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病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_朱艳琴.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9041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病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_朱艳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病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_朱艳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病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_朱艳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5期粮食 油料 经作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病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朱艳琴(怀宁县小市镇农业站,安徽怀宁 246114)摘要为探索小市镇机插秧水稻最适宜的穴距,本文进行了机插秧水稻同行距不同穴距的人工模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生育进程及全生育期长短没有任何影响;随着穴距的增加,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发病株率均有随之减少趋势,不同的穴距对倒伏没有影响。株高、茎基部2个节间宽度、剑叶长度、穗长随着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增加;茎基部2个节间长度均随着移栽穴距的增加而减短;穴距对剑叶挺立情况没有影响,不同穴距田间剑叶都挺立,无披叶现象出现。穴有效穗数、穗粒数、每穗实粒

2、数、结实率、千粒重随着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增加,总有效穗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随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减少,稻谷产值、生产成本、纯收入随着穴距减小而增加。14 cm穴距产量最高,产值最多,纯收入也最多。在生产上应提倡在机插秧行距为30 cm时宜采用14 cm穴距,同时要注意加强水稻病害防治,可使水稻增产增收。关键词水稻;穴距;病害;产量;经济效益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5-0040-04小市镇是水稻主要生产区,机插秧技术已成为水稻最常见的栽培技术。机插秧单位面积栽插适宜的穴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而确定水稻栽插适宜的穴数会涉及行距与穴距的合理配置。水稻机插秧适宜

3、的行穴距配置可使水稻获得充足的光照,减轻水稻病虫害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当前,水稻插秧机的行距有 25 和 30 cm 2 种,穴距有 12、14、16、17、18、20、22 cm 等多种类型,生产上应用最多的穴距为14、17 cm。由于本地关于水稻穴距对水稻产量影响研究较少,究竟哪种穴距最适合本地机插秧水稻生产无从知晓。目前,国内有许多人在不同地点用不同品种水稻研究了穴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得出了适宜本地水稻生长的穴距。李琼等1认为辽宁滨海稻区以行距33 cm、穴距15 cm的产量最高;朱惠明等2认为江苏海门市机插“太湖糯”适宜行穴距为30 cm11.63 cm;付立东等3认为辽宁盘

4、锦地区机插水稻适宜行穴距为30 cm18 cm;徐勤等4认为上海市奉贤区常规水稻品种秀水134采用20 cm行距机械穴播,适宜的穴距为16 cm;刘丽华等5认为沈阳地区水稻适宜行穴距为30 cm20 cm。尽管这些结论适合所在地区,但未必具有普适性。因此,必须研究适合小市镇的水稻适宜穴距。为研究本地机插秧水稻最适宜的穴距,本文进行了机插秧水稻同行距不同穴距的人工模拟比较试验,以期为小市镇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于2021年510月在怀宁县小市镇平坦社区种植大户谢金结承包的水稻田进行。试验田位于1163850.01 E、303729.42 N。试验田土壤为潴育型马

5、肝土,土壤含有机质17.24g/kg、全氮1.61 g/kg、有效磷9.18 mg/kg、速效钾76.43 mg/kg,土壤pH5.51。本试验田每年仅种植一季杂交籼稻。以杂交中籼稻“隆两优899”为研究对象,常年产量8 000 kg/hm2以上。试验用复合肥含 N、P2O5、K2O 分别为 17%、17%、17%,尿素含N为46%,氯化钾含K为60%。1.2试验设计本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CK)为行距30 cm、穴距14 cm;处理2为行距30 cm、穴距17 cm;处理3为行作者简介朱艳琴(1976),女,安徽怀宁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22-05-25-40

6、DOI:10.16377/ki.issn1007-7731.2023.05.016距30 cm、穴距20 cm。每处理重复3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33.3 (小区长6.6 m、宽5.0 m),小区之间间隔0.6 m,试验区周围设立保护行。1.3试验过程水稻于 2021 年 5 月 15 日播种,6 月 4 日栽插。插秧前,按试验对穴距设计要求在绳子上做好相应的穴距标记,插秧时拉绳定行距,并按穴距标记插秧。5月10日施51%复合肥525 kg/hm2作基肥;6月11日结合撒化学除草剂撒施尿素105.98 kg/hm2作分蘖肥;7 月 30 日撒施尿素 123.91 kg/hm2、氯化

7、钾101.25 kg/hm2作穗肥。7月15日排水烤田,7月29日重新灌水。8月5日防治病虫害1次,9月1日防治病虫害1次。10月8日收割。试验除所要求的穴距不同外,其余的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1.4调查项目及方法生长期间调查各小区水稻生育期、主要病害发生株率、植株倒伏率、剑叶长等;水稻收割前5 d调查每穴有效穗数、株高,取5穴整株稻株带回室内测量茎杆基部2个节间长度及其宽度、穗长、调查每穗总粒数及瘪粒数、测千粒重;分区收割、晒干、称重、测稻谷含水量,按籼谷标准含水量13.5%折算出各小区单位面积稻谷产量。1.5数据统计用Excel 2007软件、DPS 19.05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

8、的统计分析,应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2结果与分析2.1对生育进程的影响由表1可知,处理1、处理2、处理3生育进程完全相同,处理间生育期长短也完全一致。这说明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生育进程及全生育期长短没有任何影响。表1不同处理对生育进程的影响处理处理1(CK)处理2处理3播种期/(月-日)5-155-155-15移栽期/(月-日)6-46-46-4分蘖期/(月-日)6-146-146-14拔节期/(月-日)7-287-287-28始穗期/(月-日)8-218-218-21齐穗期/(月-日)8-258-258-25成熟期/(月-日)10-410-410-4全生育期/d1421421422.2对病

