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边境地区乡村人口流失与社会...对策——以绥芬河市J村为例_杨玟玟.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9147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境地区乡村人口流失与社会...对策——以绥芬河市J村为例_杨玟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边境地区乡村人口流失与社会...对策——以绥芬河市J村为例_杨玟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边境地区乡村人口流失与社会...对策——以绥芬河市J村为例_杨玟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30113作者简介:杨玟玟(199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乡社会学。边境地区乡村人口流失与社会治理的困境及对策以绥芬河市 J 村为例杨玟玟(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宁810007)摘要: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严重,使乡村社会治理面临诸多困境。边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使得边境地区乡村人口流动与治理问题更值得学界关注。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的J村为例,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发现边境地区乡村人口流动的方向是多种的,形态是多变的,影响乡村人口流动的因素既有生计策略、基础设施这种客观

2、条件的选择,也存在身份认同这样的主观思考。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产生留守老人与儿童、家庭或婚姻破裂、农村空心化和产业发展困难等问题,使得边境地区乡村社会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本研究旨在从过去的和现在的村落文化中探索乡村治理的机制,探寻乡土社会内生性发展的社会基础,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关键词:边境乡村;人口流失;乡村治理;社会基础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3)01009507一、问题的缘起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上,要想伫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丢失本民族的文化与自信。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农耕

3、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泉。21世纪的中国正在急速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但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不容忽视,农业、农村与农民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第一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不如第二和第三产业,与农业生产相伴随产生的农村社会空间,逐渐表现出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等影响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中国有许许多多普通的,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村庄,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治理问题。面对逐渐走向衰落的乡村,政府和学者都在试图寻找让村落社会振兴的可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振兴乡村的主要任务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农业农村发展是中国社会稳定的

4、“压舱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2处于发展或衰落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正是社会学研究要关注的重点,乡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缓冲空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稳定器和蓄水池3,当前乡村的社会研究极具紧迫性。处于现代化和城镇化快速攀升阶段的中国,大规模流动的人口成为现代的标志之一,流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策略,而乡村劳动力外流有其深层的社会因素。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农民为摆脱贫困的生存现状,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带着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离开农村社区,融入城市生活轨道,为城市发展带来大量

5、廉价劳动力,乡村则失去重要支撑力量,劳动力流失成为影响乡土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的迁移流动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都对这一现象开展研究,在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机制和运动规律等方面,已经取得一系列优秀的理论成果。城乡之间无论是在2023年第01期理论观察No.01,2023(总第197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erial No.197社会学研究95-收入水平,还是在基础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乡村社会人口向城市社区迁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人”是构建乡村社会的最基础元素,农民在

6、其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具有个体选择权利,在乡村社会的研究中不能忽视生活在乡土社会中村民的主体性。中国是一个与14个国家相接壤的陆地领土大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公里,沿线分布9个省(自治区)的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国土面积约193万平方公里,边境地区总人口数有2200多万人。4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边境地区基本只发挥单一的国防功能,90年代后,对外开放延边地区,边境地区才向经济、文化、外交等多元功能模式发展。边境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安全的情况复杂,对国家总体的安全稳定有重要影响。现代国家间的边界是国境线,属于地理边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中的组织构成了社会边界5,也就

7、是文化边界,在边界上货物和人口的流动迁移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有学者发现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边境地区,出现大量探亲、劳务、婚姻和升学等形式的朝鲜族人口跨国流动,这种流动既有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存在影响国家安全和边疆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6云南边境地区也存在着大量跨境婚姻情况,并在持续增长,边境社会治理的难度不断增加,给边境地区社会环境的安全带来诸多风险。7中俄边境地区的研究主要是以城市为主,特别是抚远、东宁、黑河、满洲里、珲春和绥芬河等较为发达的口岸城市。中俄边境口岸的特点是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分布适中,人口大规模流动也是边境地区社会的特征之一,8人们的目光被

8、迅速崛起的口岸城市所吸引,但关于边境地区乡村社会的研究较少。边境地区乡村社会的人口过度流失,对乡村振兴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有不利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哪些?人口流失对边境地区农村社会治理造成多大影响?有没有什么办法使人口严重流失的村庄不失序?探究这些问题是本研究的初衷。本文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J村人口流动现象为例,分析边境地区乡村社会人口流动的形态、形成因素,及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探究边境地区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二、J村人口流失现状J村是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阜宁镇的一个边陲小村,民国时期被称为卢家大院,1965年成立J大队,经过多次建制改革,2001年与D

9、屯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本村坐落于山沟之中,村落自西向东呈“个”字型展开,行政区面积21平方公里,东起中俄边境,西至北寒村,有耕地14907亩,林地1800亩,草原面积2000亩。建村初期的人口有80%来自山东,他们辗转多地最终定居于此,村里不种水稻,饮食习惯和节日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着迁出地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俄边境贸易的繁荣,绥芬河市区口岸的客流、货流急剧增加,人口从2万迅速增长到10万,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村民开始走出村子,到市里谋生,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至2021年末,J村户在人不在的家庭有55户150人,这些属于常年在外谋生的长期流出人口,村里更多的是劳动

