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雕版印刷起源研究论疑_张嘉宁.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9168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雕版印刷起源研究论疑_张嘉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雕版印刷起源研究论疑_张嘉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雕版印刷起源研究论疑_张嘉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0引言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雕本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看法则有所不同:“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在雕版印刷起源研究上,学术界基本遵从了胡、沈的思路,但由于近现代以来研究者的研究起点有了不同,加之一些新的证据陆续面世,所以今人在胡、沈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也在情理之中。1疑似起源阶段胡应麟、沈括的论断包含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方面:一个是雕版印刷可能的最早起源时间,一个是雕版印刷

2、可验证的落地时间以及发展、成长过程。雕版印刷可能的最早起源时间,学术界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至今充满了不确定性;后一个问题由于有实在的文物加持,基本达成一致,争议较少。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雕版印刷可能的起源时间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即东汉说、南北朝说、隋朝说、唐初说。每一种说法所依据的证据材料都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不同解读,这就使学术界在这些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这些说法也始终是以学术悬案的方式存在。1.1东汉说雕版印刷可能的最早起源时间往往是因为偶然的片段资料吸引了早期研究者的注意而被确定下来的。东汉说就属于其中之一。将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定为东汉的是元代历史学家王幼

3、学,王幼学在通鉴纲目集览中提出如下观点:“刊章,印行之文,如今榜板”清代学者郑机在师竹斋读书随笔汇编中做出呼应:“汉刊章捕张俭等,集览:刊章,印行之文,如今之板榜,是印板不始于五代。”这里,王幼学等把“刊”当镌刻、雕版理解,但东汉的“刊”字是否具有这样的含义,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东汉末年政治领域中的重大事件是党锢之祸,张俭是著名的士人领袖、党锢之祸的受害者。后汉书党锢列传序有“灵帝诏刊章捕俭等”,唐章怀太子李贤等对该句的注释为:“刊,削。不欲宣露并名,故削除之,而直捕俭等。”后汉书孔融传的表述是“刊章下州郡”,李贤等“注:刊,削也,谓削去告人姓名”。曹之在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中对比了后汉书孔

4、融传与其资料来源之一续汉书的有关记载后,怀疑孔融传中的“刊章捕俭”乃续汉书“刑章捕俭”之误。曹之的说法或有改字解读【作者简介】张嘉宁,女,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图书史、印刷史。雕版印刷起源研究论疑摘要:雕版印刷起源包括疑似起源阶段、确证起源阶段。确证起源阶段有切实的证据支持,争议不大;疑似起源阶段证据存在多种可能,分歧严重。疑似起源阶段研究常见的现象是望文生义,资料奇缺是重要的原因,维护印刷术发明权的心理也是一个方面。雕版印刷起源研究必须坚持证据第一的原则,结论只有在确定无疑资料的基础上做出,才是有效的。关键词:雕版印刷;起源;望文生义;资料奇缺;印刷术发明权;维护DOI:10.20005/

5、ki.issn.1674-8697.2023.05.022张嘉宁(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100)092Vol.24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的嫌疑,但毕竟预示了另一种可能出现。当然,多数人主张确定“刊”在汉代的含义,才是问题的关键。“说文解字释刊:剥也,从刀干声;释剟:刊也,从刀叕声;释删:剥也。由此可知,东汉时,刊剥删三字互训,也就是说刊剥二字与删同义,即删削之义。”“刊”为删削,与竹简、木牍等图书的书写、修改方式有关,这也是学术界的共识。1.2南北朝说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成就辉煌,佛、道发展势头迅猛,雕版印刷是否具备了产生的可能?1.

