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认知过程_孙芬芬.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9816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认知过程_孙芬芬.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认知过程_孙芬芬.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认知过程_孙芬芬.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孙芬芬,黄映雯,王静茹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认知过程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科学),():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认知过程孙芬芬,黄映雯,王静茹,(绍兴文理学院 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绍兴;绍兴文理学院 心理学系,浙江 绍兴)摘 要: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现实结果进行否定,并在头脑中构建其他可能性假设的心理活动。其具有解释过去、准备未来、调节情绪等认知和社会功能,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整合了国内外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反事实思维的概念、类型和功能,并对反事实思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阐述。详细解释了反事实思维的三个认知过程(心理模拟、推理、学习与适应)。针对反事实思维的研究工具

2、、影响因素及脑机制等方面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关键词:反事实思维;认知过程;心理模拟;因果推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反事实思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研 究”()。作者简介:孙芬芬(),女,河南平顶山人,博士,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认 知神经科学。:黄映雯(),女,江苏淮安人,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级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王静茹(),女,河北衡水人,绍兴文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级本科生,研究方 向:社会认知。:引言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面临某一事件的结果(尤其是不好的结果)时,常

3、常会设想“如果当时,那么现在”。例如:“如果当时我接受了他的建议,就不会出这么大差错”。此时的事实是“我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出了大错”,但个体会不由自主地进行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反事实思维(),即个体对现实结果进行否定,并在头脑中构建其他可能性假设的心理活动。反事实思维是基于当下事实或结果进行的一种心理模拟,指向与事实相反的其他可能性结果。它促使个体将已出现的结果和可能的结果进行比较,表现为“如果当时那么做,结果就会更好 坏”的命题形式。在反事实思维的命题中(如上述例子),通常包含着前提(“我接受他的建议”)和第 卷 第 期 年 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结论(“

4、不会出大差错”)两个部分。反事实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多种类型。研究中最常采用的类型是依据反事实思维的方向进行区分。其中上行反事实思维()是设想比事实更好的结果或情境,而下行反事实思维()是设想比事实更差的结果或情境。此外,依据如何对反事实命题的前提进行假设,又可分为加法式()、减法式()和替代式()三种类型。假设前提中实际未发生的事件发生了则为加法式反事实思维(例如,“如果我期末认真复习,现在就会考个好成绩”);假设前提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并未发生则为减法式反事实思维(例如,“如果我没有贪玩,现在已经做完作业了”);假设前提中发生的是其他事件而非当前事件则为替代式反事实思维。依据评价对象的不同,

5、又可区分为自我导向型()、行为导向型()和 情 景 导 向 型()三种。自我导向型反事实思维指向个体的人格、能力等与自我相关的内容;行为导向型是对个体的某一具体行为进行评价;情景导向型则是对外在情景因素(如天气和运气)进行评价,这种情景因素通常是个体无法控制的。反事实思维通常具备两种功能:情绪功能和准备功能。情绪功能主要通过比较效应()实现,即通过将现实结果()与假设出的可能结果()进行比较,可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上行反事实思维通常会诱发后悔、内疚等消极情绪;而下行反事实思维会诱发庆幸、欣慰等积极情绪。自我导向型反事实思维会更多地诱发羞愧感;行为导向型反事实思维会更多地诱发内疚感;而情景导向型

6、反事实思维通常不具备这样的效果。此外,反事实思维所引发情绪的效价可能与结果的性质相反。例如,在竞技比赛中,虽然获得银牌比获得铜牌结果更好,但银牌得主对成绩的满意度反而低于铜牌得主。这可能是由于银牌得主的现实结果(银牌)与期望结果(金牌)更接近,因而容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主要通过因果推理()机制实现。通过对某一可能性假设进行心理模拟,个体可推理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因果推理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的预期,产生维持或改变原有行为的倾向。总体而言,上行反事实思维有助于个体反思造成不良后果的真正原因,有利于以后更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具有更强的准备

7、功能;下行反事实思维有利于缓解个体的消极情绪,产生自我安慰的效果,具有更强的情绪调节功能。反事实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进行反事实思维,人们不仅可以思考现实问题,还可以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设想,并提前做好准备。反事实思维使个体可以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到更丰富的情绪,因而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反事实思维是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允许个体在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之间进行切换,是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就反事实思维的相关研究和认知过程进行概述和总结,旨在加深人们对反事实思维的理解。一、反事实思维的相关研究(一)反事实思维与后悔情绪后悔是由反事实思

8、维诱发的一种负性情绪,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之一,也是个体最常使用的表述负性情感的词语之一。作为一种普遍和复杂的社会情绪,后悔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个体的后悔程度会受到所承担责任的影响,如果对某一事件的消极结果负有责任,个体就会产生后悔情绪。也就是说,后悔通常由自我导向型的上行反事实思维诱发。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岁及以上的儿童才能够进行反事实思维活动,进而体验到后悔情绪。后悔的标准理论()认为,当结果偏离标准,与预期不符时容易诱发个体产生后悔情绪。机会理论第 期 孙芬芬,等: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认知过程 ()和失去机会理论()都探讨了机会在后悔产生中的作用,前者认为当个体了解

9、到存在机会可以弥补时最易产生后悔情绪,而后者则认为后悔恰恰是因失去机会而产生的。最早提出了后悔厌恶()理论,他认为个体因为厌恶后悔,因而会在心理上产生避免后悔体验的倾向。同时期的后悔理论()也认为,个体在决策时会尽量避免负性情绪(后悔)的产生,即个体通常会做出避免后悔发生的行为或产生这样的行为倾向。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因为购买彩票(未中奖)产生了后悔情绪,个体就会倾向于不再购买彩票,。实验研究也发现,后悔情绪可促使个体 调 整 后 续 决 策 行 为,以 实 现 结 果 的 最优化。(二)反事实信息与反事实好奇心反事实信息()是关于可能发生的事件的信息,也是个体进行反事实思维的主要依据。近期的研

