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actice2023年第1期 Vol.45/21279摘要:基于对中国古典园林考察课程的思考,探索一种古典园林实践教学理念,从“感知-入境-认知”建立古典园林认知途径。鼓励学生打开所有感官,以纯真之心进入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通过旷奥游观、四时联想与历史想象,实现沉浸式综合体验,融入情思,从而理解和体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核:善境与营境。关键词:古典园林;实践教学;善境;营境;多感官感知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1-0079-05收稿日期:2022-12-07修回日期:2023-02-02 Ab
2、stract: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ours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nvestigation,a practical teaching concept of classical garden is explored,and the cognitive approach of classical garden is established from perception,immersion,cognition.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open all
3、 the senses,with a pure heart into a real environment to perceive,through a broad view,four-time associations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to make self into immersive experience and feelings,so as to comprehend and understand the spiritual cor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Shan Jing and Jing-structure
4、.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Practical teaching;Shan Jing;Jing-structure;Multi-sensory perception感知-入境-认知:中国古典园林实践教学理念探索*Perception,Immersion,Cognition: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陈意微CHEN Yi-wei“中国古典园林考察(或称实习)”是众多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理论课“中国古典园林史”形成重要互补。
5、该课程的特征是通过对园林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其对古典园林的综合认知,也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造园手法等一系列园林专业知识,以利于其在课堂所建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得到梳理、整合与巩固。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古典园林考察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作为东西方园林史课程之后的实践拓展补充。课程为期2周,分为北方、江南、岭南3条线路,学生自选其中之一,配备专业教师带队讲解。以往的考察课程以园林测绘、写生(手绘透视图)以及空间分析为重点内容,主要参考刘敦桢先生苏州古典园林、夏昌世与莫伯治先生岭南庭园、彭一刚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潘谷西与刘先觉先生江南园林图录
6、等经典著作。对古典园林的考察注重将园林视为客体进行审视、研究剖析。然而,西方制图术及现代主义空间分析方法的引入,在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及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成为理解中国园林精神内核的阻碍1。一方面,西方制图术对于阐释传统园林有其困境2。现存的大部分古典园林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建成的,且多次分合。园林作为一种资产,被售卖转手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旦易主,则平面格局往往随之改变。一张看起来“完整”的平面图,会让人产生从建园之初就有此规划构图的错觉。另一方面,以园林手绘透视图作为辅助图像,运用空间理论对园林进行分析,强化了基于视觉的空间透视效果,然而事实上,传统园林的“空间”并不存在控制距离和
7、大小的关系,让尺度和深度的表现稳定下来的严格几何系统(这是西方传统透视的概念核心)3。也就是说,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并非匀质空间,并不呈现出典型的“透视感”,而且固定视点的“观看”方式也与人的真实环境感知相去甚远4。此外,对线性结构的空间序列的强调,预设了一个深层的现代主义的空间计划,将空间视为视点和观看路线的动态组合5。园林一处处景象随着身体的运动次第展开,在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并往往被认为契合了某种“起承转合”的空间结构。然而,这种以“观看者”的方式将人与空间进行主客二分,一方面并不符合传统园林的体验模式;另一方面,园*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9YJCZH0
8、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908228)、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2022JGXM023)共同资助在以往的 古典园林实习人才培养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以考察实践教学为主,辅以现场讲解、交流、测绘等方式加深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开展古典园林现场踏勘调研、测绘研究、分析总结的综合考察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讲解内容主要是园林个例的历史概述、艺术特征、造园要素及其空间组合。学生作业成果通常分为三部分:写生、空间分析报告以及测绘成果(测绘园林的一部分,包含建筑与庭园,小组成果,每组34人)。DOI:10.12233/j.gdyl.2023.01.004L
9、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风景园林教育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80林是生活起居场所的一部分,园主不作一日游,也无意去执着把握“流线”,哪怕那是完整的2。当代学者也意识到,对形式的过于关注使传统园林研究脱离真实生活,以至见物不见人6。王绍增先生指出,辛亥革命后,我国从欧美引入了大量基于建筑学理论的造园学理论,导致学界过于偏重园林的空间等非生命的元素,过于关注人造物体,而冷淡了对生命本身的热爱7。古典园林实践课的宗旨不应只是将已有的经典空间分析理论进行应用,而更应该认知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核,且必须同时建立激发专业热情、培
