云台山图的情节、构图的描写,证明当时的山水画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傅抱石还根据对 画云台山记 的研究,画出了云台山的设计图,并根据设计图相继完成了 画云台山图 的设色卷和水墨卷。徐悲鸿、沈尹默相继为其赋诗题跋,而郭沫若则为回应当时内藤湖南对伊势专一郎的称赞,在 画云台山图 中题下诗四首,其中“笑他伊势徒夸斗,无视乃因视力无”“糊涂一塌再三塌,谁把群言独扫来”既是对当时日本学者狂妄态度的一种讽刺,也是对傅抱石学识及其在山水画研究中又一大突破的肯定与赞赏。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忧患之际,此举也是文化上的一种对抗。在当

8、时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傅抱石对中国美术史、山水画史的研究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之情,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起到了文艺宣传的作用。而这一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郭沫若的影响。郭沫若对傅抱石的帮助还体现在傅抱石在日本举办的第一次个展上。1935 年 5 月,傅抱石在郭沫若和金原省吾的鼓励和帮助下,在日本东京银座松坂屋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傅抱石书画篆刻个展”。展览为期 5 天,展出绘画作品 48 件、书法作品 6 件、篆刻 123 方,共计 177 件,此外还展出了印谱及内篆刻拓本 190 余点。在日本期间,傅抱石通过郭沫若结识了很多日本学术界的名流,这些人际交往也为其展览的成功及其获得学术界

9、的认可打下了基础。如郭沫若1934 年 11 月 18 日写给东京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太郎(子祥)的手札:“倾有中国篆刻名家傅抱石君(尤善刻细字,且工画)欲与尊台一谈,特为介绍。又傅君欲晤河井荃庐氏,能为介绍尤祷。”232展览前,郭沫若为傅抱石多幅画作题款题诗,并为展览手书标语“傅抱石中国画展”立于展览馆门前,同时还主持了展览开幕式,向观者介绍傅抱石以及其作品,接待了日本著名艺术家、学者,如篆刻家河井仙郎(河井荃庐)、画家横山大观、书法家中村不折等多位日本名流。郭沫若还协助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并担任翻译,为此次展览的成功举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重庆重逢1937 年郭沫若秘密回国,担任当时刚刚成立的

10、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主要负责抗战宣传工作。当时他想起了在日本时的故交傅抱石,撰文发报打听他的下落,此文章当时连载于 申报 。而当时在江西老家避乱的傅抱石偶见此报,与郭沫若取得联系,毅然奔赴武汉,担任郭沫若的秘书,起草一些文件,处理一些事务,之后一直跟随郭沫若,经常往来于株洲、衡阳、东安、桂林等地238。这些经历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为一位文人画家的傅抱石,同时这也是颇具政治敏感度的郭沫若对傅抱石向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与扶持。1939 年,傅抱石跟随郭沫若辗转来到重庆,寓居沙坪坝金刚坡。由于两家相去不远,傅抱石经常将自己的画作拿给郭沫若题款,使“傅画郭诗”成了一段佳话。两人在艺

11、术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傅抱石的很多创作都受到郭沫若的教导和启发。1942 年 4 月,郭沫若的历史剧 屈原 在重庆公演,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屈原为民族就义的爱国精神激发了很多爱国人士强烈的情感共鸣,傅抱石就是其中的一位。因此,他先后创作了 屈原 屈子行吟图 湘夫人 湘君 九歌图 等经典力作,与郭沫若进行了互动,而有关屈原的创作也成为傅抱石绘画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傅抱石年少时就倾慕屈原,并常常将屈赋刻为印章的边款,留日期间在与郭沫若的交往中阅读了大量其对于屈原的研究,这也是他能与郭沫若在关于屈原的交流中具有思想情感上的相通性的基础。傅抱石抗战时期有关屈原的创作无疑是受到了

