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对话屈培青:筑梦还需静心厚积是为薄发_屈培青.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9233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屈培青:筑梦还需静心厚积是为薄发_屈培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话屈培青:筑梦还需静心厚积是为薄发_屈培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CA:请您介绍下您在“大院”的工作经历。屈培青: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西北院从事建筑创作工作,圆了我们家“三代建筑师”在西北院工作之梦。在工作中我静下心来,虚心向前辈学习,传承“大院”的优良传统作风,全面培养自己的方案创作能力和综合工程设计能力,在创作设计过程中重视建筑原创的精品意识。但是,在建筑创作的道路上从实现梦想到超越梦想,要经历漫长的学习积累和不断的探索,特别是在二十年前,张锦秋院士和韩骥老师就告诫我不要“追风”,要静下心来去研究一个领域课题,从创作方向上去研究我们西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风建筑,这些正是我从小生活和熟悉的地方。从那时起,我就坚持走原创之路,对传统文化、民风建筑和关中民

2、居领域进行了长期调研和专门研究,并在院里成立了“关中民居研究中心”。筑梦还需静心,厚积是为薄发。CA:您在研究地域文化建筑创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屈培青:当我成长为一名总建筑师,带领一个团队做创作和研究时,我遇到了三大困难。一是研究与市场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末,设计市场一片繁荣,大家都在追“欧陆风”“国际风”“后现代风”,一些开发商喜欢请境外和外地设计师来做设计,那时候我们遇到的地域民风建筑项目很少,只能把它当作爱好去学习、研究。二是研究与产值的矛盾。2002年,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地域文化项目锦园五洲风情,并集中精力完成了它。该作品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上获得金奖

3、,建筑界同行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2002年所里的产值及收入却在全院排名榜尾。2004年在放弃诸多项目之后,我和我的团队集中精力完成了“西安锦园坊”,该作品在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上获得铜奖,然而当年所里的产值又是排到最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要作品,还是要产值?因为我们不是高校或研究单位,是以生产为主的设计单位。三是研究与人才的矛盾。做创作需要有一批创作能力很强的建筑师,在地域民风建筑研究初期,我们团队面临“创作人才不足”和“人才留不住”的问题。由于企业和人才的双向选择,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名校中创作能力很强的学生来我们院工作的人数较少,而我们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一些优

4、秀青年骨干在工作35年后又去了北上广。如何解决以上三大难题?怎样才能打造一个既有学术研究和创作能力的核心团队,又能完成设计任务的设计团队?这是我当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CA:面对这些困难,您是怎么解决的?屈培青:从2004年开始,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华侨大学“带”研究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成功解决了研究与产值、研究与人才之间的矛盾。由于设计院与学校的结合,设计院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有三方面优势。一、在一批地域文化项目的前期研究中,我带领主创设计师和研究生将其当作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这既能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又不影响产值和各专业人员任务的平衡,解决了研究与产值之间的矛盾。

5、二、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采用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实际的课题研究支撑论文,使论文水平达到一定深度,又培养他们在设计院工作的创作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为其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屈培青,陕西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屈培青工作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社会兼职: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第六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评审委员会委员(2017年、2019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82012)。学校兼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

6、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厦门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三所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社会荣誉: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并享受政府特殊岗位津贴,被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评为“优秀传承人”。对话屈培青:筑梦还需静心,厚积是为薄发TALK TO QU PEIQING:BUILDING DREAMS REQUIRES METICULOU-SNESS AND ACCUMULATION AS PREPARATION FOR FUTURE SUCCESSCA 2023/03 当代建筑 21三、通过三年的研究生培养,我对他们每个人都十分了解,而他们对设计院及工作室的设计模式也比较了

7、解,而且这些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参与到创作和设计中,经过设计院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可以从他们中选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留在我的创作团队,解决了研究与人才的矛盾。20042019的16年中,我在三个院校共培养了100名研究生,其中有48名留在了西北院(30名留在了我们工作室),其他都去了全国各大设计院和地产团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2010年开始,市场迎来了“留住乡愁”的浪潮,我们的研究也正好赶上了大量地域文化项目建设的时期,十几年耕耘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一批传统文化项目,解决了研究与市场的矛盾。CA:工作室成立之初,您遇到了哪些问题?屈培青:2010年,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成

8、立了“屈培青工作室”,为建筑师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平台。工作室利用设计院和学校的互补优势,将产学研融为一体,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能很好地做研究,同时也为后期生产任务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首先要考虑总师工作室团队的规模定位,是做小、做精,还是做大、做强?因为工作室在“大院”里也是一个生产所,不可能纯做研究,一定是与产值挂钩的,也是什么类型的项目都承接的。如果工作室要长期做下去,做小、做精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们人少了,项目也就少了,那么我们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弱,并且项目的完成情况不是由我们建筑师所能控制的如果项目少了,且项目又延期了,团队的生产值就得不到保证;如果项目多了,且需要同步推进,

9、那么人员又不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分别走访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晓钟工作室、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汪孝安工作室、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勇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一峰工作室、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罗文兵工作室、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黄晓东工作室、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吴征工作室等。刘晓钟工作室的做大、做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规模做大以后,如果遇到多个项目同时推进,设计人员能灵活周转、调整;即使一两个项目延期,也不会影响工作室的生产值;大量的年轻人在此锻炼,为“大院”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坚力量。因此,总师工作室还是要做大、做强。我们工作室从2010年

10、成立时的18人,发展到2022年时的86人。CA:工作室做大后,您又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屈培青:要尽快地培养年轻人成长,因为工作室中以年轻人据多,他们的成长速度决定了工作室的发展规模。而且,总师工作室不是总师自己的工作室,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工作室,它是央企的一个品牌。待总师退休之后,工作室怎么延续下去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所以在工作室成立的十几年中,我第一抓作品、创品牌,第二培养人才梯队,让年轻人尽快地成长为优秀的职业建筑师。院里也将方案创作能力很强的一批年轻建筑师评为“院主创建筑师”,我们工作室就有7位年轻的建筑师获此殊荣。此外,我们工作室又把8位工程设计能力很强的设计师评为“所主设建筑师”。这

11、些优秀的青年建筑师能坚持在西部做原创设计,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大院”为他们提供了创作平台和创作空间;第二,对他们的能力给予充分认可,并将他们放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第三,他们通过努力,在设计市场上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CA:目前工作室的架构是怎样的?屈培青:由于工作室在近几年培养了一批能力很强的优秀建筑师,他们在各个岗位上担当技术负责人及管理负责人,所以工作室规模已经成为分院级工作室,并在工作室内成立了1个方案创作中心和3个下设工作室。我们也将一批优秀的主创建筑师和主设建筑师提拔到各个工作室的主任和总建筑师等岗位,很好地完成了从“总师工作室”到“后总师工作室”的传承。屈培青教授研究生团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