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39296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唤醒写作的“镜鉴意识” 一块小镜子,暗藏大智慧。 镜子这个物种来到世上,已有几千年,人们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习以为常。殊不知,镜子的物质形态不断迭代,文化意义也嬗变不止,不断获得新的解释,渐渐挣脱物理形态的束缚,向哲学意象进化。镜子一路走来,承载了太多人类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体验,因而它也富含深刻的哲学原理。关键是,这些原理正在成为人们思考人生、探索世界的法门。令人意外的是,我从写作的角度,竟然发现镜子里也藏着写作的哲学,潜伏着丰厚的“思想红利”,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它就能为你所用,给你赋能。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通过本文,笔者希望看到写作“镜鉴意识”的觉醒,但愿文字工

2、作者都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以境为师,从大千世界中get写作原理,引流写作源泉。镜子,正在挣脱物质形态,成为一种哲学意象和思维方式,为写作赋能 镜子有着奇妙的进化史。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无意中发现,通过平静的水面,可以照见自己的容颜。这给古人很大的震撼,也引发了他们的无限思考,世上竟然还有一种东西可以照见自己的形状,于是他们以水为镜。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们掌握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尤其是金属冶炼加工,人们又发现,不仅水能照人,光滑的铜面也可以,用铜来造一个轻便的镜子岂不是更好?于是,人类就开始以铜为镜。创新的闸门一旦打开,根本停不下来,特别是人类发明了玻璃后,镜子的家族进入“爆发期”,铜

3、镜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成了玻璃镜,于是乎,广角镜、放大镜、望远镜、潜望镜、显微镜等粉墨登场,好不热闹。 随着文化的演进,镜子的价值形态抽象化。最开始,在人们心中,镜子就是携带某种功能的物件,从性质上看,这种功能价值是具象的,并且与镜子的“实体”是不可剥离的。许多古人的诗句,写了照镜子的感受,如木兰辞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描述;李白将进酒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慨;刘禹锡望洞庭拿湖面做比喻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明代有一名女子冯小青对镜顾影,伤感红颜易逝,喃喃吐语:“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随着时代的变迁,镜子的价值形态慢慢进化,人

4、们将镜子的功能从实体中抽离出来,并赋予它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时的镜子,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工具,而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抽象的哲学意象。随着镜子哲学价值的发现,人们的“镜鉴意识”开始觉醒:镜子不仅可以照亮外表,还可以照亮心灵、启迪智慧。比如,佛教中六祖慧能菩提偈说:“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唐代李益在游子吟里云: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另外,古代衙门高堂之上通常悬挂“明镜高悬”匾,日常生活中,如果人对事情看得很清楚,往往会说:“心里像明镜似的”,这些,都是“镜鉴意识”的反映。最经典的是战国策齐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文章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5、北徐公美?”令邹忌先生意外的是,身边人抱着不同目的一味迎合他,说他比徐公颜值高。问题是,邹忌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从镜子里早发现了,自己并没有人家徐公长的俊俏。智慧如他的邹忌,一时感触良多,脑子浮现出了齐王治国的一幕幕情景,心里想:作为一家之主尚且如此,大王乃一国之君,拍他马屁的人岂不更多?思及于此,吓出了一身冷汗,脑洞大开,于是赶紧进宫,晓之以理、动之亦情、说之以案,最终成功规劝齐王广开言路,革除弊政。最具有哲学气质的话是唐太宗说的。据史书记载,贞观十七年,大臣魏征病逝,唐太宗悲伤地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句话里,第一

6、个“镜”是物理意义上镜,是实实在在的镜子。后面几个“镜”是哲学意义上的镜,是抽象的镜。这句话是对中国人“镜子哲学”的总结,道破了镜子的高深智慧。“照镜子”已然不仅是生活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照镜子,主要是学习和对照党章,对照廉政准则,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对照群众期盼,对照先进典型,查找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维护良好形象。”不难理解,此段文字中

7、的镜子,属于哲学层面的镜子,“照镜子”是对照检查思维的生动譬喻,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法。 下面,笔者就来说说,文稿写作中如何借鉴潜望镜、广角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梳妆镜这“六面镜子”的原理,为写作赋能。 一、借鉴潜望镜的“转换原理”,在领会意图中换位思考 潜望镜,是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潜望镜的最大特点是光发生折射,转换角度观察事物。 公文写作需要“潜望镜思维”,尤其为领导起草文稿,更少不了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换位思考。具体说来,有三种领会方法。 1.在倾听中,与之心有灵犀。善于倾听,时刻“竖”起耳朵来听领导的讲话,从领导的各种讲话中捕捉

