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汉张芝籍贯考_李国松.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705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汉张芝籍贯考_李国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东汉张芝籍贯考_李国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东汉张芝籍贯考_李国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科聚焦 54张芝,字伯英,号“匆匆不暇草书”,生年不详,卒于献帝初平中,曾“创今草一笔书”,被誉为“草圣”,在东汉末年将草书推向第一个高潮。从诸多文献及专论对于张芝籍贯的称述看,说法颇多,莫衷一是。兹录略举诸说于下:一是敦煌酒泉说。北宋景祐二年校定本范晔后汉书张奂传、南宋郑樵撰通志卷一百十二列传二十五、明李贽藏书卷五十五武臣传“张奂”条、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六十四“张奂”条、清纪晓岚总撰四库藏书精编史部第九辑、上海书店编后汉书张奂传、丁文隽书法通论、黄惇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等持此说。1二是酒泉说。商承祚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持此说。2三是敦煌渊泉说。清代道光十一年刊本敦煌县志、清代王先谦

2、后汉书集解、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张奂传”条、清武威张澍辑续敦煌实录卷一张奂传、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张奂传、武威通志编委会编纂 武威通志 人物卷、安西县志、酒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编酒泉市志、谢继忠张芝籍贯考略、马明达张芝籍贯辨驳议等持此说。3四是弘农说。谢承后汉书、范晔后汉书、卫恒 四体书势、羊欣 采古来能书人名 等持此说。4西晋葛洪 抱朴子外篇讥惑卷二十六 言“中州张芝”,亦应是对张芝改籍弘农的称谓。5另外,梁尉英张芝籍贯辨、刘云鹏张芝等则持相反意见。6五是敦煌(县)说。P.3721瓜沙两郡史事编年并序、梁尉英张芝籍贯辨、敦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李富华等编敦煌人物志持此说。7摘要:张

3、芝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书法家,曾“创今草一笔书”,被誉为“草圣”,在东汉末年将草书推向第一个高潮。关于张芝籍贯的说法颇多,莫衷一是。经本文考证,张芝本为敦煌郡渊泉县人,永康元年(167年)随父改籍徙迁至弘农华阴。后又因避战乱而寄居敦煌,但未改籍为敦煌,称张芝为“敦煌(县)人”或“献帝时敦煌(县)人”均为不合史实的表述。关键词:张芝;籍贯;草书;墨池;西州;敦煌东汉张芝籍贯考文/李国松 徐学标SHANDONG&ART 55学界对于张芝籍贯的关注较多,但是比较集中在张芝为“敦煌渊泉人”一说的考证上。经过长期的争辨,关于张芝的是敦煌渊泉人而非酒泉人的结论,清代的学者已考证得非常清楚。但是,由于清代及

4、以前延续张奂、张芝为“敦煌酒泉人”误说的著作较多,这一错误仍未引起书法史研究者的重视,导致当代的许多研究著作中仍旧称张芝为“敦煌酒泉人”。在张芝是否为“弘农人”一说上,很多论者支持该说,但也有的论者认为张芝不是“弘农人”,论者之一杨发鹏先生在草圣张芝其人其书再探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的籍贯多以其出生地而言,因为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一生中有多次迁转,若以居住地称之,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因而以此断称其为“弘农人”欠妥当。梁尉英先生在张芝籍贯辨一文中,认为张芝的出生地不是在弘农,其一生主要活动于河西走廊一带,即使张芝随父住居弘农,也只是短时间的寄籍。刘云鹏先生认为,张芝随父张奂迁居到弘农很晚,而且张芝后来

5、还是回到了敦煌,所任认为张芝是“弘农人”很不准确。关于张芝为“敦煌县人”一说,由于范晔后汉书等著作中云张奂、张芝为“敦煌渊泉人”,又因为名垂后世的“张芝墨池”遗迹在敦煌郡敦煌县效谷府附近,所以让人们对张芝籍贯的归属上处于晦暗不清的状态。其中,不乏学者通过敦煌遗书等文献资料的考察,认为张芝籍贯自始至终都是敦煌县人,也有更“保守”一点的学者提出张芝在“献帝时敦煌人”的看法。以上认为张芝为“敦煌县人”的诸篇论著,主要依据于 沙州都督府图经 中“张芝墨池”条、敦煌遗书P.3721 瓜沙两郡史事编年并序和伯 3710、伯 4660 中对张芝后人籍贯的记载。敦煌市志为排除争议干脆绕开两说,不直言张奂为“敦

