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
2、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保山学院学报茶马古道上多民族村落全方位嵌入路径研究基于大理郑家庄的调查李昌烨王万平(大理大学 马
3、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摘要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建设目标,是对“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新近表达,为推进民族互嵌指明了路径和方向。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郑家庄各民族居民通过交错杂居、互动交流、互补互助、共建共治、共生共享等方式,逐步实现了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郑家庄的实践既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提供了典型案例,也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微观视角。关键词 茶马古道;郑家庄;多民族村落;全方位嵌入中图分类号 C916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
4、.1674-9340.2023.01.005文章编号 1674-9340(2023)01-0030-07收稿日期:2022-09-05第一作者简介:李昌烨(1998),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通信作者:王万平(1968),男,回族,甘肃张家川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5月26日,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1的要求。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
5、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2从“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的政策话语转变,凸显了党和国家利用中华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历史遗产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建设目标。上述政策话语在学界被概括为一个学术话语民族互嵌。民族互嵌是指“在民族交往联系中,民族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联结互动或者某个民族的社会联结镶嵌于其他民族中”3。目前学界就这一论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学者杨鹍飞认为“空间关系”和“
6、精神关系”是民族互嵌的两个关键属性,后者更为重要4;杨荣从空间基础、人口嵌入、族际婚姻、文化因素、经济动力和政治动力六个方面对云南民族互嵌格局进行了研究5;张少春从生计、文化、空间、规则、民俗和生活六个领域的互嵌探讨了互嵌式社会和民族团结的生成理路6;杨刚从家庭生活、日常公共生活以及宗教与节庆生活三个方面对大理吉村的民族互嵌关系进行了研究7,等等。这些富有洞见的研究对民族互嵌的多个面向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由于“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最新政策话语,学界对此研究还不多,且缺乏案例深描,对于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路径还缺乏深入讨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的郑家庄位于历史上茶马古道的枢纽地区。来自于
7、产马地青藏高原的藏族和来自于产茶地西双版纳的傣族,与郑家庄中的原住民汉族、白族,以及通过通婚等方式进入该村的纳西族、傈僳族和彝族等,组成了一个7个民族相互嵌入式聚居村落。近年来,郑家庄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四项国家级荣誉,成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标杆,云南省委曾李昌烨,王万平:茶马古道上多民族村落全方位嵌入路径研究经发出向郑家庄学习的号召。笔者于2022年4月30日至5月1日在郑家庄进行了田野调查,并于2022年9月22日至9月24日回访郑家庄,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对郑家庄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情况进行了深入
8、了解。本文就是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呈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郑家庄样本,对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路径进行一些理论思考。一、在交错杂居中实现空间互嵌空间互嵌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前提和基础,而相互嵌入的居住格局则是空间互嵌的关键。学者郝亚明认为,“特定的族际居住格局既能反映族际关系的现状,也能形塑族际关系的未来”8。郑家庄各民族在村落内交错杂居,是空间互嵌的基本表现,为其它方面的互嵌奠定了基础。民族混杂居现象在郑家庄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出于“守边遏敌”的需要,元世祖忽必烈将两名郑氏将军以及部众驻扎在郑家庄地带,推动汉族人口嵌入到白族先民中。经过汉族移民和白族先民若干代人的努力,三营坝子上才形成了最初
9、的郑家庄村落9。民国后期,德钦、芒康、乡城等地藏族历经多年游牧、行商生活,形成了冬季往南方的西双版纳等地走、夏季往北方的大理丽江迪庆回的游牧经商习惯。在此过程中,藏族同胞与西双版纳傣族同胞交往密切并相互通婚,于是部分傣族也加入到游牧行列中。20世纪50年代末,出于改善洱源境内藏族、傣族同胞生活的需要,洱源县(当时叫“剑川大县”)政府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将7户藏族和2户傣族安置在郑家庄,其中村民郑纯武家安置了4户藏族和2户傣族,郑国志家安置了3户藏族。由是,郑家庄初步形成了多民族交错分布的格局。而后纳西族、傈僳族和彝族同胞通过婚嫁方式陆续迁入郑家庄后,多民族杂居的现象更为明显,形成了“你中有我、我
10、中有你”的空间互嵌格局。截至2019年7月,郑家庄共有128户居民,人口总数为525人。其中,汉族户数最多,有64户;白族和藏族户数基本相当,分别为28户、24户;傣族、彝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户数则相对较少,分别为6户、3户、2户和1户10。这128户居民的住宅主要沿进村道路修建,呈现出两横两纵的“井”字型空间特点。在这个空间中,各民族相邻而居、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民族区隔。如纳西族村民郑荣辉家的邻居是彝族和藏族,傣族村民张国旗家住宅周围是几家汉族邻居,汉族村民郑晓东家的邻居是藏族、傣族和彝族,等等。当然,尽管有几家出于亲兄弟姐妹的缘故而相对居住在一起,但生活在他们周围的还是其他民族的居民,故而