8、其思想观点,判断领导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重视什么,最关注什么。对于一些无法领悟透彻的问题,还应该主动请示汇报、交流沟通。 2.在观察中,号准领导脉搏。善于“睁大眼睛”看,观察领导活动轨迹,看领导最关注什么领域,调研什么单位,阅读什么书籍等。了解领导个性特征,深入研究领导思维习惯,熟悉领导思考问题的规律。 3.在心理上,转换自己角色。一方面,站在领导角度思考,通盘考虑本单位、本部门工作重点、难点,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另一方面,站在听众角度思考,体会下级希望听到什么“声音”、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写出“适销对路”的稿子。 二、借鉴放大镜的“放大原理”,在立意构思中以小见大 放大镜,是用来观

9、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放大镜的最大功能就是放大,以小见大。写文章,需要有“放大镜思维”,尤其是在立意构思阶段,若想发人之未发,见人之未见,必须善于以小见大。这种思维方式对立意构思有两大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帮助你聚集问题、找到焦点。把思维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善于找到领导的兴奋点、群众的关注点和媒体报道热点。善于收缩视野,从小点切入,不贪大,围绕一个小问题重点发力;善于聚焦目光,集中火力,不图多,围绕核心问题施以浓墨重彩。 聚焦重点,其实是哲学方法在文稿中的体现。毛泽东同志就倡导这样的方法,在阐释这一方法时,他多次引用过两句戏文。1958年6

10、月21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他说:打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后,我就把军队工作推给彭德怀同志了。我做工作就是单打一,搞那么一件事就钻进去了。我也提倡这个方法。有本书叫香山记,讲观音菩萨怎么出身,别的我都忘记了,头两句叫作“不唱天来不唱地,只唱一出香山记”。我就采用这两句作为方法,这几年是不唱天来不唱地,就是只唱一本别的戏,军事,我就没有唱了。1964年3月28日,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向他汇报,“只唱一出香山记”的办法传达后,效果很好。毛泽东说:就像你们河北唱劈山救母一样,不能什么都唱。这个方法要普遍运用。 1959年4月5日,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他一开始就强调,“别的事我不讲,只讲工作方法,现在的中

11、心问题是工作方法,要会做工作”。然后,他一口气讲了十几条。其中说道:搞经济计划,要有重点,有重点就有政策。没有重点,平均分配,就无所谓政策。这是很好的经验,跟我们历来搞政治、搞军事相适合。总要有重点,一个时期总要搞个重点嘛。1961年3月,他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说:“今后不要搞那么多文件,要适当压缩。不要想在一个文件里什么问题都讲。为了全面,什么都讲,结果就是不解决问题。”(来源于光明日报,作者张太原) 第二个好处是:帮助你放大“影像”、闪现亮点。善于以小见大,突出闪光点。这正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倡导的用小题目来做大文章,“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一个小水滴上,我们要能感知

12、到太阳的光辉,从一粒沙里,可以探知到世界的奥妙,从一片落叶推断出秋之将至,借小问题谈出大道理,从小细节上悟出大智慧。 举个例子来说:十多年以前,郑晓龙导演过一部电影叫刮痧,我观后的感觉就是:见微知著。故事发生在美国,人物主要是一家中国人。事情是从这家的小孩感冒发烧开始的,因爷爷看不懂洋文,无法拿药给孙子吃,就使用了中国民间常用的治疗方法,即刮痧,就是用铜钱等物譲水或油在病人的背上制,直到背部皮肤充血为止。在幼儿园里孩子背部的印痕被老师发现,于是孩子被老师和记者“保护”起来。孩子的家长再也无资格与孩子见面,原因是孩子遭到了家庭暴力,人生权利受到了损害,而且两名激于公愤的记者还将孩子的父亲告上了法

13、庭,由于是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的做法,在法庭上中国人与美国记者、法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两种不同文化撞击出点火石光表面上,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很微小的事件,但透过刮痧,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充满着悖论的世界,由此引发观众对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层次思考。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从平常小事入手常常是达到写作目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深刻的立意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社戏背影最后一课,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原理很简单,我们的生活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大事也产生于小事,写文章正如吃饼,不可能一口就全吞下一块大饼,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一个具体的题目,从咬第一

14、口开始。 三、借鉴广角镜的“开阔原理”,在落笔行文中拓展思路 广角镜,是摄影经常使用的镜头,其特点是大视野、大景深、大角度,取景范围更宽、更广,全景式地呈现景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公文写作需要“广角镜思维”,需要写作者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全局性思维,兼顾方方面面的情况,展示工作的“全景图”。在写作中,这种思维的意义在于三方面。 第一,告诉我们宽幅度地取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角镜告诉我们,在写作之前,收集素材的范围和幅度一定要宽、要全,尽量全面掌握各单位、各领域工作情况,多多益善,不可挂一漏万,最好不要遗漏任何一个单位和领域的工作。例如:“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

15、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这段文字为了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的观点,兼顾了中国人民在文化、科技、工程等方面的成果,宽幅度地采摘了写作素材。 第二,指导我们作多向度思考。广角镜告诉我们,在构思时,要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比如看到成绩或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或不足;看到客观原因时,也要看到主观原因;看到局部问题时,也要看到了全局问题,尽量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不能顾此失彼。例如:“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从不同的视角、向度,对五年来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写作指导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