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8 艺术评鉴艺术评鉴舟曲多地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史、诗、歌、舞为一体,与舟曲藏族民俗与文化相互依赖,通过群体歌舞的形式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载体,但是现代文明的快速融入,加快了原住民的社会进步,非遗文化的原真性将难以维系。同时面对外部环境的转变,这种民俗文化也多呈现后继无人、资源流失等严重问题。在全域旅游、体验经济背景下,游客关注度持续提升,其体验的满意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产品的感知价值评价。因此对建构真实主义下的游客体验感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测算游客满意阈值,有助于保护和利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非遗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2、 1972 年颁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全世界对人类文化的保护开始逐渐走向制度化,各国对遗产的所有权问题更加重视,随着 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文化遗产的文化体验、价值评估、传承保护等问题。2011 年我国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也预示着我国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从此开始聚焦“非遗”文化。随着对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也逐渐体现,我国文化遗产的开发中也曾出现了重经济轻保护,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先后于2006 年、2008 年、2011 年、2014 年和 2
3、021 年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计 1557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 3610 个子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趋于制度化和法治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青年一代也肩负起了传承中国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重任,更是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自己的职责。游客体验社会建构旅游体验并非只受单方面因素构成的影响,作为多主体建构的相应结果,游客在媒介、目的地居民,以及从业者之间交互的场景中,共同塑非遗文化的社会建构与游客体验感知以甘南舟曲多地舞为例 安敏杰159艺术评鉴造了自身的旅游体验。游客亲自到旅游地所见之后的具体情况与游客心中所预期的形象相比存在
4、差异,所有旅游地形象都是由表征物建构形成的,即形成旅游地形象的过程是最具有代表性社会建构的过程。虽然已有研究者提出“旅游体验是社会建构的”,但是未能全面分析旅游体验的建构程序。这里从游客体验建构过程中的“预期”“在场”和“追忆”三种体验出发,分别对“游前”“游中”和“游后”三种建构对象进行分析。将游客对多地舞的体验感受从“游前”“游中”“游后”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建构,分别假设这三个阶段对游客的体验满意度都存在正向的显著性影响,用 H 表示假设,如下:H:游客体验的社会建构与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H1:游客体验的“游前”社会建构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H2:游客体验的“游中”社会
5、建构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H3:游客体验的“游后”社会建构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设计问卷调研,将游客体验社会建构测量的量表有 3 个维度,分别是“游前”“游中”“游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显示 3 条回归系数中有 2 条显著。表 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分析结果标准化路径系数 S.E.C.R.P游客满意度 游前.102.0581.483.103游客满意度 游中.267.0653.216*游客满意度 游后.153.0612.239.013“游前”对游客满意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02,C.R.值为 1.483,P 值大于 0.05,没有达到 0
6、.05 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游前”对游客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游中”对游客满意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267,C.R.值为 3.216,P 值小于0.05,达到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为正,说明“游中”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后”对游客满意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 0.153,C.R.值为 2.2390,P 值小于 0.05,达到 0.05 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为正,说明“游后”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表 2 中对具体检验结果进行了详细汇总。表 2 研究假设检验汇总表研究假设检验结果H1:游客体验的“游前”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的 显著性影响 不支持H2:游客体验的“游中
7、”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的 显著性影响 支持 H3:游客体验的“游后”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的 显著性影响 支持存在问题及对策存在问题。根据描述统计量中所显示的问题,说明游客在参与多地表演活动前存在些许问题,需要优化多地舞演出的“游前”体验,完善“游中”体验,提升“游后”体验。只有提升游客的体验满意度,才能对“多地舞”文化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从而促进此类非遗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游客“游前”体验对非遗多地舞文化缺乏了解,不利于非遗文化的推广。游客在参与多地舞民俗活动前,所接收到关于多地舞的文化知识尤为关键,这样会直接影响游客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和是否愿意参与其中的动机。根据游客对问卷“游前”调查内容显示,
