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 宾 学 院 学 报2023年第23卷第3期(总第290期)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2023,23(3):30-36对环境权入宪问题的省思和对环境权入宪问题的省思和质疑质疑丁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法学院,北京100191)“环境权”一词作为舶来品,自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便备受法学学者关注。从宪法层面讨论“环境权入宪”的热潮也由来已久。我国早在1975年便有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宪法理念,1982年宪法依旧秉持了该理念并有所发展。2018年修宪更是实现了生态文明入宪,在宪法文本的“序言”中加入了“生态文明”的表述,回应了新时代的宪法诉求。自此,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
2、宪法依据正式由原来的散见的环保规范内容发展成为更为明确的“生态文明”法律表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修宪过程中,部分学者对于“环境权入宪”的呼声十分高涨,甚至有学者提议将环境权直接写入 宪法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此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3、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4、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5、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
6、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件摘要:早期学界对于环境权政治性意义的认知偏离和当下学界所表现出的宪法学和环境法学的分野,使得环境权入宪问题浮于理想化,忽略了现实境遇及入宪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环境权的权源、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上来看,环境权自身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从环境权的权利性质和权利构造上来看,环境权难以在现有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获得证成,环境权入宪并不具备现实可能性。就当前来看,对于环境权利保护的探讨应转向对现有环境法部门法体系框架内容的完善和补足,从而在环境法部门法体系视角下实现对环境立法质量
7、和法效果的关注。关键词:环境权;宪法;基本权利;权利中图分类号:D912.6DOI:10.19504/ki.issn1671-5365.2023.03.04收稿日期:2022-04-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研究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法律样态研究”(19VHJ016)作者简介:丁宁(1996-),男,河南焦作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与资源法学研究。宜宾学院学报2023年第23卷第3期(总第290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31将环境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加以创造1。但最终修宪结果并未如其所愿。对于“环境权能否扎根于本土土壤”的理性讨论愈发丰富,但笔者对环境权自身和其
8、能否满足入宪条件依然充满质疑。一、对学理上环境权入宪研究的批驳(一)环境权入宪研究的认知偏离国内对于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相比国外来说起步稍晚。我国早期学者普遍采取比较法的研究方式,尽管当时有关环境权的权源问题依然模糊不清,权利构造与权利内容尚无定论,相关研究还都处于起步状态,但囿于当时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且环境权的确立在国际社会上呼声颇高,我国学者也“随波逐流”,基本都认为环境权是基本人权的论调,并且支持将环境权引入我国法律土壤。“它已经为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肯定,其核心是生存权”2。“它包括相当广泛的内容,并且正在逐步地从预防环境污染发展到要求环境的舒适性,从而使环境权逐渐发展成最基本的
9、权利”3。“此外环境权还是一个权利束,包含各式各样的子权利,譬如日照权、通风权、清洁空气权、清洁水权、观赏权等”4。可以看到,早期大多数学者仅是通过梳理包各国法律文本的方式来以“量”定性,从而得出环境权业已成为普遍性人权的结论。而“数量”与“结果”之间是否必然存在关联?实践中环境权是否真正发挥了法的效果?显然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回答。早期学界对于环境权的认知偏离更多地源于该种权利的政治性意义,从而忽视了验证环境权能否寻得一个适应我国法律体系的权利框架。“环境的概念不管是在平面上还是立体上,都是具有一定广度的概念,有着同时包容的性质,因此其内部能够包含摄入所有的事项,概念是多义性的”5202
10、。表面上看,从环境的全方位角度来构建环境权有理论可行性且符合政治要求,但面对如此构建出的漫无边际的环境权,是否能够使其切实发挥法的效果是无法想象的。“为了谋求增进国民幸福和福利,通过对个人或团体所具有的主观性甚至公共利益所进行法的保障,权利确实已经受到广泛的保障,但在权利构造与内容不明确的状态之下,就无原则、无边界的承认其为权利,这样以后就会被简单地否定掉,有搅乱法的稳定性之危险;而且也正是因为其内容不明确,还会有不适当地侵害其他权利或者他人权利之虞”5204。(二)环境权入宪研究的部门法分野当下学界对于环境权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于文本的规范分析,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环境权中的实体性权利和
