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写材料千万不能陷入工具人思维注意!写材料千万不能陷入工具人思维 “君子不器。”这是先贤给我们的正告。器,一般指具有某种用途的工具。用现代的话说,“君子不器”应当涵盖了不当“工具人”这样一种意味。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云:“文以载道。”说明做文章的人应当往“道”的层面靠拢,也就是不能过于拘泥某种功用。写材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笔杆子”的定位。如果甘当“工具人”一样的刀笔吏,就很容易陷入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的泥淖而无法自拔。工具人思维的几种体现1.照搬照抄的“复读机”。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却又不会抄,词句都懒得改,搬过来应付了事,比如神木县的“爱国爱家,爱我长沙
2、”文明标语。2.机械传达的“传声筒”。上面的文件或方案,原封不动或只改了一下几个关键要素,就变成本级的用,搞“上下一般粗”。比如各种层层制定的方案、措施、台账、清单,满天飞、甚无用。3.东拼西凑的“缝纫机”。堪称裁缝大师,手中掌握大量素材和材料,不管上面要求写什么,都能在秘不示人的材料库中搜罗出合适的素材,合并同类项,理顺字词句,一篇新作就此完成。4.涂涂抹抹的“裱糊匠”。看到材料任务,不管是否重要,是否有用,先拿过去的老材料改一改,有空就改到面目全非,没空就大差不差交个差,至于有没有新意,是否涵盖有价值的信息,那是无关紧要的。客观上,出现这样的工具人思维,有一定现实因素,比如,材料任务与实际
3、联系不大,形式主义导致了人浮于事,不得不“用魔法打败魔法”;比如,材料任务过多,挤占了必需的业务工作,不得已在文字上敷衍一下;再比如,长时间干具体工作,确实没有雕琢文字的水平,只能不断地借鉴参考别人的东西工具人思维导致的危害有1.思想性的普遍缺失。内容苍白空洞,相当于生产了许多文字垃圾,写谁谁看、谁写谁看。即使是忍着恶心看完的,也最终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听君一席话,犹如一席话”的废话文学尴尬境地,浪费了人生宝贵的几分钟,对工作毫无裨益,遑论提出建设性意见。2.层层加码的工作量灾难。上面发的文1000字,中间“完善”“细化”加到2000字,下面又要配套措施、方案、台账、清单,最后搞出2万字,落实到
4、现实工作,变成一天48小时都干不完。3.人云亦云的盲从跟风。因为抄来抄去,大部分都养成了惯性思维。文字上的旧,既是反映、也是促进了工作上的懒和庸。文字是抄的,工作也变成抄的,逐渐脱离实际。4.工作作风的劣币效应。认真写材料的人敌不过善于抄材料的人,认真对待、辛辛苦苦码字,虽然有了自己的思考,但看到别人靠当材料的“搬运工”居然写得又快又“好”,既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也能早点下班休息,自然开始怀疑人生。意志不坚定的就会效仿之,最终没人愿意认真写材料,整个队伍的文字水平一茬不如一茬,如此真知灼见者也随之与日俱减,高手逸散到其他更重视文字材料的地方,于是事实上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5.层层叠叠的信
5、息茧房。信息常常通过文字材料传递,材料质量有意无意地下滑,直接导致信息质量变差,传递信息效率成几何倍数衰减。如此一来,本应用来增进了解和信任的材料,反而在层级和区域之间架设起一座又一座信息茧房,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妨害的是决策和指挥。6.机械执行的遮羞布。机械搬运的文字材料导致的结果,大概率只能是机械执行。白纸黑字,是免责铁券,是甩锅丹书。本来照着做是没问题的,奈何一些材料的质量太差,无力指导日益丰富的实际工作。而文字本无错,只是依附、依赖于它的脑袋出了问题。如何避免写材料时陷入工具人思维?1.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立场。绝对不制造文字的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一笔一画都立足于实际工作,本着初心和宗
6、旨去写。2.博闻强识,涉猎通识。不做浑浑噩噩的材料匠,要当知责思为的谋国臣,避免文字的苍白匮乏,就要先充实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保持求知若渴,遍读古今中外名家巨制,努力提升思想厚度,而不是只在旧材料故纸堆里挑挑拣拣,陈年往事里要不出多少新东西,人还是要向前看、向外看。3.不要匠气,不要匠气,不要匠气。无关紧要的词语不再反复推敲,影响阅读理解的排比句尽可砍掉,引喻失义的无聊打比方全部删除,尽可能使用准确、完整、定义清晰明确的概念和陈述,尽可能说具体实在、指向明确、不云里雾里的语言。除了确有要求,不模糊语义、不含糊其辞、不空泛议论、不用高级词汇。4.做好分类。区分重要的材料任务和不紧急不重要的例行公文,前者坚持融入自己思考,后者按部就班规矩行文。5.“抄”也要有节操。不能因为无差别、无底线地“抄”,导致了与初衷相违背的结果,否则只能是欲速不达,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