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视民生新闻的几个“不要”_顾铭.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9161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民生新闻的几个“不要”_顾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电视民生新闻的几个“不要”_顾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电视民生新闻的几个“不要”_顾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电视民生新闻的几个“不要”顾铭摘要:电视民生新闻作为地市级电视媒体新闻栏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关注民生民情,对民众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重点探讨了做好电视民生新闻应坚持的几个“不要”,并给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电视 民生新闻 策划怎样的新闻才算是好的民生新闻?通过多年的摸索,笔者认为,好的民生新闻答案其实就是两个字:好看。目前,绝大多数的民生新闻都是事件类的题材,如火灾、车祸、投诉等,这些事件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故事性,也就是说,民生新闻的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原始剧本。因此,好的民生新闻与好的电影其实可以套用

2、同一个评判体系,而它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好看。民生新闻的另一大类公共信息类的新闻,同样适用“好看”的这个标准。要让一些硬邦邦的政策、措施真正走入观众的心,空泛的、自上而下的、由外到内的灌输往往比不上有趣的案例、生动的表达。现在的不少民生新闻存在题材重复、行文呆板、制作不用心的问题,离“好看”二字相去甚远。因此,民生新闻要向“好看”的目标靠近,而要做好看的民生新闻,一定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不要”。导语不要平铺直叙一条好的民生新闻的新闻,就像一桶方便面,打开盖就能让人闻到香味,强调的是“开盖即香”,瞬间就能抓住人。换言之,好的导语就是面还在热水里泡着,撕开那个封膜的过程。撕开了,香气就溢出来了,

3、里面的牛肉粒露出来了,观众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了。好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引子,就是一条好新闻的发端。如何写好一个导语,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悬念。所谓悬念,就是找到新闻的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这条新闻的最大卖点在哪,然后在这个点上加大力度。可以秘而不宣,用疑问句结尾,又或者说一半留一半,激发观众的探知欲。如下面这则导语: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健康,但是运动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健身器材、运动设施的选择使用上,那更是有讲究。而在佛山禅城,一群大妈就发明了一种“另类的健身”方式,把公园里的竹子当成运动器械,拉着竹子来做全身运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来看具体报道。但做一点点的修改则会发现效果大有不同

4、: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健康,但是运动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健身器材、运动设施的选择使用上,那更是有讲究。而在佛山禅城,一群大妈就发明了一种“另类的健身”方式,看上去取法天然,其实相当危险。怎么回事呢?一起看看。所谓的悬念,就是艺术性地故弄玄虚,给观众留下疑问,勾起探知的欲望,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把所有悬念解开。因此,好的导语可以用应该是疑问句结尾,保留悬念。当然有些题材并不适合悬念式的导语,例如自然灾难、恶性案件等。但如何找到新闻的卖点,如何在导语中设置悬念,是一个记者必须要养成的职业素养。关联性。所谓关联性,就是这个新闻与观众生活有什么关系,看完这条新闻又能得到什么,收获什么。提供信息

5、是电视民生新闻的重要功能,在节目中经常会有一些社会性公共服务类的新闻,例如减税、打疫苗、法规实施等题材,而这些题材都是关联性导语的用武之地。如下面这则导语:最近广东省出台了一个新政策,下个月1号就开始正式实施了。这个新政几乎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关联,而且分分钟可以为你的钱包省下好几千。什么政策这么好呢,当然要了解一下。由此可见,好的导语未必需要把事情说清楚,但一定要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事实上,构思导语的过程,就是一个提炼新闻中心点的过程,是寻找新角度,为全文的谋篇布局的过程。导语的写作上要多花一点时间和心思,不要轻视它的作用,更不要写了正文再回过头来写导语,因为这样的操作顺序会导致导语迁就正文

6、而变得直白且无趣。开头不要着急叙事事实上,一个好的民生新闻就是一部好看的短视频,能否抓人眼球,就取决于开头的十几秒。很多记者认为电视新闻本身篇幅就短,理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是开门见山,见的是什么山?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山,还是索然无味的山,这就有很大的区别了。比如下面这则新闻开头:在广州市XX小区D栋7楼的这户居民家中,记者见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24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到,客厅的天花板装饰面有多处裂缝,墙角和卧室墙面也都有不同程度开裂。居民告诉记者,这些裂缝都是8月7日以后才开始陆续出现的。这样的开头显然缺乏吸引力,其实可先描写一下开