10、力的短期流动。(一)流动方向J村人口流动方向多样,主要与外流人口的生活发展需求相关,也与个体和家庭的生命周期紧密相连。根据外流人口的去向,大致可以分为本地城镇、南方城市、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原籍乡村四个方向。J村流出人口最多的是流向绥芬河市,边境口岸的经商环境好,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虽不及大城市,但要比乡、镇、县更有优势。J村距绥芬河市区仅24公里,交通较为便利。选择居住在市区的村民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农业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花费,“半工半耕”的生计策略是多数村民的选择。不愿放弃农业收入的村民也走不远,因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使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口半数留在本地区的城市或

11、乡镇。如果选择出省,需要彻底放弃农业耕作,在村民来看就是不合适的、不保险的行为。选择流动到南方城市的人口,基本是未成家的村民,他们敢于脱离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年轻就是资本,他们身上的家庭责任较轻,到外面去找工作竞争力更强。除了几名高龄村民跟随儿女家庭到南方养老,几乎没有举家搬迁到南方城市的村民。青年极少在家务农,紧靠绥芬河市的小村庄,利用边境贸易优势和便利的出国条件,共有35人到俄罗斯经商,到俄罗斯打工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更多。每年元旦前后和春节后,都有两三批村民由国内公司组织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棚室蔬菜和大地蔬菜。J村村民R在一家农业公司做技术指导,每年春节都会回到村里招

12、收村民,带2030人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从事出国劳务。J村建立时间较晚,建村的目的是屯垦戍边,最初来到山里的人口大多是外地人。据村民L介绍,J村初建时期有80%的人口来自山东,当时关中地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接连几年的饥荒后,一些人背井离乡来到黑龙江这块地界求生。最早一批来到村里建立生产大队的村民,现在年龄已经较高,他96-们的老年生活多是在本村渡过。但还有一部分村民,仍然惦记着“落叶归根”,打算回到原籍家乡养老,一般这样的家庭在原籍家乡还有血缘亲属,还保存着原来的社会网络关系,能够帮助他们迅速融入当地社区,获得社区内部成员的认同。这样的家庭很少,年迈的老人要回归家乡,就意味着整个家庭甚至家族

13、都要迁移,要放弃在本地经营几十年的社会关系,还要将土地流转(一般是流转给亲朋好友),大部分人不会选择离开习惯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网络,用村民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划算、划不来”。中俄边境地区的人口外流主要是由口岸地区向本省及临省份内陆发达县、市流动,以及向俄罗斯边境各州以跨境土地承包为主的跨国流动。在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农忙时节,部分外流人口会暂时返乡参加家庭劳动。近几年因“新冠”封关,一些在国外经商或打工的村民未能返乡,一是因为他们在国外已经感染过很多次,害怕把病毒带回来。二是因为从俄罗斯回到家乡必须要求第三国家中转,费用至少在4万元以上,所以未能在“新冠”爆发时及时返乡的村民一时很难回流。结婚前结婚后

14、有孩子后孩子成年之后2030岁俄罗斯/南方城市(经商/打工)南方城市/本地城市(经商/打工)男:远距离流动女:近距离流动3050岁就近城市或乡镇(考虑孩子教育和老人赡养)跟 随 下 一 代 家 庭 流动/代际流动5060岁当地流动/不流动(务农+打工+养老保险)60岁以后原籍乡村(租地+养老保险)/不流动表1J村人口的流动、年龄及家庭生命周期(二)流动形态农村人口的流动形态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主要视家庭选择的生计模式而定。J村每人耕地5亩,但许多地在山坡地段,大型农用机械上不去,只能用原始的畜力和人力耕种,投入多,产出少。主要农作物是大田种植的黄豆和玉米,这类基础性农产品的价格趋于稳定,村民

15、务农收入并不足以支持家庭的整体消费,兼业成为村民家庭生计策略的必要选择。兼业作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乡村长期存在,在传统小农社会的是指农业和手工业的互补。城市化和工业化还没发展起来时,中国农村社会曾出现“过密化”问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滞留乡村,但没有等量的耕地。当货币经济和商品贸易繁荣发展起来,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建设,乡村人口开始大量外流,农村居民的流动形态主要是半工半耕、代际流动、男女分工和阶层流动。中国农民社会的行动以家户为中心,乡村家庭单位的收入具有兼业性、模糊性和不稳定性特征。9半工半耕的家庭生计策略具有三种形式,以个体劳动时间分配、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为基础。农民个体以劳动时间分

16、配为基础的半工半耕,也就是兼业,这种流动形态是对农业季节性生产方式的配合。打工和务农同时存在的生计选择,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也体现在家庭劳动分工上,J村中妻子外出务工,丈夫在家务农的情况居多。因为临近边境,木材进口方便,村庄附近有很多木材加工厂,工厂中的工作人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从访谈中可知,多数女性工人多来自工厂附近的村庄,年龄大概在3050岁之间,她们会在当天返回家庭,家庭的责任限制了她们的工作范围。工厂里的年轻人极少,仅有的几个女孩来自外地,是经熟人关系介绍来此工作的,她们大多没有成家,吃住都在工厂解决。有跨越空间地域上的流动,也存在时间跨度上的流动,如上述表1中个体与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流动变化。除去物理意义上个体或群体的流动,社会流动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现象,比如近些年来关于“寒门不再能出贵子”的社会现象研究。社会流动是个体或某个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向上或向下变动的过程,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位置变化,有垂直流动,也有水平流动,社会学家一般关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两个主要方面。10乡村社会个体或群体为改变其先赋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主要呈现为代际流动,当前乡村社会首选的阶层流动方式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