6、煌渊泉人”或“敦煌(县)人”,而言张芝为“敦煌郡人”。8关于张芝籍贯的文献,还缺乏明晰的梳理,尤其在张芝是否为弘农人及敦煌人二说上有较多的争论。本文拟对张芝籍贯作以考察,以附前人研究,依据汉书后汉书后汉书集解续敦煌实录西岳华山堂阙碑铭 抱朴子外篇 和多篇书论文献略考。一、关于敦煌酒泉说、酒泉说和敦煌渊泉说关于张芝籍贯为敦煌渊泉的说法,最早源自于范晔所撰后汉书张奂传。张奂传载:“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后因避唐高祖讳,改“渊泉”作“拼泉”,传用日久致使文字舛讹。张芝父张奂为敦煌渊泉人,至少在唐代及以前是非常明晰的。现在所见的范晔后汉书最早的版本是北宋淳化五年初刻本和北宋景祐二年校定本。从北

7、宋版本的范晔后汉书看,已经不知张奂为何地人。如,北宋景祐二年校毕、元大德九年刊本范晔后汉书第四十六本、五十五卷张奂传载:“张奂,字然明,敦煌酒泉人也。”(章怀太子刘贤)注曰:“酒泉,县名,地多泉水。故城在今永州晋昌县东北也。刘攽曰:注在今永州。按下文用当作瓜,永州无晋昌也。”9北宋刘攽已经注意到了北宋版本后汉书所载张芝籍贯为敦煌酒泉之误说。根据汉书武帝纪所载西汉武帝时期置武威、酒泉二郡,后又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又 汉书地理志 和 后汉书郡国志,敦煌郡下辖渊泉县,酒泉郡下辖福禄县(今酒泉市)。故张芝是敦煌郡渊泉县人,不存在所谓的“敦煌酒泉人”一说。钱大昕在 廿二史考异 中考辨此说,言:

8、“闽本永作阳。考旧唐书地理志,晋昌县属瓜州,永、阳二字俱误。按酒泉,郡名非县名,当作渊泉。胡(三省)注 通鑑 云:奂,敦煌渊泉人。关于张芝籍贯为敦煌渊泉的说法,最早源自于范晔所撰后汉书张奂传。张奂传载:“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后因避唐高祖讳,改“渊泉”作“拼泉”,传用日久致使文字舛讹。学科聚焦 56胡所见本尚未讹也。汉志敦煌郡有渊泉县,晋志作深泉,盖避唐讳。章怀本亦当作深。后人妄改为酒耳。郡国志作拼泉,拼亦渊之讹。”10清武威张澍辑续敦煌实录卷一张奂传中,澍按:“太常为敦煌渊泉人。渊泉为敦煌属县,后汉为拼泉,若酒泉,自为郡也。今后汉书作酒泉者,传写之讹。”(鼎文按:“拼泉,为渊泉之误。

9、”)11清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一书中,关于张奂“敦煌酒泉人”一言,亦引刘攽和钱大昕的考辨作注。12历代史家对于张奂、张芝的籍贯的考辨已非常明晰,始于北宋版本 后汉书所载的张奂“敦煌酒泉人”为“渊泉”之讹。二、关于弘农华阴说从目前现有的史料看,弘农说最早出自谢承后汉书。如:张奂字然明,弘农华阴人。诣太学受业,博通五经。隐处在扶风郿县界中,立精舍,斟酌法乔卿之雅训,昼诵书传,暮习弓马。13在范晔后汉书中,亦多次提到:(永康元年)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故赏遂不行,唯赐钱二十万,除家一人为郎。并辞不受,而愿徙属弘农华阴。旧制边人不得内移,唯奂因功特听,故始为弘农人焉。(后汉书张奂传)其(曹腾)所进达,皆

10、海内名人,陈留虞放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后汉书 宦官列传 曹腾传)弘农张奂睦于苏氏(苏不韦),而武威段颎与暠素善,后奂颎有隙。及颎为司隶,以礼辟不韦,不韦惧之,称病不诣。(后汉书苏章传附苏不韦传)张奂于永康元年(167年)改籍弘农是毫无争议的,以上史籍中多处提到“徙属”“弘农人”“弘农张奂”。关于其改籍,在范晔后汉书本传中明确地说明张奂不受封官及除家一人为郎、不受赐钱,凭战功愿徙弘农,并经过了朝廷的特准。张奂曾在与延笃书中云:“北为儿车所仇,中为马循所困,真欲入三泉之下,复镇之以大石,厄乎此时也。且太阴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五寸,风寒惨冽,剥脱伤骨。但此自非老惫者所堪,而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

11、饥馑。众艰罄集,不可一二言也。”依张奂言,应是由于与“儿车”“马循”等结怨,深受其累,且河西之地环境恶劣,而愿意改籍内地。永康元年十月,恰逢挚友皇甫规任弘农太守,便促成了张奂内徙的想法。但是,自张奂徙属弘农后,因与曹节、王寓和段颎等人的结怨,不能守静,在其遭禁锢后,选择避世隐居。其中,后汉书苏章传附苏不韦传提到了因段颎与张奂交恶,苏不韦不应段颎辟之事,并再次提到了“弘农张奂”。自隐居后,张奂“闭门不出,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万余言”。14后汉书补注中“(张奂)卒年七十八”条注引典略曰“奂居华阴,终遂葬焉”。15这说明了张奂一直隐居于弘农华阴,著书讲学,并葬于弘农。从张芝为其父张奂代笔书与延笃

