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2专 栏笔者在李唐采薇图及相关摹本中谈到采薇图(故宫博物院藏)的祖本、摹本及异本问题,因受篇幅所限,未涉及伯夷和叔齐画像的源流。现有资料表明,李唐的采薇图无疑是现存所见最早的伯夷和叔齐画像。画中,两人均为坐姿,伯夷在右,为正面形象;叔齐在左,为侧面形象。画中描绘的是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中采摘薇蕨度日的情景。两人是在采薇之后小憩,伯夷执着而刚毅,叔齐舒展而侃侃而谈。虽然终日以薇蕨果腹,但两人面无菜色,且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很显然,作者是在通过深山中贫乏的物质生活而反衬出两人富足的精神世界,以烘托出伯夷、叔齐坚守信念而不屈的生命意志。虽然商纣王确实昏庸残暴,而周武王也的确代表了当时正义的一方,
2、但两人所坚守的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的规则(图一)。但在李唐生活的时代,离伯夷、叔齐已有两千多年,非但不易见其画像原迹,即便版刻本也难以见到,故其画像,多是画家根据史实想象绘制。明清时期诸多以李唐采薇图为母本的摹本,也都沿袭了画中的伯夷、叔齐形象,但大多只能得其形。无论是相似度较高的传为李唐的谈道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李唐(传)的采薇图卷(二一年保利拍卖)、佚名采薇图卷(日本有邻馆藏)、炳图(韬士)的采薇图卷(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和马远(传)的树下闲话图页(大英博物馆藏),还是融会己意的萧晨的采薇图卷(安徽博物院藏),在塑造伯夷和叔齐形象都是如此。朱万章伯夷、叔齐画像溯源图一 宋 李唐 采
3、薇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DOI:10.14131/ki.rbzqk.2023.0104183专 栏在李唐采薇图及系列摹本之外,伯夷和叔齐的画像出现在明代的版刻中。现在所见的两人画像,分别见载于三才图会新刻历代圣贤像赞历代名臣像解古圣贤像传略和名贤画像传等。三才图会仅刊刻伯夷像。所绘伯夷为半身像,侧身,须髯稀疏,脸型略长,且显清瘦,前额光洁,头微秃,扎头巾。画像对开有文记录其事迹:伯夷与弟叔齐皆孤竹君之子。索隐曰:夷名元,字公信。齐名致,字公达。夷、齐,盖谥也,因让国,俱逃归西伯。武王东伐纣,扣马而谏。及平殷,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饥死。是书有明万历三十七年(一六九)刊本,由明代王
4、圻、王思义父子编集。王圻为明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进士,富藏古籍文献。书中绘图由其子王思义摹自古书,或为自绘,所画尚佳,可供稽古者参考,据此则可知此伯夷像的绘制年代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图二)。新刻历代圣贤像赞也仅刊伯夷像。所绘伯夷为半身像,身往左微侧,须髯飘逸,扎头巾,脸方平正,微胖,额头宽阔。另页有像赞曰:求仁得仁,去国如屣。扣马一谏,君臣大义。乾坤清气,萃子一身。独立万古,邈焉无伦。该书由胡文焕校对,有明万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胡氏文会堂刻格致图二 三才图会所刊伯夷像184专 栏丛书本。胡氏在序言中称此书原为孙公赞而梓之,因原帙甚大,检阅不便,遂缩印翻刻而成此书,但胡氏并未言及此书何人、
5、何时所绘。胡文焕为明万历至天启年间人,由其刊刻时间可知,画像应为明代万历年间(或略早)摹绘(图三)。历代名臣像解所刊伯夷像和叔齐像均为彩绘,一页为画像,对页为行楷所书之像传,其文字内容摘抄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像上侧以篆体书商清圣三字,为半身像,身着浅黄色敞衣。作者以墨线勾勒衣纹,再傅色。伯夷微侧身,双手交叉合抱于衣袖内。脸略长,微胖,黑色须髯,面带红光,略有忧郁之色,作沉思状,乌黑浓发,戴着绣有图案之蓝色头巾。叔齐像上侧以篆体书商逸民三字,亦为半身像,身着蓝色长衫。作者以墨线勾勒衣纹,再以蓝色晕染。叔齐亦为侧身,朝向与伯夷相反。其右手下垂,左手微抬,手掌舒展。脸略长,清瘦,须髯略短,面带微笑,
6、作谈笑状,扎蓝色头巾。历代名臣像解收录历代名臣自仓颉至史可法画像二百五十六幅,无编者及绘者记录,但此册与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为合编,今有编者揣摩帝王图创作在先,其收藏者有意另外补绘了名臣图而与其配套,从画像的风格看,确实应是乾隆以后,大抵在晚清以前。(图四、图五)古圣贤像传略均刊刻伯夷和叔齐像。伯夷像上侧以篆体书商清圣像,所绘为半身像,侧身,双手交叉合抱于衣袖内,须髯飘逸,面带微笑,似在谈笑间,脸略长,前额光洁,扎头巾。叔齐像上侧以篆体书商逸民像,所绘亦为半身像,亦为侧身,但与伯夷朝向相反,右手下垂,左手微抬,手掌舒展,作谈话状,脸型略圆,长须飘逸,扎头巾。古圣贤像传略由清代学者顾沅(一七九
