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语文教学1132023年第8期(总第332期)【提 要】王冶秋先生的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学问题 作于1943年,是有关“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抢救国文”的思考。王冶秋先生以其十几年来的中学国文教学经验为据,指出中学国文教学中存在的轻视国文课程、国文课程乏味、教师资质不够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即要根本打破轻视国文课程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国文课程的兴趣、教师的选择要审慎。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学问题的写作对于提高当时的中学国文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于当今也仍有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中学国文 教学问题 王冶秋中学国文教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备受关注。一方面,与中学国文一直以来的重要地位
2、相关。另一方面,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抗战时期,中学国文在课程标准、教材编纂、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变革,中学国文“如何教育”成为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1942 年底,文学批评家罗根泽参加了高等文官考试的国文试卷评阅工作,他对高校毕业生国文程度之低、写作能力之差颇感震惊。于是,在 国文杂志上写了一篇抢救国文的文章,该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于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具体情形、原因、抢救的方法等,论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学问题一文便是有关“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抢救国文”的思考。一、中学国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一)观念层面王冶秋先生(1943)指出,上至学校当局
3、,下至家长、学生,普遍对于中学国文的学习未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学校当局将“中国人”等同于“能学好国文”,认为中国人学习国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学校当局尚且如此,相沿成习,这种错误观念也使得学生、家长“耳濡目染”。针对这一问题,王冶秋先生提出两点改进策略:一是要自上而下树立正确的国文学习观;二是严格遵照国文考试标准。王冶秋先生(1943)认为,中国人学习国文应付出与学习其他科目一样的决心与努力,并且这样正确的观念必须从学校当局到家长、学生,自上而下地树立起来。此外,教师应遵照国文考试的相关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能通过试卷得分获得一个阶段学习成效的反馈,进而有所改进与提高,这样的国文考试才是有意义
4、的。(二)课程层面王冶秋先生(1943)认为,国文课程应包括“读、写、说”三方面,而当时的大部分学校不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对于“读、写、说”的兴趣,进而导致中学国文程度低落。1.读:教材层面当时的学校普遍采用教科书进行教学,有以法令标准、文学史系统、诗文体制等进行编选的。王冶秋先生(1943)指出,这些课本未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且课本的选材不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王冶秋先生(1943)指出,可以取消课本,代之以活页文选或讲义。在选材上给出两点建议:一是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材。学校及教员应根据学情,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文章进行教学;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材。可结合当下时事,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文章,使学生接
5、触新鲜且奇特的材料,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国文课程的兴趣。2.写:作文层面王冶秋先生(1943)指出,学校对于写作时间的安排非常有限,学生练习时间不够,也就无法做出好文。针对当时作文课“先生出题,学生作文”的方式,指出该方式能训练学生对于不同类型习作题目的适应性,但在该方式下,教师拥有出题的绝对话语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境地。针对作文问题,王冶秋先生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一是提倡学生做日记。做日记可以在保证学生二 十 世 纪 四 十 年 代的中学国文教学:问 题、策略与启发意义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学问题评析王雨萌DOI:10.14014/11-2597/g2.2023.08.032汉语文教学114202
6、3 年第 8 期(总第 332 期)写作内容的自主性,训练学生写作通顺度的同时,为正式的写作积累素材。二是建议老师在作文课上给出多个可选题目,且所出题要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在给予学生一定自主选择权的同时,避免学生空发议论。三是配合作文,为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写作,学习优秀的写作范本,提升自身文学素养。3.说:讲演层面王冶秋先生(1943)指出,学校在讲演方面存在两点问题:一是观念上不够重视;二是训练方式不合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正因学校在观念上不够重视,进而不会投入精力去制定科学的讲演训练方案。王冶秋先生(1943)认为,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办法。低年
7、级学生的自控力及主动性较差,因此,可以采用半强迫的方式。例如,日常练习讲演,并将其成绩作为升班的条件之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诱导的途径。如,举办讲演比赛、辩论会等。(三)教师层面王冶秋先生(1943)在文章中提及在教师层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资质不够;二是教师流动性强。针对教师问题,王冶秋先生(1943)指出,对于学校当局而言,在教师的任用选择上要极为审慎。不可轻视国文教员的专业性,滥竽充数;亦不可一味苛求教员名牌院校专业毕业的资格。另外,学校应特别关注教员的流动,尽量使教师能够对固定的班级进行教学,且须以教两个班级为限,进而保证教员的教学质量。二、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学问题的启发意义(
8、一)自上而下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思想观念上的偏差是使得与之相关的行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由此看来,王冶秋先生将观念问题的分析放在问题分析的首位是极具逻辑性的。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在语文教育领域不断出现。但不论何时,都应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认识到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意义。“语文课程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作为信息符号的语言和文字,还要学习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和文字所承载的人们的情、意、理、趣”,希冀使学生触摸民族文化底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该轻易说出“语文易学”的言论。在当今这个语文学科极受重视的时
9、代,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付出同其他学科一样的努力,更为用心的巧思。唯有从社会、学校到学生、家长,自上而下地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学习,才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二)教材编选遵循适切性及时代性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编选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是不是切要会不会消化,以及要不要发生坏影响等实际问题”(王中,2013)。面对国文程度低落的状态,王冶秋先生跳出国文教材编纂中的文白之争,提出了关于选材的创新性观点:即取消课本,代之以活页文选或讲义。关于活页文选或讲义的内容,则应具备适切性和时代性。笔者认为,王冶秋先生所述选材标准的“适切性”和“时代性”,不论对于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是适