6、2.1书本对墨版等日本近代汉学家岛田翰(18791915)首倡雕版印刷起源于南北朝说。岛田翰在古文旧书考中说:“予以为墨版盖昉于六朝。何以知之?颜氏家训曰: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夫书本之为言,乃对墨版而言之也。颜之推北齐人,则北齐时既知雕版矣。玉烛宝典引字训解瀹字曰:其字或草上或水旁或火旁,皆依书本。已曰皆依书本,亦可以证其对墨版也。是隋以前有墨版之证。”岛田翰认为颜氏家训中的江南书本对应的是河北墨版,为了加强说服力,他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证据,他认为“河北经传”省略“语已及助句之辞”“也”等,是印刷书商出于经济考虑而使用的手段。前一个问题,清人叶德辉提出尖锐的批评:“若以诸书称本定为墨版之证,则刘

7、向别传校雠者一人持本,后汉章帝赐黄香淮南子孟子各一本,亦得谓墨版始于两汉乎?”而“语助虚词的繁简差异”,曾如辛德勇所言在写本书中也不罕见,何必非雕版印刷而后可。1.2.2反书倒读现代学者卫聚贤将南朝看作雕版印刷的起源阶段,他称之为“印刷的前身”,当代有学者进一步扩展了卫聚贤的观点。梁文帝萧顺之的神道中有左右对称的石刻,上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一为正书顺读,一为反书倒读。卫聚贤认为:“刻碑为什么要反书倒读呢?旧日印书的木版,均是反书倒读的,在反书倒读的板子上,刷上一层墨,纸铺在上面,用笤帚以扫,墨就印到纸上了,揭下来,印上去的文字,就变成正书顺读了石质细,水不易浸入,即石上刷墨不易使墨略干,于

8、是将石易木,即在木版雕刻文字,将墨刷在木版上,木质松,将水吸收进去,纸放在有墨的木版上,用笤帚以扫,印出来则无水渍,而边楞明显,这是由隋至清末以來,一千三百年中的印刷术。”不管拓印与雕版印刷多么相似,它们之间的区别仍然是巨大的。将拓印等同于雕版印刷,与多数人的认知不符。1.3隋代说古今印刷史学者有一个大体相同的判断,即雕版印刷起于隋唐,既然雕版印刷起于隋唐,那么隋代的历史能否为此提供支撑呢?1.3.1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明代学者陆深主张隋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陆深在河汾燕闲录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此印书之始,又在冯瀛王(笔者注:五代政治家冯道)先矣。”陆深的观点经

9、明清延及现当代,成了雕版印刷起源绕不开的话题。陆深的看法与隋文帝的一篇发愿文有关。费长房的历代三宝记收录了这篇发愿文:“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十二月八日弟子往藉三宝因缘,今膺千年昌运,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显尊容,再崇神化。颓基毁迹,更事庄严;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这里涉及对“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的理解,信从这一说法的古今学者,均将“雕撰”理解为雕版印刷,但更多的人主张,发愿文的前后文意需要明确、不能模糊,“废像”对应的是雕,指毁弃佛像重新雕造,“遗经”对应的是“撰”,指对销毁的佛经的重新整理、编撰。将“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理解为雕版印刷,很难服人。1.3.2以手摸书而知其字雕版印刷源于隋

10、代的另一个证据是卢太翼“以手摸书而知其字”。这一学说的提出者是近代“西学中源”的代表人物王仁俊。王仁俊在格致古微一书中说:“卢太翼善占候算历之术,其后目盲,以手摸书而知其字。案此摸书之版耳。河汾燕闲录谓隋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王士稹池北偶谈引为刊书之始。据传卢与隋炀有问答语,大业九年,从驾辽东,此时书有版甚明,故知所摸为书版,惜池北偶谈陔余丛考不引为刊书之证。西人0932023.3(上)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于盲者令摸书版教之,本此。”卢太翼隋书有传,假如隋书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卢太翼当是个精通民

11、间法术且政治上不甘寂寞的人物。“本姓章仇氏。七岁诣学,日诵数千言,州里号曰神童。及长,博综群书,尤善占候、算历之术隋太子勇闻而召之及太子废,坐法当死。文帝惜其才,配为官奴,久乃释。其后目盲,以手摸书而知其字于是赐姓卢氏。”从他能预判隋文帝死期和汉王杨谅、礼部尚书杨玄感谋反等推测,此人大约为外表高举远蹈、内心充满权欲的人物,他的那些特异能力,包括“以手摸书而知其字”,应该是他处心积虑习得的民间法术,实际并不神秘。“以手摸书而知其字”的“书”,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为书版。曹之先生认为类似情形“在古典文献中并不罕见,不值得大惊小怪”,就是这个意思。1.3.3家有恶狗,行人慎之1951年历史教学第4期发表

