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让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贵州省六盘水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辖4个县区均为扶贫开发重点县,1017个行政村中有615个贫困村,334万人口中有39万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和力量,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推动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底,全市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累计达到27亿元,最高的村收入1031万元,最低的村收入5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形成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实体、户户有门路的增收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了更多可支
2、配的资源,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一、围绕脱贫攻坚,搞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统筹谋划 2013年,我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比高达53.8%,集体收入的匮乏,使得基层党组织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脱贫攻坚受到严重制约。2014年以来,我们坚持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抢抓脱贫攻坚新机遇,用足脱贫攻坚好政策。 一是高起点谋划工作目标。我们在深入调研、解剖麻雀的基础上,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壮大集体经济、推动脱贫攻坚的政策文件。2014年,市委出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一
3、年全部消除“空壳村”、两年全面巩固提升、三年所有村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三步走”目标,并制定了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基层基础等9条刚性措施。二是部门联动聚集合力。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机构;财政部门每年预算2500万元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供资金保障;发改部门制定专题发展规划;国土、林业等部门抓好村级集体资源资产确权颁证;农业、扶贫等部门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联动的强大合力。三是强化考核压实责任。市委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时间倒排、
4、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的落实机制。2014年以来,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约谈20人、通报45人次、调整62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效明显的乡镇干部,优先提拔重用102人,树立了鲜明导向。 二、夯实基层基础,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保障。通过下移重心、抓乡促村,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统筹发展、引领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补齐村级集体经济“短板”。 一是坚持扩权“松绑”,提升乡镇党委统筹力。针对乡镇权责失衡、活力不足的实际,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采取直接下放、委托下放、间接下放等方式,
5、把建设用地、建筑工程规划许可、个体工商户登记等129项行政许可审批权下放到乡镇,并减少4项对乡镇的“一票否决”,扫除阻碍发展的权力制约和政策机制障碍,调动乡镇抓村级集体经济、推动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同时,创新“211”工作模式,即每个乡镇由2家国有企业党组织联系帮扶,筹集资金1亿元帮助发展主导产业,尽快消除1个“空壳村”,实现整村推进、整乡提升。二是创新组织设置,提升资源要素配置力。调整优化组织设置方式,在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的149个村组建48个联村党委,在产业链上建立880个党支部,推动资源整合、要素重组、抱团发展,激活了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三是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党员干部服务力。从20
6、10年开始,连续7年共选派21万名机关干部、4635名第一书记驻村,帮助农村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建立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领导干部带头联系、基层党组织具体帮扶、党员致富能手结对带动贫困群众。实行乡镇干部每月集中工作22天、错时休假8天工作制度,建好用好便民利民服务中心,推行延时、错时、预约、上门、订单“五项”服务,探索村干部管理新办法,提高办事效率,方便服务群众。今年3月,省里委托第三方开展乡村干部作风及服务群众满意度抽样调查,我市6个调查项目全部位列全省第一。 三、聚焦贫困群众,推动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
7、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贫困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一是盘活资源实现共享。由党组织牵头进行清产核资、确权登记、量化评估,把村集体土地、荒山、水面、房屋和贫困群众自有耕地、林地的承包经营权等,折价入股经营主体,逐步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产权制度,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通过股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了“大河涨水小河满”。2014年以来,全市1017个村共整合45.28万亩集体土地、24.34万亩“四荒地”、67.65万平方米水域、5.43万平方米房屋入股经营主体,平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6万元;55.13万贫困户、16.6万人成为股东,人均年增加
8、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1500元。二是聚合资金实现共享。我们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把投入农村的财政资金、扶贫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贫困群众持有的股金,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通过股权收益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2014年以来,共整合财政资金4.51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1亿元、农民分散资金2.94亿元、社会资金39.4亿元,集中投入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缺乏资源优势、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村、贫困户,我们积极探索以村集体为单位,异地购置和兴建商铺、停车场、农贸市场等36处,通过物业租赁或集体经营的方式,帮助64个村、3700户贫困群众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三
9、是产业带动实现共享。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引领,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猕猴桃、刺梨、人参果等经果林320万亩,建立614个产业平台,打造了175个“农旅产”一体化的旅游村寨,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依托各类产业平台,把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贫困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许多群众高兴地说:“种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股份,每天在产业地头务工还有收入,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我们心满意足了!”全市共有29.2万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每年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1.2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15元增长到2015年的7522元,带动22.9万贫困群众脱贫。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我们全面加强村务监督体系建设,通过设立村民理财小组,选聘民生监督员,完善“四议两公开”“村财乡代管”等制度,严格管理、规范使用,确保村集体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广泛惠及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