12、的书信和为武威郡属的澄华井题碣这两件事来看,张芝在其父任武威太守期间,应随同其父生活。延熹九年,年过六旬的张奂于永康元年(167年)改籍弘农是毫无争议的,以上史籍中多处提到“徙属”“弘农人”“弘农张奂”。关于其改籍,在范晔后汉书本传中明确地说明张奂不受封官及除家一人为郎、不受赐钱,凭战功愿徙弘农,并经过了朝廷的特准。SHANDONG&ART 57张奂已“聋盲日甚,气力浸衰”。至永康元年,张芝弟张猛尚幼,作为长子随父徙属弘农是合乎情理的。建宁三年以后,张芝也应该随其父隐居于弘农。在晋唐时期的书论中,也均称张芝为“弘农张芝”或“弘农张伯英”。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

13、必先书而后练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弘农张芝,高尚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一笔书,弘农张芝临池所制。”又,西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讥惑卷二十六中曾称张芝为“中州”人:“吴之善书,则有皇象,刘纂、岑伯然、朱季平,皆一代之绝手。如中州有钟元常、胡孔明、张芝、索靖,各一邦之妙。竝用古体,俱足周事。余谓废已习之法,更勤苦以学中国之书,尚不可虚也。况于乃有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此犹其小者也。”16汉代的“五州”之一的“中州”是民间的、文化上概念,而非官方的和行政上的一个概念,是当时习惯上的一种用法,其大体范围是与司隶校尉区一致

14、的。17弘农郡即属于司隶校尉部,故该篇称张芝为“中州”人源于其徙属弘农华阴之故。又,三国时期书家钟繇在题张芝弟张昶书西岳华山堂阙碑铭中称昶为“(弘农)华阴张府君”:华岳庙前一碑,建安十年刊也。祠堂碑昶造,并书后。钟繇镇关中,题此碑后云:“汉故给事黄门侍郎华阴张府君讳昶字文舒造此文”。又题碑头云:“时司隶教尉侍中东武候亭颍川钟繇字符常书”。(张怀瓘书断)张怀瓘书断载张昶于“建安十一年卒”,此碑刻于张昶离世的前一年。至建安十年(205 年),离张芝卒年已十三四年。18该时张芝弟张昶的籍贯仍为弘农华阴。其中,有的学者推测张芝没有跟随其父在弘农生活,而是生活在敦煌,不能认为张芝也改籍弘农。封建社会的文

15、人士大夫是尤为重视族望和地望的,以此来标明其族属的显贵,故其籍贯不会随意改动。前文已考,永康元年,张芝随父改籍。无论张芝在汉灵帝时期生活于何地或者游历寄居于何处,其籍贯为弘农是不争的史实。更何况,张奂在建宁二年时被陷以党罪,张芝作为其子,也在被禁之属,直至中平元年“大赦党人”时才被解禁。在张芝改籍弘农后,直至中平元年之前,其籍贯是不再可能随意变动的。钟繇在题张昶西岳华山堂阙碑铭中对张昶籍贯的称述,更说明了张芝改籍弘农,且未再改籍。三、关于敦煌说(敦煌郡敦煌县)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中“张芝墨池”条:张芝墨池,在县东北一里効谷府东南五十步。右汉献帝时,前件人于此池学书,其池尽墨,书绝世,天下

16、名传。因王羲之书论云:“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弗及也”。又草书出自张芝,时人谓之 草 圣。其池年代既远,并磨灭,古老相传,池在前件所。(节录)同篇“嘉纳堂”条:右按 西凉录 凉王李暠庚子五年兴立泮宫,增高学生五百人,起嘉纳堂于后园,图赞所志。其堂毁除,其阶尚存。其地在子城东北罗城中,今为効谷府。同篇“古塞城”条:右回州境,东在城东卅五里,西在城西十五里,南在城南七里,北在州城北五里。根据以上三条所言,张芝墨池就位于効谷府东南五十步左右,而汉代敦煌县的县府効谷府(原西凉嘉纳堂)位于子城(即唐沙州城,原汉敦煌城)的东北、罗城(即塞城)以内,其总体的位置位于罗城的东北角。作于大汉乾祐六年(953 年)的 P.2691沙州城土镜中记“芝池北水池是”,该处所言“北水池”即应指“张芝墨池”。按敦煌遗书所言,张芝墨池遗迹应该确有其处。至于张芝何时居于效谷府附近的墨池处,在徙属弘农华阴之前是否居于该处,现皆无相关的史料可依。根据沙州都督府图经载“右汉献帝时,前件人于此池学书”,知张芝在此地学书的时间当在永汉元年学科聚焦 58至初平三年(189 年至 192 年)之间。时汉献帝永汉元年(1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