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稽考——以柬埔寨为中心的考察_张理婧.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72072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稽考——以柬埔寨为中心的考察_张理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稽考——以柬埔寨为中心的考察_张理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稽考——以柬埔寨为中心的考察_张理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稽考 以以柬柬埔埔寨寨为为中中心心的的考考察察张理婧(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摘要:“那迦护佛”是表现释迦生平事迹的图像之一,自古印度无佛像时期便存在,题材虽小,却贯穿佛教艺术发展的始终。该图像传入东南亚后,由组合浮雕转变为独立圆雕,并在 10 世纪后的柬埔寨广泛流行,佛陀被赋予王者身份,成为佛寺中央塔的重要供奉对象。本文提出东南亚早期“那迦护佛”图像主要受到南印度影响,并将该图像在柬埔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明确其本土化进程,探讨图像身份转变与东南亚神王崇拜思想之间的关联。关键词:那迦护佛 东南亚 神王崇拜 佛像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志码:

2、A文章编号:1001-6252(2022)04-0146-13那迦(Naga)是古印度原始崇拜中的蛇神,汉译为龙王,多头蛇冠是其标志性特征。“那迦护佛”是对佛教经典中那迦为释迦护法的情景描述,在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均有相应的图像表现。宫治昭先生提到,“把动物视为神力显现的观点,是印度的美术特征也有被龙神所环绕的瑜伽姿势人物像,可以窥见赐人以贮水之惠的龙神信仰”。早在雅利安人入侵以前,达罗毗荼人的信仰便受到那迦、夜叉等自然神的影响。蛇神崇拜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纪,在哈拉帕文明、吠陀文明中持续存在,也被佛教所吸收,那迦成为归顺佛陀的守护神,至迟在公元前 2 世纪已有“那迦护佛”图像出现。古印度“那迦护

3、佛”图像多以叙事性浮雕表现,传入东南亚后单体圆雕变为主流,成为独立供奉的对象,早期以堕罗钵底地区为代表,10 世纪后尤其在高棉流行。以下就该图像的印度源流、在东南亚的演变过程及原因进行探讨。收稿日期:2022-09-15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7-8 世纪吴哥博雷石雕流派研究”(KYCX21-2000)作者简介:张理婧(1994-),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佛教美术研究。日 宫治昭著,王明增译 印度河文明的造型作品,世界美术 1984 年第 1 期,第 84-87 页。Ananda K.Coomaraswamy,History of Indian and Indon

4、esian Art,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27,p.5.641一一、“那那迦迦护护佛佛”图图像像在在古古印印度度的的确确立立达罗毗荼土著崇拜时期,那迦被视作掌控风雨的水神加以供奉,该形象随后在婆罗门教、耆那教及佛教中被吸收,印度史诗 摩诃婆罗多 描述了诸神及众魔决心搅拌乳海以获取不死甘露的事迹,以多头巨蛇婆数羯(Vasuki)作为搅拌棒的绳索;耆那教经典 巴湿婆那它传 中记载了名为达罗那的多头蛇王,悬于巴湿婆那它头顶,使其免受烈日风雨之苦。那迦形象同样可见于佛教造像中,“那迦护佛”作为题材之一,一般表现为目真邻陀蛇王身躯盘绕数层,多头蛇冠呈伞状展开,垂悬于

5、佛陀头顶,对冥想中的佛陀给予庇护。(一)古印度“那迦护佛”图像初期形态及文本依据多个佛教经典中均提及了“那迦护佛”的事迹,包括 律藏大品 方广大庄严经 佛本行集经 等,故事情节在细节上有所差异,但大体内容相同:释迦牟尼在悟道之后,曾历经数周禅定修炼,当他在目真邻陀(Mucalinda)树下禅定时,遭遇暴雨侵袭,目真邻陀龙王出现,以身躯缠绕佛身,庇护佛陀,用巨大的蛇冠为佛陀遮风挡雨。七日过后,风雨停歇,龙王化身人形,聆听佛陀的布道,归顺佛陀。在不同经文对蛇王及佛陀形象的描绘中(表 1),佛陀结跏趺坐、蛇冠覆于佛头上、七重蛇身庇护佛陀被多次提及,也是后期造像中较典型的样式。对于蛇头数量,在年代较早

