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多元一体理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嬗变策略_匡亚茹.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70428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一体理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嬗变策略_匡亚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多元一体理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嬗变策略_匡亚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多元一体理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嬗变策略_匡亚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时代,思政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要想引导学生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以课程思政作为载体。但是,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绝不是单纯依托某一个教育主体就能实现的,这就使得多元集向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具备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价值。一、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 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中,意在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孤立无援、资源匮乏、理实分离等问题。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等教育时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并把思政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学界围绕课程思政开

2、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落实路径。笔者经研读相关文献、借鉴有关成果,认为“课程思政”应该定义为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观察与挖掘,使各类思政要素与高校开设的各类课程相融合,并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教育课程115。课程思政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思想上具有隐性课程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思政能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近年来,高校构建的“三全”育人格局,以及开展的协同效应下主题合作,其实都是课程思政的延伸与深化2。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也是首要理论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

3、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体力与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早用于指导人和现实的互动生成关系。课程思政依托这一理论可以依照课程建设的要素设立整体性、多元化、现实性的课程目标;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完成与环境共生的创生性课程;还可以实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让课程思政建设与管理更具科学性,从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专业课程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才3。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孝通在 1988 年所作的题为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的讲座上提出的。费孝通所说的“多元”是指各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4、都有与其对应的缘由和历史,且都带有独特性;“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其内在的价值观是共同的民族利益,是通过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表征的。笔者借鉴这一理论,旨在强调高校课程虽然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在人才培养中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多元一体理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嬗变策略匡亚茹(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摘要:课程思政是对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观察与挖掘,使各类思政要素与思政教育课程进行融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教育课程。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嬗变现存的主要问题有师生思想认识存在误区、教育资源搜集存在障碍、教学方法更新滞后、

5、思政考核评价存在缺陷。多元一体视阈下的课程思政改革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机制;立足特色文化,丰富教育内涵;贴近现实需求,积极创新方法;建立保障机制,评价刚柔并济。关键词:多元一体;课程思政;嬗变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740(2022)04-0079-04收稿日期:2022-11-09作者简介:匡亚茹(1984-),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Dec.2022No.42022 年 12 月第 4 期DO

6、I:10.15927/ki.lygszxb.2022.04.006务,但是需要以政治理论为引领,使各类课程形成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实现“三全育人”的具象化4。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能够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目标设置、课程标准制订、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有助于教师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拓展思政教育视野。二、课程思政嬗变现存的问题(一)难转变:师生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任何专业学科都不能例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思政教育设定了底线,也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指

7、导。但是,在思政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许多高校教师认为课程教学只需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不存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资源和空间,也不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条件。还有部分专业教师对形势政策不熟悉、不关心,虽然想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和强化思政教育,但是觉得无从下手。这些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专业课领域的思政教育一直“悬而不实”。此外,高校教育资源开发与储备也存在很多问题。各专业课程教学仅仅依托现有教材,而教材内容往往只涉及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思政理论的渗透和融入。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和忽视思政因素,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宗旨相脱节。高校思政教育本身就存在特殊性,大学生受生长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

8、,虽然对民族和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怀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但是他们的政治意识整体上显得较为淡薄,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有待进一步培养5。课程思政建设滞后,容易导致思政教育不到位,在高校思想教育领域埋下隐患。(二)难融合:教育资源搜集存在障碍高校专业设置复杂而丰富,各专业理论知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无现成的路径可走。高校很少设立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使思政教育资源的发掘、整合和储备存在诸多问题。以贫困生为例,他们因为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面临教育资源的搜集广度与整合深度上的双重困难,比如他们不愿谈及家庭状况6,教师无

9、从因势利导、因“情”施教。不同的贫困生对相同的思政教育资源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本可以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思政教育,但部分学生很难辩证地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传承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难以以历史发展规律为引导展开理性思考。因此,如何甄选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此外,有些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关注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未能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二者相互融合,甚至在某些教学环节存在以思政教育取代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培养的现象。(三)缺特色:教育方法更新滞后课程思政既然依托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校教师就应该承认人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在课程思政开发和