7、裂的具体情况,如天花板有多少裂缝,最长的裂缝有多长,最宽的裂缝有多大,业主有多惆怅,以此塑造一个氛围感,让观众先有一个直观且感性的认知,这样显然要比干巴巴地介绍事件的背景与经过更加吸引人。很多记者更在意怎样把事情说清楚,而没有认真思考怎么才能让故事更有意思,新闻的开头很多时候都在介绍事件的发生背景、起因,而这样的写法只能让新闻向“平庸”的趋势发展。很多电影的开头往往会设置一个强刺激的场景:追车、打斗、跳飞机,然后再缓下来说故事。民生新闻事实上也可借鉴这样的编排,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使开头写法更精彩。再如生病求助类的题材,不要上来就说背景,要先看看求助者的状况:桌子上的药瓶、一张张的缴费单、病

8、人躺在床上空洞落寞的神情,这些都可以做新闻的开头,让观众感受到氛围,和新闻里的人物有情感上的连接,比起“家住 XX 的李先生 3 年前得了尿毒症,现在每周都要进行肾透析,巨大的医疗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开头要好很多。电视新闻相比于报纸、广播,最大的优势在于声画同步,是最能体现现场感的。因此,电视新闻开头就应该把“现场感”发挥到极致,尽量使用现场同期。例如消防安全大检查,很多记者一上来就会写“今天上午,记者跟随某某消防队去哪里做了安全大检查”,那为什么不用消防员检查的同期?发现了什么问题,被查的档主怎么解释甚至狡辩,这些活生生的现场同期,难道不比直白的报道更有吸引性吗?不要只注重事件的经过

9、在日常的新闻稿件中,经常会看到采访对象不止一个,再加上记者还要对事件进行简单概述,这都让观众觉得乏味,毫无新意。电视新闻,本质上是视觉优先的艺术作品,如果采访对象讲话节奏缓慢,更会让整个新闻显得拖沓。把讲故事的主动权让位给采访对象,虽然亲和但也极易让新闻的节奏变得缓慢,画面呆滞,自然与“好看”相去甚远。因此,尽量不要用采访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除了询问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之外,还要适当地问采访对象对于事件的一些感觉、感受,或者对于在事件的经过中挖掘出更有细节的、更生动的内容。观众看电视就是在找共鸣,是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电视新闻概莫能外。看民生新闻,感受别人的故事、人生,

10、发出赞赏、愤怒、同情、伤心,这些就是共鸣。当民生新闻只有事实没有情绪,只有经过没有感受,只有空话没有人话,只有空泛没有细节,那么共鸣就无从谈起。好的采访应该是生动的、幽默的,是用细节表达感受,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是精炼的而不是冗长的,是人话而不是官话和套话。在采访时能够做到这些自然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而这一切都需要记者具备很强的人际交流能力与共情力。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不要急于直奔主题,最好能和采访对象简单聊点共同话题,让对方的情绪放松下来,不再紧张与防备,然后再进入主题;认真地倾听,及时做出反应或进行提问;专业类的采访,要事先做足功课,要和对方有得聊;发现对方一直在讲官话、套话,可以先暂停

11、,沟通后再进行采访。总之,采访的核心要义就是让对方“忘了”是在接受采访,而是在聊天。好的采访,往往都是“聊”出来的。不要宏大的叙事细节决定成败,但是回到电视民生新闻这个范畴,什么才叫细节?又该怎样寻找细节,使用细节?笔者给细节下个定义:“细节就是起关键作用的小物件、微小动作,是触动人心的小感动,是舍不得不看它的那个点。”事实上,定义都是尝试用普遍性框住特殊性,但对于细节,这样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因为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用心发掘总能找到。如地震废墟中,一本写着名字的作业本;车祸现场,伤者留下的鞋子或钱包;被政府部门频繁踢皮球,郁闷的投诉者脚下的烟头;白血病孩童看着医院外熙熙攘攘的街道,充满光的眼