6、的 大品 中并未说明,其后则记载为七头,“那迦护佛”图像中也出现了蛇头数量不固定的现象,七头蛇造像在后期较为主流。大品 中还指出,佛陀冥想之处为“目支邻陀树下”,部分“那迦护佛”图像在蛇冠后表现树的形象应源于此。由此可见,经文记载与造像表现之间存在关联,或为刻画佛陀姿态和那迦形态等方面提供一定参照。表 1 不同经典中对“那迦护佛”形象的描述律藏大品方广大庄严经佛本行集经蛇冠举巨首覆(世尊)头而立以头为盖蔽覆佛上以七头垂世尊上,作于大盖蛇身局蜷七匝,绕世尊身以身卫佛缠绕七匝以其大身,七重围绕,拥蔽佛身佛坐姿结跏趺坐未提及加趺而坐“那迦护佛”图像最早可追溯到无佛像时期,具体表现方式有两种,其一为蛇

7、形或人形那迦与空宝座的结合,可见于巴尔胡特佛塔与桑奇大塔之中;其二为蛇形那迦附于窣堵坡图像之上,多见于阿玛拉瓦蒂。公元前 1 世纪包尼(Pauni)出土的“那迦护佛”浮雕是其中较早的作品(图 1),以空宝座象征佛陀,蛇王的五头蛇冠垂悬于宝座741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稽考 以柬埔寨为中心的考察古印度 毗耶娑著,黄宝生译 薄伽梵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年,第 100 页。之上,身躯在宝座后盘叠,以示对佛陀的庇佑。蛇冠后方刻有目真邻陀树,与 大品记载相符。阿玛拉瓦蒂佛塔的基坛嵌板上可见多例那迦图像(图 2),形式较为一致,均表现为五头蛇形那迦,中央蛇头较大,两边四个较小的蛇头朝向中央,蛇尾

8、交互盘绕。这类那迦图像往往位于窣堵坡图像之上,将那迦与佛塔相结合表现,可能是由于那迦被视作生命能量之源,是不死的象征,那迦也常作为守护神出现在窣堵坡栏楯的柱子上。无佛像时期,那迦还出现在“那迦礼佛”等场景中,往往多图像组合出现,另有对人形蛇冠那迦的刻画,该形象被视作土地精灵、守护神来崇拜。在佛教吸收那迦图像的初期,那迦从原始自然神逐渐转变为服务于佛教的形象,对那迦这一在印度有着深厚信仰基础的神灵加以借用,有利于佛教义理的传播。图 1图 2(图 1 公元前 1 世纪“那迦护佛”浮雕,采自东京国立博物馆编 彫刻展,第 15 页,图 2;图 2 阿玛拉瓦蒂佛塔基坛嵌板,采自 E.R.STONE,Th

9、e Buddhist Art of Ngrjunako a,Delhi:Motilal Banarsidass,1994,cat.102)(二)偶像崇拜时期的“那迦护佛”图像佛陀形象出现后,古印度的“那迦护佛”图像依旧以浮雕刻画,极少见单体圆雕像例,注重故事情节再现而非供奉。不同地区表现该题材时存在差异,明确这一差异方能更清晰的释读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主要受到印度哪一地区的影响。犍陀罗地区的一件浮雕作品(图 3)是现存最早的“那迦护佛”图像之一,蛇王身躯层叠缠绕,将佛身完全包裹,与佛经中“以身卫佛缠绕七匝”的描述相符,作品叙事性较强,符合犍陀罗造像的写实风格。萨尔那特地区一佛塔东部入口处曾发

10、掘两件841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日 宫治昭著,李萍、张清涛译 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年,第 46 页。石雕,可能是柱头装饰部件,其中也有“那迦护佛”表现(图 4),参照同批出土物,可推测造像年代不晚于 5 世纪。与犍陀罗地区不同的是,蛇王身躯并未包裹住佛陀,而是在佛身后堆叠,佛陀结跏趺坐,施禅定印,蛇身化为佛座,三头蛇冠在佛陀头顶展开。秣菟罗造像中少见“那迦护佛”图像,多以人形蛇冠药叉表现那迦。图 3 犍陀罗 2 世纪“那迦护佛”浮雕(采自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官网,ht-tps:/collections.vam.ac.uk/)图 4图 5(图

11、 4 萨尔那特“那迦护佛”柱头浮雕,采自 F.O.Oertel,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Annual Report 1904-05,Calcutta:Superinrendent Goverment Printing,1908,pl.XXXb;图 5纳加尔朱纳康达“那迦护佛”浮雕,采自 The Buddhist Art of Ngrjunako a,cat.148)偶像崇拜时期,“那迦护佛”图像最流行的地区应在南印度阿玛拉瓦蒂及纳加尔朱纳康达(Nagarjunakonda),于佛塔基坛嵌板上多见,其中最早一例年代约在 3 世纪。这类图像的一般特征为:佛陀