10、教育方法运用上敢于开拓创新。然而,有些教师不注重紧随社会发展趋势汲取新的教育思想,不善于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不断变革教育教学手段,致使育人理念陈旧、教育方法单一,阻碍了课程思政育人策略的嬗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育主体对思政、文化和专业理论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少数专业教师、辅导员没有机会系统学习相关课程思政的内容和理论;二是有些处于教育体系主导地位的人不善于深入研判课程思政的时机,也不善于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仅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缺乏认识,而且相当多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其结果是大学生因缺乏教师引领,以及不具备自主合作、创新研讨的意识,

11、其主体性无形中受到了削弱。(四)缺保障:思政考核评价存在缺陷课程思政的实施必须有监督与激励制度的保障,然而高校普遍缺乏独立的监管部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思政课程需要高校组织力量开展探索和尝试。比如,高校可以先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引领教师刻苦钻研,而后将成功经验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加以推广,最后使课程思政融入所有的课程。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其课程思政实施的监督与评价,与一般的课程教学与评价在策略上存在很大差异。如果监督和评价不具备客观性,就会导致教师缺乏自觉性,从而使“三全育80人”成为纸上谈兵。虽然有些高校认识到课程思政实施的特殊性,也尝试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和

12、督导部门进行监督和评价,但是这些部门的任务重心并不在课程思政上,难以消除教师思政理念滞后、课程思政教育流于表层等问题。三、多元一体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嬗变策略(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机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任务展开各项工作,因此高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必须尽快融入课程思政,把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和显性教育行为统一起来。首先,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厘清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其次,高校应该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从目标、内容、设计、方法等要素入手做统一安排与规划,使教师在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动中深刻

13、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逐步建立思政教育意识。再次,学校需要建立激励制度,让教师从专业教学中发掘思政教育内容,强化启蒙教育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学校和社会需要全力协作,为教师思政教研提供物质支持与策略支持,形成以学校为轴心逐步向外扩展的多元一体化格局,保证课程教学和课程教育同向同行。为了在课堂上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应该组成团队开展合作备课,发挥团队内部每一个人的特长,形成可供传播的实践经验,形成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这种协同机制的建立更符合高校教育的实情,也更能快速检验课程思政的教育效能。(二)立足特色文化,丰富教育内涵课程思政的两

14、个理论基础关涉高校人才培养的两个特性:其一是保证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其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中国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内容博大精深。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依托文化更容易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能。教师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的所有资源进行梳理分类,以类群为单位挖掘文化蕴含的思政要素。比如:体育文化与强健体魄有关,教师可以借此挖掘出热爱生命的思想要素;工艺文化与自然和生活有关,教师可以借此挖掘出敬畏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要素;艺术文化与载歌载舞相关,教师可以借此挖掘出团结协作的思想要素。将诸如此类的思想要素挖掘出来之后,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在实践

15、中发展的可能性,剔除其中不符合思政教育要求的内容,然后运用到课程思政的实施中。除了对文化要素进行深入挖掘,形成独特的教育内容,教师还要重视对热点时事的追踪与观察,并将之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们是关注时事政治的,他们在了解时事的过程中会自觉修正职业规划,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多元一体化在大学生中最直接的表现。教师还可以援引校外资源进入课程,如邀请熟悉国际局势的专家前来讲座,邀请革命英雄讲述红色故事,都是低投入、高效能的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三)贴近现实需求,积极创新方法高校在立德树人目标的指引下,衍生出了“大德育”、“大思政”、“三全”育人等概念,这些概念

16、在落实于课程思政时需要不断细化。细化的载体即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最佳载体。为此,高校教师要善于观察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利用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求知探索欲望,把他们吸引到思政教育中。比如,受生长环境、文化习俗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中小群体聚集的现象比较常见。当他们在一起时会用本族语言进行交流,虽然同族人之间更加亲密,但是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就相对疏远了。专职辅导员可以联合教师设计一些破冰活动,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架设桥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组织“讲好家乡故事,赤诚报效祖国”等实践活动,让他们自觉生发家国意识,使他们成为课程思政的绝对主体,给予他们真正独立成长的空间。除了集体教学,思政教师、辅导员还要在课下主动了解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上遇到的实质性困难和背后原因,帮助他们探索出实质性的解决方案,使课程思政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得到教学空间与教学时间的延伸。(四)建立保障机制,评价刚柔并济保障机制是隐性教育下的隐性组织,其外部形式81可以是显性的,如设立的大学生管理部、文化交流部等,但其作用的发挥是隐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