10、养专业敏感性的目标。倘若亲身处于园林当中进行体验,头脑却被先验知识框架所束缚,忽视自身的感受,遵循一系列理论完成园林的考察作业要求,那么实践将失去其真正的意义。本文借鉴王绍增先生提出的“善境”伦理及“营境”理论,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古典园林实践教学理念,建立古典园林认知途径。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全方位身体感知与文字解读,诱发联想,将身心沉浸于整体环境之中,即“入境”的体验方式,从而形成对古典园林的综合认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思辨式的教学方式,尽量避免教条式的知识灌输。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现场解读,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学强调“身体”和“自我”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希望学生通过知觉感知和
11、充分的想象力,发现园林之魅力,发掘景象背后的文化历史、营造意匠、技术手段,从而建立对古典园林的认知。下面从感知、入境、认识3个层面进行阐述。1 感知:多维感官对景的觉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核心性概念。无论是在古代语境还是当代对传统园林的认识,景都是讨论园林不可绕开之词。宋代以降的山水名胜、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中有经过凝练与遴选的代表性“八景”“十景”“四十景”“三十一景”等。园冶将“借景”视为“林园之最要者也”8,当代学者更是从“借景”的概念启发衍生出“分景”“隔景”“对景”9“障景”10等一系列关于传统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然而,当代对园林营造中景的概念理解和用法基本上是视觉方面的11,但在中
12、国古代园林语境中,景除了指向视景外,也指向声景、香景等其他非视觉景观。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述山间的春景是“野芳发而幽香”;园冶借景也生动地描绘“四时之景”,其中便有“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声),“爽气觉来欹枕”(触),“坐石品泉”(味),“冉冉天香,悠悠桂子”(香)。可见,景是一种调动各种感官的全身心感知12。对于初次在园林中进行体验的学生来说,需要注意的是从多维感官的视角建立起对景的感知。1.1视觉与非视觉景观人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都取决于视觉上的感知,视景是传统园林的关键构成。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到“为园有三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并认为“眼前有景”是三者中的最高
13、境界13。值得注意的是,童寯先生提出的“眼前有景”,并非一种静态的观赏点与观赏对象的稳定视线关系,而是强调了在曲折尽致的园林中游走,“侧看成峰,横看成岭,山迥路转,竹径通幽,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13。这是一种动态的游观体验,并非以相机拍摄形成的一个个边界清晰的静态画面的拼贴,而是由于视点的不断移动,在心中凝聚而成的总体意象4。在这游观的视觉体验中,光起到重要作用,光源、光影的变化对于景深、景的虚实、景的美感产生重要影响。光景是视景中的一个特殊方面,指主要由光源、光影及其变化所构成的景观,或由光源、光影及其变化引起强烈视觉印象的景观14。中国古典园林有大量赏日、赏月、赏星、赏
14、天光、湖光、雪光、赏霞、赏流萤、赏火、赏灯之佳构。例如宋代杭州“西湖十景”中“雷峰落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处景点分别以赏夕阳、赏月为主题。清代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孤塔岿然独存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刻画了“雷峰夕照”的壮丽景色15,呈现了在特殊时间和环境条件下视景的独特魅力。声景与香景是古典园林的重要虚景。不同于视觉有距离的“观看”模式,听觉与嗅觉是零距离的感知。上述案例宋代杭州“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钟”“柳浪闻莺”便是典型的声景名胜16,“麯院风荷”则是以赏荷风为主题的香景。现存江南私家古典园林中也有大量以听觉、嗅觉为妙的景致,例
15、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听雨打芭蕉)、藕香榭(闻荷香)、远香堂(闻荷香)、荷风四面亭(闻荷香),沧浪亭的清香馆(赏桂香),留园的闻木樨香轩(赏桂香),耦园的听橹楼(听摇橹声),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闻梅香)等。松风、竹韵、蕉雨、荷声、桐音、鸟啭、虫鸣等均是古典园林的声景构成17;遥遥荷风、梅花寒香、牡丹天香、竹子细香、菊圃晚香、蜡梅奇香、栀子禅香、玫瑰甜香等则是古典园林的香景构成18。触觉是一种将自身融入世界体验的感官模式,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谷认为“(皮肤)是我们器官中最老也是最敏感的部分,是我们交流的第一媒介”19。不同的肌理、质感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
16、以及徐徐清风、冷冷冰雨等小气候,提供了感触自然的重要材料,可以从爽赖亭、荷风四面亭、菰雨生凉轩等景点及其题名窥见一斑。此外,饮食是园居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园居生活的场所,园林中亦常栽植花果蔬菜,以供食用。东莞可园的擘红小榭就是夏季啖荔枝之所,其前庭种植荔枝树,结果之时硕果累累,颇为可爱,为园林提供最新鲜的水果。园主清代张敬修擘红小榭记言:“为榭于树间,以待过客。欲使色香味俱无遗憾,庶不虚作岭南人。”可谓味景。1.2多维感官的交互上述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感官维度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之景。值得注意的是,当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2023年第1期 Vol.45/21281园林中进行体验的时候,人的感官是同时打开的,并不存在纯粹的某种感官层面的体验,因此所感受到的是园林声光香等不同实景、虚景的交互。以苏州的怡园体验为例,依据清代俞樾怡园记20的描述可以推测(图 1),当年从春荫义庄向东入园,即到看到子孙轩,春时庭院牡丹花色艳丽,天香弥漫。过轩而东,入舫斋,前三面环水,可观山石倒影,听水声,舫斋之上有阁,曰“松籁”,左侧数十株苍松,疾风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