10、用的。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适切性”启示教师要选择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教学,使之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材料时,将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相关联,整合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时代性”便是要结合社会时事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选择紧跟时事的拓展材料,拓宽学生视野,使之成为连接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但是,我们需认识到,“取消课本,代之以活页文选或讲义”的方式在当今看来面临一个较大的挑战,即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统一考试。该方式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在当今看来,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教学,但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可以运用到当今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的。(三
11、)写作教学贯穿课前、课中及课后关于国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王冶秋先生(1943)指出,出题者应摆脱八股的传统,所出题目要与学生实际相关联,这样学生便能“有话可说”。如何才能“有话可说”?叶圣陶先生(1941)指出:“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写作的源头来自生活,同时,写作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受用,二者相辅相成。四十年代提出的写作教学方法放到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同样适用。总结来看,写作教学应贯穿课前、课上及课后。“课前”要求教师依据学情,设计多个可供选择的题目,以便学生在课上发挥自主性。“课汉语文教学1152023年第8
12、期(总第332期)上”应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给出多个可选题目,并给予适当引导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已有经验等自主选择写作主题。“课后”要求学生自主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写随笔、做日记将日常的所见所想积累下来。间接经验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阅读与写作相关的课外读物,从优秀的课外读物中汲取“精神食粮”。(四)听、说、读、写协调发展王冶秋先生在文章中所提及的针对不同学段的“讲演”训练方法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科学合理的。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按照学号每天安排一至两位同学进行讲演,教师起初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讲演主题,一段时
13、间后,再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对学生的讲演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将其作为期末考核的标准之一。这样半强迫的讲演形式在督促学生的同时,可以有效训练其讲演能力。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若是采用半强迫的形式,反而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讲演训练的开展。因此,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采用诱导的途径是极具“巧思”的。通过举办讲演比赛、辩论会等,学生的讲演能力得到展现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反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反馈通常应是正向的、鼓励性的。学生在良好的反馈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更愿意在这类活动中深造“讲演”能力。“读”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写”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说”是口头语言的表达,实际上,关于语文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14、,王冶秋先生未提及“听”。“听”是口头语言的理解,这四者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口头言语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言语。离开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就会僵化,就会丧失生命力。书面言语是口头言语的升华和发展,书面言语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并优化口头言语。”应树立全面训练意识,克服重此轻彼现象,促进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五)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教师是科学知识、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是学生能力的开发者、个性的塑造者,教师一职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下,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关于教师问题,王冶秋先生主要是从学校层面提出改进建议的,即应在教师任用时,审慎选
15、择,关注教师流动性。并未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论述,但笔者认为,这是有关教师问题改进策略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磨练教学手段,探寻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是需要一以贯之努力的。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 21 世纪,教师须认识到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的共同追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应立足自身发展水平,自觉树立专业发展意识,不断自主学习、主动反思、与时俱进,探索专业发展路径。除此之外,还应善用外部力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利用好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参与学习共同体互助
16、互学等。三、结语语文教育的百年发展与语文教育的百年论争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发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学国文教育领域的论争是对三十年代“中学生国文程度”讨论的承接与深化,亦为后续的论争埋下伏笔。王冶秋先生的 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学问题 一文,通过分析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原因、表现及补救措施,为我们审视中学国文学习观、教材编纂、“读、写、说”的关系、国文教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了新视角,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今,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是极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注释张中原、徐林祥 200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王 中 2013 中学生的语文程度总是差吗,课程教材教法第 10 期。叶圣陶 1941 论写作教学,国文月刊 第6期。徐林祥 2016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文献王冶秋 1943 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学问题,东方杂志第 13 期。王富仁、郑国民 2006 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舒新城 2015 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通信地址:225009 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