9、害发生、倒伏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稻曲病、纹枯病及稻瘟病发生株率排序趋势相同,即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1纹枯病发病株率分别比处理2、处理3高0.31百分点、0.90百分点,处理1稻曲病发病株率分别比处理2、处理3高0.36百分点、0.65百分点,处理1稻瘟病发病株率分别比处理2、处理3高0.17百分点、0.29百分点,不同处理间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发病株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倒伏率均为0,无倒伏。上述分析说明随着穴距的增加,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发病株率均有随之减少趋势,穴距小易诱发病害;不同的穴距对倒伏没有影响。表2不同处理对病害发病株率及倒伏率影响单位:%处理处理1(CK)

10、处理2处理3纹枯病发病株2.13a1.82a1.23a稻曲病发病株1.34a0.98a0.69a稻瘟病发病株0.42a0.25a0.13a倒伏率0.000.000.00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2.3对农艺性状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株高、茎杆基部2个节间宽度、穗长、剑叶长度排序趋势一致,依次为处理3、处理2、处理1,以处理3值最大;不同处理的茎基部2个节间长度排序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3,以处理1值最大;不同处理的剑叶挺立率相等,均为100%,无披叶现象出现。除穗长外,不同处理间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差异。处理1株高比处理2、处理3分别低0.51、0.72

11、 cm,第1节间宽度比处理2、处理3分别少0.17、0.20 cm,第2节间宽度比处理2、处理3分别少0.13、0.24 cm,第1节间长度比处理2、处理3分别长0.45、0.91 cm,第2节间长度比处理2、处理3分别长0.44、0.88 cm,穗长比处理2、处理3显著地短1.14、2.02 cm。这说明随着穴距扩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水稻个体生长得到充分发展,株高、茎基部2个节间宽度、剑叶长度、穗长均随着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增加;茎基部2个节间长度均随着朱艳琴: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病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41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05期粮食 油料 经作移栽穴距的增加而减短;穴距对剑叶挺

12、立情况没有影响,不同穴距田间剑叶都挺立,无披叶现象出现。表3不同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处理处理1(CK)处理2处理3株高/cm122.63a123.14a123.35a茎杆基部宽度/cm第1节间0.71a0.88a0.91b第2节间0.61a0.74a0.85b第1节间5.23a4.78a4.32b茎杆基部节间长度/cm第2节间7.46a7.02a6.58a穗长/cm25.23a26.37b27.25c剑叶长/cm27.89a28.53a29.12a剑叶挺立率/%100.00100.00100.002.4对产量结构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由表4可知,不同处理的穴有效穗数、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

13、重排序趋势一致,依次为处理3处理2处理1,以处理3值最大;不同处理的总有效穗数排序为处理1处理2处理3,以处理1值最大;不同处理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排序趋势相一致,依次为处理1处理2处理3,以处理1值最大。处理1穴有效穗数比处理2、处理3分别少0.63、1.43 穗,穗粒数比处理2、处理3分别少12.93、23.81 粒/穗,结实率比处理2、处理3分别低0.87百分点、1.54百分点,每穗实粒数比处理2、处理3分别少12.90、23.83 粒/穗,千粒重比处理 2、处理 3 分别低0.58、0.87 g。处理1因总穴数比处理2、处理3分别多42 017、71 429穴,导致总有效穗数比处理2、

14、处理3分别多37.57万、61.03 万穗/hm2,增幅分别为15.32%、27.51%;理论产量比处理 2、处理 3 分别高 353.12、578.43 kg/hm2,实际产量比处理 2、处理 3 分别高349.87、564.38 kg/hm2,增幅分别为4.04%、6.69%。处理 1 的高产源于移栽总穴数多导致总有效穗多。不同处理间总有效穗数、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差异显著,不同穴距对穴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以上分析说明穴有效穗数、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随着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增加,总有效穗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随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减少;不同穴距引起移

15、栽密度、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的不同,导致产量的差异;14 cm穴距移栽密度大、总有效穗数多,虽然穴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最少,但其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三者的乘积仍最大,产量最高;同行距下穴距对产量起决定性作用。表4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构性状及产量处理处理1(CK)处理2处理3总穴数/(穴 hm-2)238 096196 079166 667穴有效穗数/(穗 穴-1)11.88a12.51a13.31a总有效穗数/(万穗 hm-2)282.86a245.29b221.83c穗粒数/(粒 穗-1)168.73c181.66b192.54a每穗实粒数/(粒 穗-1)147.8

16、8c160.78b171.71a结实率/%87.64a88.51a89.18a千粒重/g24.34a24.92a25.21a理论产量/(kghm-2)10 181.19a9 828.07b9 602.76c实际产量/(kghm-2)9 004.02a8 654.15b8 439.64c注:实际产量的稻谷水分含量为13.5%2.5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由表5可知,不同处理产值排序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1产值比处理2、处理3分别增加881.67、1 422.24 元/hm2,增幅分别为4.04%、6.69%;种子、育苗基质及育苗土、育苗盘、肥料、农药、燃油、用工等费用比处理2、处理3分别增加366.16、732.32 元/hm2;纯收入比处理2、处理3分别增加515.51、689.92 元/hm2。这说明稻谷产值随着穴距减小而增加,生产成本随着穴距减小而相应提高,纯收入随着穴距减小而得以增多;14 cm穴距产值最高,纯收入最多。表5不同处理的新增纯收入单位:(元 hm-2)处理处理1(CK)处理2处理3稻谷产值22 690.1321 808.4621 267.89新增产值-881.6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