10、究表明,人类成年人和儿童,以及恒河猴,都表现出一种“反事实好奇心”():即在作出决策后会主动寻求反事实信息。有些反事实信息具有工具性价值,而有些只是一些非工具性的信息,即使得到这些信息,也并不能帮助个体改变决策。例如,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会面临工作和考研的选择,如果一个人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可能会想要知道如果直接就业的话会是怎样的状况。为此,他可能会向那些就业的同学寻求这样的信息。等人采用气球模拟风险任务对个体的“反事实好奇心”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被试不惜付出金钱、时间或体力的代价去寻求不太有用的反事实信息,哪怕这些信息可能会引发后悔等负性情绪。既往研究虽然考察了反事实信息在情绪、道德判

11、断、因果推理中的作用。但少有研究关注一个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让反事实的替代方案如此吸引人?而驱使个体寻求反事实信息的这种“反事实好奇心”或许可对这一问题作出解释。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也普遍存在反事实好奇心。因此,反事实思维不一定是后天习得的,而极有可能是自然发展而来,属于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活动,个体才能更加了解自己并利用反事实思维来改善学习和生活。(三)反事实思维与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一些负性生活事件常常无法避免,这些负性事件往往会让人产生反事实思维,尤其是上行反事实思维,使人陷入自责与痛苦之中,导致身心健康受损。研究发现,上行反事实思维和抑郁存在正相关。例如,某一航

12、班失事后,遇难者家属就会不断设想“如果当初不让自己的亲人乘坐这趟航班,他可能就不会遇难”。这种上行反事实思维会使个体陷入反复的内疚和自责,甚至引发抑郁问题。反事实思维出现的频率与事件发生后承受痛苦的时间紧密相关。个体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的频率越高,其消极情绪反应就越强烈,继而引发更多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由上行反事实思维诱发的后悔情绪与当前和未来的抑郁障碍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上行反事实思维诱发的消极情绪使得个体的动机水平持续下降,因而导致抑郁。作为一种消极的认知方式,上行反事实思维可能会使个体沉浸于消极体验,不主动探寻问题解决的策略。上行反事

13、实思维不仅能直接预测抑郁,还往往在人格障碍和抑郁之间充当中介变量。此外,成瘾问题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与其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反事实思维在两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即生活事件可以通过反事实思维间接预测成瘾行为。二、反事实思维的认知过程早期的研究者认为反事实思维的产生主要包括激发和内容产生两个阶段,。近期的研究则基于反事实思维的功能对两阶段模型进行了拓展,将反事实思维的产生过程总结为激活、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第 卷理和适应三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所涉及的心理机制进行了阐述,认为反事实思维包含了三个心理加工过程,分别为心理模拟过程、推理过程以及学习与适应过程。(

14、一)心理模拟过程反事实思维基于现实情境产生,当个体将现实结果与自己的期望相比较时,反事实思维就会被激活。这种比较涉及对可替代情境的心理模拟,即在头脑中假设出与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情境。例如,在“如果我没有贪玩的话,现在已经做完作业了”这一命题中,心理模拟同时激活了多个对象,包括主体(我)、情境(做作业)、情绪(后悔)以及行为(贪玩)等,为现实结果和可能结果的比较提供了基础。事件结果的效价及个体对结果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反事实思维的心理模拟过程。研究发现,消极结果更容易诱发上行反事实思维和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这可能是由于消极结果通常会引发后悔等负性情绪,出于后悔厌恶的动机,个体会通过心理模拟假设出更

15、好的结果以摆脱现状,并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采取行动避免消极结果的再次出现。此外,意料之外的结果比意料之中的结果更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意外结果时,获取相关事件经验的需求有所增加。(二)推理过程反事实思维中的因果推理是个体作出判断的基础,通过对现实事件或情境的替代项进行推理,可促使个体产生相应的行为倾向。反事实推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前提的易变性()以及可控性()。前提的易变性使个体相信,只要改变先前的行为就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使得个体更容易建立反事实推理。前提的易变性需以可控性为基础,可控的事件才更加易变。在反事实推理中,个体对前提的假设通常是自己可控的,很少对不可控事件(如“

16、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的自然规律)进行假设。与其他类型的推理不同,反事实推理需要对事件进行最小的改变以保持与个体经验的一致,这种限制使反事实思维在本质上与想象和幻想区分开来。反事实推理产生的可能结果与现实结果的差距越小,其替代现实结果的可能性越大,反事实思维也越容易产生。此外,有研究发现,岁以上儿童的反事实推理能力可预测其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后者通常涉及对他人动作和意图的推理,说明反事实思维与心理理论可能存在某种共享的认知机制。(三)学习与适应过程反事实思维产生之后,个体可以通过心理模拟和推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来更新先前的行为和观念,进而产生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改变。此外,个体在面临消极结果时,出于维护自尊的需要,可能会通过下行反事实思维进行心理安慰,进而调节情绪情感。因此,反事实思维具有规范行为和情感的作用,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综上所述,反事实思维的认知机制涉及三个加工过程,且三个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心理模拟过程最先产生并发挥作用,其后个体基于心理模拟的相关信息对可能的替代项进行推理,产生相应的行为倾向,而学习和适应过程则把推理过程产生的行为倾向纳入实际表征,最终使个体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