12、郭沫若的启发与激励,而屈原在抗战时期也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当时诸多学者、艺术家所表现的对象。郭平英曾说:“话剧 屈原 的成功诱发了傅抱石新的创作欲念。从此,屈原与屈原赋逐渐成为傅抱石绘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题材。”3林木也曾说:“郭沫若的文学研究对形成傅抱石的以古代史实为基础的人物画创作也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例如,郭沫若后来的屈原研究及屈原剧本创作与傅抱石画了一辈子的数量极大的楚辞、屈原题材就有密切的关系。”4傅抱石创作中艺术论坛192023.01的屈原披头散发,面容憔悴,瘦如枯槁,却散发着不屈的精神气质,画面以古喻今,透露着忧国忧民的气息,与郭沫若所创作的话剧 屈原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3、郭沫若还为傅抱石屈原题材的创作题了很多诗,比如:在傅抱石创作的 屈原 上题诗“屈子是吾师,惜哉憔悴死。三户可亡秦,奈何不奋起?吁嗟怀与襄,父子皆萎靡。有国半华夏,筚路皆经纪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5,在傅抱石 1943 年所作的 湘夫人 中题款“莫道婵娟空太息,献身慷慨赴幽并余思湘境已沦陷,湘夫人自必能参加游击战为庆幸矣”6。这些题款中激昂的用词无疑都加强了画中所表达的民族意识及民族精神,也使得傅抱石画作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更加赋予了其时代的象征意义。在与郭沫若多方面的交往中,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变化,傅抱石对政治的敏感度也渐渐加强,使得他在抗战时期的绘画创作不再是单纯抒发一个文人画家的家

14、国情怀,而是开始更深层次地体现现代国家民族的意义。1942 年 10 月,傅抱石“壬午画展”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开幕,展览由中国文艺社、中华全国美术会主办,历时 3 天,展出作品百件,其中十之六七为其在金刚坡所作,其余为抗战后逗留江西新喻(现为新余)、湖南东安、广西桂林时所作。此次展览使得傅抱石在绘画界崭露头角,声名大振。其中,郭沫若所题诗的 屈原 龚半千与费密游诗意 陶渊明像 等作品也是首次公开展览,郭沫若还受邀为此次展览写了题跋:“统观抱石所示诸图,如屈原,如陶潜,如野遗与费密游,如鹤野题石涛画,似均寓有家国兴亡之意,而于忠臣义士特为表彰抱石除书画篆刻之外,对于美术史及画论之类亦饶有研究像他

15、这样孜孜不息、力求精进的人,既成者业已大有可观,将来的成就更是未可限量的。”7话语中无不表现出对傅抱石的支持、认可、赞赏以及期望。在傅抱石的艺术探索与追求中,郭沫若一直扮演着其师长、知己的角色,给予了其莫大的鼓励与支持。郭沫若秘书王廷芳也曾说:“抱石先生自己一直把郭老视为他的前辈,他的师长;而郭老却一直把抱石先生当作他的同行、知己和兄弟。”(王廷芳 记郭沫若与傅抱石的真挚友谊 )郭沫若在傅抱石各个重要的转折期、发展期都给予过扶持与帮助,而在这一过程中,郭沫若的一些政治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傅抱石的思想意识中,从而体现在其创作中。这一方面在傅抱石后期的创作中表现得更加显著。三、结语回望傅抱石与

16、郭沫若交往的三十多年,他们相互扶持、互相鼓励,以书画进行互动,增加感情。可以说,郭沫若是傅抱石艺术生涯中的伯乐、知音,在傅抱石对艺术执着探索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郭沫若在文坛上的声誉及在政治上的地位使他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度,他能够及时而正确地把握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他对傅抱石的指点与肯定也是傅抱石艺术创作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影响首先体现在客蜀时期傅抱石的创作中。这个时期傅抱石的创作几乎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蕴含了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为当时中国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提供了新的路径,展现了新的面貌。参考文献:1郭平英.交相辉映诗画魂:记郭沫若与傅抱石的友谊J.新文化史料,1999(6):58-62,69.2叶宗镐.傅抱石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傅抱石纪念馆.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193.4林木.傅抱石评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21.5周惠斌.郭沫若和傅抱石的交往与友谊J.文史春秋,2009(8):41-47.6张鹏.傅抱石抗战客蜀时期之交游对其故实画创作影响考述:以郭沫若、宗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