11、这并不能称之为“聚族抱团”11。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郑家庄积极整合和利用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不断修建或完善村客事中心、湿地公园、民族团结广场、村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了不同民族交往交流的公共空间。在村中的同心亭调查时,有访谈对象说:“不管什么民族,我们老人出来就来这里聚,打牌、聊天,下象棋也有。”通过加强公共空间建设,既充分保障了村民具有交往互动的平台,又提高了多民族村落村民的居住生活质量,进一步巩固了郑家庄各民族通过交错杂居形成的空间互嵌格局。在政府安置政策的导向作用下,部分藏族和傣族顺利迁入郑家庄并与原住民交错杂居,这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重要场域,为更深层次的文
12、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嵌入提供了环境条件,因为“只有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在共同的空间之内,才有深入开展社会互动的机会”6。同时,公共空间的互享,又进一步巩固了郑家庄各民族通过交错杂居所形成的空间互嵌结构。二、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文化互嵌各民族交错杂居虽然拉近了各民族的空间距离,然而近距离的空间接触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带来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因为文化或历史上的原因,彼此间可能也会比较难适应,民族冲突便可能发生12。这就需要从空间关系进入文化层面探析现实生活中郑家庄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动力。20世纪50年代末,藏族、傣族同胞嵌入到汉族和白族人口之中。不同民族在同一空间内发生一定规模的聚集和接触,就会发生潜
13、移默化的文化互动13。当然,这种“多元文化互动”所带来 调查资料。时间:2022年9月23日,地点:郑家庄同心亭,报告人:王宝珍(女,73岁,白族,郑家庄村民)。-31第 42 卷第 1 期保山学院学报2023 年 2 月的不仅仅是文化的互嵌与交融,还有可能是文化冲突或排斥。但是,对于多民族聚居的郑家庄而言,文化互嵌才是“多元文化互动”的主旋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郑家庄文化的包容性很大程度上消融了这种竞争与冲突。经过半个世纪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尤其是人民公社化的集体生活,郑家庄各民族文化逐步达成交融共生。这种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状况,首先表现在物质文化层面。如郑家庄居民虽然在民族节庆活动
14、中会穿上民族服装,但是目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基本是以汉族服饰为主。饮食方面,各民族的特色饮食也互相影响,据访谈对象介绍:“现在所有家庭都会做酥油茶,所有藏、傣、纳西等民族都会吃生皮,吃生肉。”白族退休教师高汉云也说:“我家里边经常喝这个酥油茶,我们自己打。”这种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现象,直观反映于郑家庄各类建筑之中。郑家庄村口的牌坊上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村名,白族的水墨画、傣族的宝葫芦和彝族的牛角等不同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于其上;村内房屋大致按照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的风格修建,村民们在壁画上留下了一些巧思,装点着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充分显示了郑家庄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等等。对于这种现象,访谈对象解
15、释说:我们这个村子里面,墙上的画有些是藏族特色的,有的是傣族特色的,有的是白族特色的,有的是汉族特色的,有些是纳西族特色的。这家画的这个,那一家又画了那个,大家都相互认同。就是说,你的这个东西我也觉得很欣赏,我的文化你也很欣赏,就是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在物质文化交融的同时,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也逐渐交合杂糅。藏族、傣族被安置初期,他们与村内的汉族白族言语不通,双方交流时甚至得用手比划着解释,但各民族语言在长期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成员都能共同交流的语言,即“汉语”或者说是“三营汉语方言”。另外,据纳西族访谈对象介绍:“他们(藏族和傣族)的文化基本上和这个村子一样了,既
16、去祭本主,也会去观音庙”。村民郑杰芳也介绍说,“我们这里农历6月25日过火把节,不分什么民族,大家都来扎火把,附近村子的也过来”。从以上表述中不难发现,郑家庄各民族文化不断涵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嵌入的村落共享文化。郑家庄各民族在交往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多元民族文化逐步达成交融与共生,即文化互嵌。在文化互嵌过程中,各民族间的共性不断增多,这既有利于增进民族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也有利于将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郑家庄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各民族心中。而“价值观认同是一个文化认同过程,它是强化文化自觉、笃信文化生命力、彰显文化自信的过程”14,这就在具有“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为各民族提供了具有统摄性的“共同性”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在互补互助中实现经济互嵌相互嵌入式的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族际文化间的偏见与隔阂,为实现经济等方面的嵌入创造了文化条件。“发展需求则是不同民族互相接触、互相走近的动力”15,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