8、游客在游前是否了解或体验多地舞的相关内容知识可能会对游客参与多地舞表演的满意度造成影响。“游前”体验满意度降低,则降低了对非遗多地舞文化的探索欲,这将不利于非遗文化的推广宣传,即使政府牵头制定多地舞中长期传承方案,但缺少游客的关注和分享,多地舞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仍然会面临后继无人的潜在风险。游客“游中”体验参与度较为缺乏,不利于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社会建构“游中”体验对游客满意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甘南地区的多地舞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体现的是地方生活劳作、表达情感的一种舞蹈形式,在表演过程中无须专门的舞台进行展示,田间地头、上山小路,甚至三五人在家中也可展示。然而游客参与多地舞的形式多集中
9、在地方节庆活动,或者由旅游企业特地举办的表演活动中,因此游客在“游中”参与160 艺术评鉴到的多地舞表演是较为缺乏的。这其实就是对非遗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不够造成的,甘南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非遗保护中没有很好地将有价值的文化元素与产品、服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游客的参与体验度低,未能形成新的文化业态,传承活力严重不足。游客“游后”体验感受持久度不够,不利于非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社会建构“游后”体验对游客满意度产生直接正向影响,“游后”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多地舞作为甘南特有的藏族非遗演出,文化内涵不能得到有效宣传和解读,导致游客对表演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会直接影响游客参与
10、多地舞表演的意愿,以及推荐和分享的意愿。同时,与多地舞相关的旅游产品也较为单一,能给游客留下纪念和回忆的产品较少,使游客对多地舞的游后感受并不能持久,从而影响了游客推广宣传的意愿。只有加强非遗产业的文旅融合,以丰富多彩的非遗产品提升游客“游后”感受的持久度,加深游览感受才有利于藏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优化对策。优化“游前”多地舞体验的文化宣传,推动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当地应该立足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舟曲县文化局、旅游局等部门,应积极组建各类多地舞表演队伍,鼓励民间艺人、高校舞蹈教师积极创编优秀的多地舞作品,参与各类文艺汇演、旅游表演之类的活动,将“多地舞”通过多种多样的载体进行宣传。在
11、此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传承和表现多地舞的艺术特征,编创出精品多地舞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游客“游前”藏文化解读,从宏观角度提高游客的游前专业知识,进而使游客对演艺项目有更深刻的印象。优化“游中”多地舞体验的游客参与感,推动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游中”的游览感受是多方面的,多地舞作为当地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应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融入旅游新空间,增加旅游新内容,使藏传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红色文化等,通过舞台表现、影视特技等方式展现出来,通过书籍、绘画、雕刻等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在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等方面达到完美结合。与此同时,运用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12、方面,可以增强国家认同感,升华民族情感,推动年轻一代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步深入了解,促进保护和传承,从而带动多地舞等藏族非遗文化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增强小学生、中学生的“游中”体验感受,实现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推广。优化“游后”多地舞体验的感受,推动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甘南部分地区应不断丰富藏族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地方文化部门可以邀请自媒体流量网红明星在此处打卡、拍摄多地舞短视频,尤其可以打造熟悉多地舞文化,了解当地风俗的藏族网红,通过他们亲身示范和带动,给予游客一次免费打卡机会,并对多地舞的文化内涵及相关活动进行现场体验,更好地让游客参与到藏乡的特色文化中,满足游客内心深处的游
13、览感受。同时融合发展商务旅游、养生保健旅游、研学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探奇旅游、情感旅游,加速各旅游要素融合,满足多元需求,促进旅游升级,进而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与游客的体验感受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今天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建构不同旅游阶段的游客体验,改变经济利益推动“非遗”发展的宣传模式,从弘扬民族自豪感的内核原动力出发,才能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良性发展,推动“非遗”产业的高效发展。作者简介:安敏杰,1996年出生,男,甘肃礼县人,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本文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sgzxy20210110。作者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