11、程序性权利的区分逐渐得到重视,环境权问题研究愈发成熟,其中更是在不同部门法研究领域间出现了分野。环境权作为安置在宪法这一部门法领域中的权利,开始逐渐受到宪法学领域学者的承认,而环境法学领域的学者则开始反思环境权,并对环境权提出质疑。在宪法学领域,有学者认为,“环境权在概念解释上、权利主体救济上、证明责任分配上有些许困境,但环境权仍然应当是写入宪法的基本权利”6。也有学者认为,“环境权属于宪法基本权利体系中的社会权,包含两种请求权内容:一是请求国家提供符合人的生存需要的清洁安全的环境;二是基于平等原则,请求共享良好的环境。我国环境权入宪的现实意义在于弥补环境公益诉讼的不足”7。在环境法学领域,部
12、分环境法学者否定了环境权,他们认为,“公民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使其健康不受损害指向的还是公民健康权,它是学者们在讨论环境权利时无意间向健康权、生命权的回归,实质仍旧是其他基本权利”8。有学者更是进一步从实体性环境权和程序性环境权入手,就实体性环境权来说,“它是一种具有委托性质的宣誓性权利,它不能够独立得到实施,也很难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权,其实现方式是建立在具体的立法基础上”9,而“程序性环境权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32丁宁:对环境权入宪问题的省思和质疑公众参与权与环境司法救济权等有明确的宪法依据,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10。显然,以上两种分野实则仍是“是”与“否”之间的辩争。支持
13、论者认为,“环境权是解决环境法合法性的权利基石”11。他们认为,仅仅实现“生态文明入宪”还远远不够,只有将“环境权”作为宪法基本权利,将“环境保护内化为国家义务”11,从而实现以最高位阶的法律来约束国家权力,使 宪法 为公民取得环境诉讼主体资格背书,从而真正保障公民权利。虽然支持论者的出发点符合当前环境保护的目的,但其仍然仅仅是理论上的理想化构想,忽略了现实境遇以及后续所面临的的现实问题。一是支持论者单从理论层面的认知并不能契合现实情况。纵观当前研究成果,大多数支持论者都仅仅讨论了环境权的法理性问题或理论层面的价值意义,但缺少对我国现实中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技术的客观认知。同时碍于环境权
14、理论在国际上仍属于新兴理论,对当前国际社会上已实现环境权入宪的各国的环保事业发展实效性仍有待验证。二是支持论者忽略了我国宪法 同其他部门法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他们认为入宪是在“美丽中国”视阈下保障公民人权并为公民权利背书的唯一路径,但对权利的“唯宪法化”处理未免偏颇。一旦实现环境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入宪,便会如“蝴蝶效应”般影响到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部门法的权利重构,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会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三是支持论者在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问题上的论证仍有待商榷。宪法基本权利本身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某一权利一旦写入宪法便意味着其要承担起维护国家民主进程和发挥公共作用的重担,因此并非所有权利都需要依靠
15、入宪来保证实施。“权利的泛化不仅会给国家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压力,还会造成我国既有权利体系的冲突,譬如环境权与发展权,双方本就存在冲突,寻求发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环保,而过度重视环保又会阻碍国家发展,二者之间的取舍与平衡是十分困难的”12。二、环境权自身存在先天不足(一)环境权的权源问题从环境权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环境权主要源于人权理论。人权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阶段人权可以都有其代际特征:第一代人权侧重于对公民政治权利的申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第二代人权逐渐演变为了以社会和经济为权能对象的权利保护。如今,第三代人权更新为侧重公民的发展与自决,相较于前两代人权,第三代人权更加关心人类的整体
16、命运,人权范围的边界得到扩张13。源于此,环境权、自然资源权、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权利应运而生。虽然第三代人权已被学界普遍承认,但环境权与其他基本人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尚无定论。有学者指出,“环境权具有自然属性,在精神实质和价值内涵上也与人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其属于基本人权范畴”14。还有学者指出,“环境权不仅是一项基本人权,更是实现其他基本人权的基础”15。但亦有反对声音认为,“环境权并非具有完全的自然属性,因此不能够直接列入人权范畴”16。笔者反对对环境权进行自然属性和非自然属性的切割。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非自然环境,在目前环境科学既有认知下,不论自然环境还是非自然环境都属于需要应予以保护的“环境”。而透过人权的概念可以得知,人权是一种自始既有、天赋性权利,并且也无法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剥夺。其具有很明显的普适性和天然性。因此,仅论自然属性的人权显然难以立论。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暗暗契合了人权保护的要旨。由此看来,环境权必然属于人权的一种。但笔者反对“环境权系其他基本人权的基础”的论断。或许部分学者得此认识的,是出于为环境权寻得一个法律语境的证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