12、神;与家长闹别扭离家出走的男孩脚上的拖鞋这些都是细节,都可能是新闻里让观众感动、唏嘘甚至愤怒的关键所在。有人说细节是新闻的生命,是令新闻作品鲜活起来的细胞,归根到底,细节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最容易让人记住的点。人的记忆是筛子,能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那些闪闪发光的点。往事或许会随风,但有些话、有些瞬间、有些人会让人记一辈子。细节除了更容易被记住之外,还会是突显不同之处的最佳载体。同样一套职业套装,有人加了一个别针,有人加了一条丝巾,整个气质与气场都会发生改变。所谓细微之处见真章,人如此,新闻亦如是。新闻不仅要真,还需要表现真实的独特方式,而细节正是让新闻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的最佳利器,在整个新闻中能起到

13、画龙点睛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记者写完稿件后不妨回看一下稿件,不妨问问自己:“我的稿件里有细节吗?有那些稍纵即逝但又直击人心的瞬间吗?”新闻就会又向“好看”靠近了一大步。发现了细节还要会使用细节,在使用时需留意两个误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25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区。第一,细节并非越多越好,要懂得取舍。一个出租屋的凶杀案件,把具体门牌号都写出来,就是细节过度的表现。把一堆大小不一、色泽不同的珍珠放在一个盘子里展示,观众会觉得这是个暴发户,把相同大小、色泽相近的珍珠串起来,就成了一件艺术品。细节就是珍珠,主题就是线,可见细节

14、必然是要为新闻的主题服务的。如报道一个外来清洁工在河道里捡到一名弃婴,如用“来自 XX 省在 XX 省打拼了 20 年的清洁工”来做定语就没有必要,捡到弃婴的善心和来自哪里在哪里打拼并没有关系,所以用“48 岁的清洁工老张在在河道里捡到一名弃婴”来报道即可。第二,电视新闻是伴随式收看,很多时候观众是在听新闻,而不是在看新闻。一个好的细节,最好用描述的方式进行强化,而不是只作为同期或者是空镜头使用。有一个新闻,说的是邻居家水管漏水导致自家被殃及的事情,由于事主平日不住那个房子,等他发现时家中已经被泡多日,甚至墙角的木质地脚线都长出了蘑菇。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细节,但记者并没有把它用语言描述出来,

15、只是用作空镜头,成片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发现了细节也要会使用,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对于公共信息、政策服务类的新闻来说,要从细节出发,最好找到小切口讲事实,而这个小切口就是案例。在公共信息类的新闻里,记者往往只提供一个大而全的情况介绍,而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报道对象。再宏大的主题,若没有找到可以呈现它的小切口、小案例,终究是不够贴近民生、贴近现实的。不要因循守旧,不要套模板民生新闻的题材会不断重复,一个记者如果入行几年,可能很多时候都会碰上相同或类似的题材,而这样的重复性很容易让人产生惰性,新闻的文字表达也会无可避免地流入俗套,千篇一律。除了文字,不少记者在画面处理上也是能省时间就省时间,按定式来

16、安排。而不少民生新闻的忠实观众却对此已经有了很强的视频记忆,假如还是不思进取,用所谓的“最佳性价比”去完成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自然也会流失严重。因此,做新闻时要积极吸收各种元素,创新更多的表达形式。题材比较硬,可以先用记者的小剧场引入;题材适合的话,记者 Vlog 也可以派上用场;新技术的诞生,无人机、穿梭机的引入,也会让画面出现新角度新气象,甚至时间充裕又财力充足的话,可以制作 3D 动画与真人实境相结合。另外,经典广告词、俗语歇后语、再到经典电影片段,只要与新闻主题适配,都可以用上。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寻找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不断为观众提供新鲜感,这是让电视民生新闻好看起来的必要途径。当然,目前电视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但作为从业者,记者应有自我革新的动力,这既是让观众保持新鲜感,某种程度上也是让记者自己对这份工作保持住新鲜感。结语有学者说过:“不必在内容和价值上去迎合读者的趣味和口味,但必要在技术在形式上符合读者的习惯与偏向。”也就是说,新闻要得到更好地传播,要尊重观众的接受规律。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说过:“我们(人们)最喜欢的是故事。”新闻是做给观众看的,它的最终宿命是要有传播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