7、九一八五一)辑录,孔莲卿绘像,刊刻于清道光十年(一八三),据此则可知此伯夷、叔齐画像绘制时间大致在清代嘉道时期(图六、图七)。名贤画像传将伯夷和叔齐合刻为一页,成伯夷叔齐合像。版心右侧为伯夷,左侧为叔齐,另页刻录史图三 新刻历代圣贤像赞所刊伯夷像185专 栏记列传。该书编者王念典于民国三年(一九一四)所作序中称图像主要源自吴道子所画圣贤图像及顾湘舟古圣贤像传略,与前所谓吴郡名贤画赞或其人诗文集载有遗像者,得六十余人,故可画像的源流,其摹绘时间在晚清民初。此画像是对前述古圣贤画像传略的忠实临摹(图八)。现将这些画像列表如次:当然,此类伯夷和叔齐像还有不少,此文难免有遗珠之憾。在这些画像中,大抵可
8、看出,伯夷和叔齐均为侧面半身像,其摹绘本均在明清时期。以观者视角看,伯夷均向右侧身,脸略方且长,而叔齐均向左侧身,脸略圆且阔。无论是线刻还是彩绘,抑或明代还是清代,虽然有人物面部的细微差别,但同一人的形象与造型大致是相近的。可见两人画像应分别源自同一母本。由于年代的久远,其画像的最初绘制者及画像本身也无从得知,但因为相互传移摹写,甚至陈陈相因,在明清时期出现程式化倾向。值得玩味的是,这些画像与李唐采薇图中的伯夷、叔齐无论就人物造型,还是经营位置,均无相近之处,也无传承关系。在李唐采薇图的诸多摹本之外,明代郭诩的采薇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明末清初杨补的采薇图(上海博物馆藏)、清代中期华喦的松荫观
9、云图轴(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及中晚期苏六朋的西山采薇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和苏仁山的采薇图(广东省博物馆藏)中图五 叔齐像,选自历代名臣像解图四 伯夷像,选自历代名臣像解186专 栏也有伯夷、叔齐形象。他们不仅和前述伯夷、叔齐画像没有关联,与李唐采薇图也无任何摹写或临仿的关系。可见以上伯夷、叔齐的画像与卷轴画中的两人形象分处两种不同的视域。前者多为职业画家所为,传摹之作较多,而后者多为文人画家所为,人物形象多想象图之,画中更多地是表达作者的笔情墨趣。无论分属何种系统,在宋代以来关于伯夷、叔齐画像及采薇故实画都是两人故事得以在文字记录之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不同的画家对伯夷、叔齐的形象有着不同的解构
10、与释读。两人的气节得到了孔子的赞誉,在司马迁的史记列传中位居首篇,因而数千年来,伯夷、叔齐的故事得以广泛传播。在执政者看来,忠诚序号画像年代出处形式一伯夷像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新刻历代圣贤像赞线刻二伯夷像明万历年间三才图会线刻三伯夷像清乾隆至晚清历代名臣像解彩绘四叔齐像清乾隆至晚清历代名臣像解彩绘五伯夷像清嘉道时期古圣贤像传略线刻六叔齐像清嘉道时期古圣贤像传略线刻七伯夷像晚清民初名贤画像传线刻八叔齐像晚清民初名贤画像传线刻图六 古圣贤像传略所刊伯夷像图七 古圣贤像传略所刊叔齐像187专 栏是伯夷、叔齐的符号,而在士大夫方面,伯夷、叔齐代表了名节,故无论历朝历代的朝野上下,都视其为精神楷模,因而对其
11、由首肯而推举,受到持续的关注与追捧。正因如此,对其画像的绘制及其传播也就被赋予了政治寓意,同时也成为了后世景仰与拜祭的一种精神寄托。注释:朱万章李唐采薇图及相关摹本,载艺术探索二二三年第一期。王圻、王思义编集三才图会人物卷四,三才图会(上),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第五九一页。谢巍编著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第三三八页。胡文焕校新刻历代圣贤像赞,郭磐编中国历代人物像传续编(一),济南:齐鲁书社,二一四年版,第五八页。佚名编历代名臣像解商清圣,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一一三一一四页。佚名编历代名臣像解商逸民,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一一五一一六页。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之出版说明,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版,第二页。顾沅辑录古圣贤像传(卷一),见郭磐、廖东编中国历代人物像传(二),济南:齐鲁书社,二二年版,第八三一八三四页。王念典编名贤画像传,郭磐编中国历代人物像传续编(二),济南:齐鲁书社,二一四年版,第八一页。王念典编名贤画像传序,郭磐编中国历代人物像传续编(二),济南:齐鲁书社,二一四年版,第七九九页。(本文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责编 李向阳)图八名贤画像传所刊伯夷叔齐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