12、身下多见三层蛇身盘绕为佛座,多头蛇冠在佛头后展开,佛陀施禅定印或无畏印,半跏趺坐,双脚脚踝处相交叠,这种“脚踝交叠式半跏趺坐”941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稽考 以柬埔寨为中心的考察也是南印度坐佛的典型姿势(图 5)。南印度对此题材的刻画有别于犍陀罗和萨尔纳特地区,在刻画蛇冠时多以正面表现,蛇头方向一致朝前、大小均等,整体呈扇形展开,蛇冠以五头或七头多见。对于蛇身,南印度并未像犍陀罗写实刻画出七重蛇身围绕佛陀,也不似萨尔那特将蛇身置于佛背后,以蛇身为佛座是南印度“那迦护佛”图像的一大特征,也在后期被东南亚造像所吸收。由以上三地的“那迦护佛”图像可知,该图像的具体表现并不始终与佛经文本一致,各地对

13、蛇冠支数、蛇身层数的选择也有所取舍,正是这种差异反映出印度不同地区工匠的个体创造与审美偏好,为分析东南亚“那迦护佛”图像的源流提供一定依据。二二、独独立立“那那迦迦护护佛佛”图图像像在在东东南南亚亚的的流流行行南齐书 中有记载,齐永明二年(484),扶南王阇耶跋摩遣使献“金缕龙王坐像一驱,白檀像一驱”,其中龙王像应与本文讨论的“那迦护佛”图像一致,文献明确记载为“坐像”,也符合“那迦护佛”图像的一般规律。由此记载可推测,至迟在 5 世纪,“那迦护佛”造像或许已成为东南亚较具代表性的作品,被选为贡品加以献纳,该图像由印度传入东南亚的时间应更早。从实物遗存看,目前,东南亚 5 世纪前佛教造像遗存甚

14、少,6 世纪越南中部出土的一例那迦神像是较早相关像例,表现为五头那迦庇护神灵,“那迦护佛”造像则以 7 世纪泰国堕罗钵底(Dvaravati)地区较具代表性,造像细节表现带有南印度色彩。至巴普翁(Baphuon)时期后的柬埔寨,造像在数量和体量上多有提升,以独立圆雕多见。(一)东南亚早期“那迦护佛”图像中的南印度影响将东南亚早期“那迦护佛”图像与古印度相比较,不难发现南印度的影响痕迹。泰国加拉信府甲马拉赛县(Kamalasai)出土的一块石碑(图 6)是早期作品中保存较完好的例子,佛陀身前的两位人物,双手合十状的可能是供养人,另一位应是化为人身的蛇王,结合佛陀的说法印判断,该图像可能同时描绘了

15、那迦庇护佛陀以及蛇王化为人身聆听布道的场景。佛陀头后刻有素面圆形头光,五支蛇冠在头光后展开,将素面头光与蛇冠相结合表现在南印度及斯里兰卡有先例可循。佛陀坐姿为南印度典型的“脚踝交叠式半跏趺坐”,以蛇身为佛座、蛇冠正面朝前也符合南印度造像习惯。该造像在蛇冠后方雕有目真邻陀树,古印度早期刻画该题材时所采用的图像组合得以延续。大约在 7 至 8 世纪的东南亚,“那迦护佛”造像已成为独立供奉对象。发掘于泰国巴真府玛哈梭县(Si Mahosot)的一尊坐佛(图 7),应是东南亚现存最早的独立“那迦051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南朝梁 萧子显撰 南齐书 卷五十八 列传东南夷,北京:中华书

16、局,1974 年,第 1016 页。John Guy,Lost Kingdoms:Hindu-Buddhist Sculpture of Early Southeast Asia,New York: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14,p.70.护佛”造像之一,以那迦及佛陀为主体,无其他情节表现。佛陀施禅定印,半跏趺坐,脚踝交叠,所采用的坐姿仍是南印度式的。七支蛇冠朝向前方,面部刻画精致,蛇冠从佛陀身后而非头后展开,外展范围较以前更大。约翰盖伊(John Guy)认为,此造像将东南亚本土的蛇崇拜思想嫁接到了更为广泛的印度概念中,延伸出了那迦作为神圣保护者的概念,这也是对那迦图像印度原意的表达。现藏于曼谷国立博物馆的佛坐像(图 8)出土于大城府,年代稍晚,装饰性更强,佛座以三重蛇身表现,自上而下收紧呈阶梯状,这种刻画方式在后期图像中得以延用。七支蛇冠保留了一致朝前的特点,表现更为突出,对蛇冠的强化也体现了东南亚对那迦信仰的重视。该造像双腿不再完全于脚踝处交叠,双膝距离变近,开始由古印度“脚踝交叠式半跏趺坐”向东南亚本土更为流行的“双腿交叠式半跏趺坐”演变。两件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