12、了著名学者傅乐焕的一件最早的中国印刷品,1997年应有关专家的要求,历史教学在第12期重新刊发了此文。该文称:“1949年冬伦敦出版的大亚细亚杂志Aia MaJor新第一卷第二号,载有沈德勒马伯乐关于斯坦因在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中文简犊的工作述略,简述马伯乐对1913至1916年斯坦因在新疆和甘肃西北部盗去文物的考释工作。其中有从吐鲁番吐峪沟所获印刷品一件,原说明云:印刷揭帖。印刷纸条。上下全,左右边撕去。大字。长二七五厘米,宽四六厘米。六世纪物。文云:(上缺)口自官私,延昌卅四年甲寅(参考封面铜版该版系据原照片下半部制成)。家有恶狗,行人慎之。这是现在所知最早印刷品之一,它大概是一个用作避邪用

13、的揭帖,当贴在大门上。延昌是高昌王麴茂的年号,卅四年当隋文帝的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这张揭帖的印刷时代,要比咸通刻的金刚经早到几乎三百年。”这一发现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研究者的明确定位,即“印刷揭帖”,更因为上面有确切的制作时间,即延昌卅四年(594),所以一度引发中外学者的热议,但1955年“由富路德重新增订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中,富路德氏谓经大英博物馆研究实验部主任普蓝特尔列斯(Harold James Plendeleith)博士重新鉴定,已经判明这件牌记确实出自手写,没有丝毫印刷品的迹象”,此一说法就此告一段落,成为印刷史上的掌故。1.4唐初说第一部雕版印刷品在唐

14、中出现,所以雕版印刷术在唐初可能的线索与痕迹,就成为人们的关注的重点。1.4.1令梓行之将雕版印刷起源与唐太宗关联起来,将发明时间推到贞观年间的是明代史学家邵经邦(14911565),当代印刷史学者张秀民等亦力主此说。邵经邦在弘简录卷四十六云:“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遂崩,年三十六。上为之恸。及宫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采古妇人善事帝览而嘉叹,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唐太宗是历史上开明的政治家,长孙皇后的高风亮节在专制时代非常罕见,长孙皇后英年早逝,太宗痛悼也在情理之中。照理,这样的事件,历史记载不应该有太大的出入,然“令梓行之”除弘简录外,不见迄今可见的任何公私著述。邵经邦曾自称,弘简录“更

15、十五年而成。第以删除芜秽,转移补益,述而不作,非敢冒自用自专之讥而上下七百余年,一人一物,有增无减,校阅几百通,非系重复,并所未安者,未尝擅削片言只字,轻弃寸善咫恶”。一般来说,古代文史著述多出于个人爱好,通常情况下,也没有理由怀疑作者的写作态度。但如此重要的问题不见其他著述,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问。曹之对比了弘简录与其他历史著述的有关记载,结论是弘简录长孙皇后的资料源于新旧唐书长孙皇后传,尤以新唐书长孙皇后传为主。曹之进而对比了两唐书长孙皇后传和弘简录在“归宁所见”“拒绝参政”“病重以后”“女则及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书”等方面的异同,发现弘简录错误很多,其中将“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书”当作女则的一部

16、分,尤其触目惊心。虽然这样的错误,并不必然导致“令梓行之”一样不可信,但在此事件公私著述与弘简录并无二致的情况下,“令梓行之”要使人信服,需要更多的证据。1.4.2回锋纸印普贤象在雕版印刷呼之欲出的唐代,“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象”被看作是雕版印刷起源于贞观年间的又一证094Vol.248【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据,日本近代汉学家最早提出这一观点,当代研究者承继之。唐冯贽云仙散录转引僧园逸录云:“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玄奘为唐代著名的佛教家,为了解决佛教内部的纷争,不畏艰难险阻,于贞观三年(629)到印度求取真经,历经十几年的潜心钻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贞观十九年(645)回国,受到唐太宗的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译经,创立佛教门派唯识宗,麟德元年(664)圆寂。云仙散录所引的“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应该发生在他回国后到去世前,即贞观十九年(645)到麟德元年(664)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对佛教界而言这不是小事,但此事不见于慧立、释道宣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等,也不见于当时与后世的其他著述。更为重要的是,题名唐冯贽所作的云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