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儿科治法概要.ppt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41207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PPTX 页数:67 大小:51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治法概要.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儿科治法概要.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儿科治法概要.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儿科治法概要.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儿科治法概要.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儿科治法概要.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儿科治法概要,儿科治法概要,第一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小儿在解剖、病因、生理病理、病种和疾病转归方面与成人不同,故在治疗方面有自身特点,第二页,共六十七页。,治疗原那么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治疗要及时准确,正确和审慎中病即止,顾护脾胃注重整体治疗,合理调护,第三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治疗原那么1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 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在神昏、抽搐发作时,中医采用按压人中、针刺合谷以醒脑开窍,西医应用镇静药物静脉注射或灌肠以止痉。,第四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治疗原那么 2.治疗及时、正确和审慎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

2、因此要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开展变化。,第五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例如 小儿感冒初起只有发热流涕之表证,假设治不及时或治不恰当,邪气内侵,可演变为肺炎喘嗽;泄泻日久,或暴注下迫,失治或误治,容易出现伤阴伤阳之变证。,第六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治疗原那么3方药力求精简,中病即止 治疗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处方宜轻巧灵活,不可重浊呆滞,应寒不伤阳、热不伤阴、补不碍邪、泻不伤正。,第七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尤应注意不得妄用攻伐,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毒烈之品,均当慎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

3、,也应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以免耗伤小儿正气。,第八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治疗原那么4注意顾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脾胃健运生化;先天缺乏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儿科医师应十分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患病后注重调理脾胃是儿科的重要治那么。,第九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治疗原那么5重视先证而治 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第十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尤其是外感热病 医生在诊察之后,病

4、家取药煎煮,需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化。在相应的证候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防止传变,到达治病防变的目的。,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又如内伤杂病虚那么补之、实那么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已成定理,然而补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热清寒至之变不可不知。故用补益的同时,应注意兼以行气,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注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热药时注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寒内生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先证而治之例。,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治疗原那么6不可乱投补益“虚那么补之,补益之剂对体质虚弱的小儿有增强机体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5、健康小儿不必服用补益药,长期补益可能导致性早熟。或者小儿偶受外邪,或痰湿食滞,未能觉察,假设继续服用补益之剂,那么是闭门留寇,邪留不去,为害不浅。故补益之剂切不可滥用。,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治疗原那么7合理调护 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儿童心理调护。小儿心神怯弱,应给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顺利开展,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小儿用药特点慎重选择药物常用给药方法药物剂量计算,第十五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一慎重选择药物 抗生素:要合理使用,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肾上腺皮质激素:双刃剑其它药物选择:平安、有效,有年龄选择性。新生儿不用磺胺类

6、、头孢曲松。不用止泻药。注意药物说明书的适应症及药物剂量。,第十六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一慎重选择药物 小儿中药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医师的经验而异。由于小儿服药时常有浪费,所以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第十七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之剂量相对更是大一些。对一些辛热有毒、苦寒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如麻黄、附子、细辛、乌头、大黄、芒硝等,应用时那么需要注意用量。,第十八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二给药方法 1口服给药法 汤剂、散剂、冲剂、水剂、糖浆较适合。汤剂的煎煮,药汁不宜太多。年龄越小药汁的量

7、越要少些,并可采取少量屡次喂服的方法。药汁内稍加白糖、冰糖调味 丸剂、片剂研碎,加糖水服 颗粒及冲剂可用温开水溶解稀释后喂服。,第十九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喂服的方法 年龄稍长的儿童,服药时最好是做好说服教育工作,争取患儿主动配合治疗。对抗拒服药的小孩,可固定其头部,喂药者以两手指紧按两腮上下牙间使其开口,然后用小匙自嘴角慢慢灌入,待咽下后再灌。切勿捏鼻灌服,以防呛入气管。,第二十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2注射给药法 注射给药,使用便捷,给药准确,作用迅速,是儿科比较理想的一种给药方法。肌注、静注、静滴,肌注对小儿刺激大,注射次数过多可造成臀部肌肉挛缩,影响下肢功能,故少用。

8、,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3鼻饲给药法 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可采取鼻饲给药的方法。方法:取消毒鼻饲管轻轻由鼻腔插入食管至胃中,用针筒吸取药液,徐徐注入鼻饲管内。,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4蒸气及气雾吸入法 常用于治疗肺炎喘嗽、哮喘、感冒、咳嗽等。气动雾化器(喷射式)超声雾化贮雾罐辅助,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5直肠给药法 此法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而且对于外感发热、肠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方法:取导尿管作常规消毒后,轻轻插入肛门直肠中,用针筒吸入药液缓缓注入直肠。或将药液倒入点滴瓶中,接上输液管,使药液徐徐滴入直肠中,从直肠吸

9、收以治疗疾病。,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七页。,三药物剂量计算按体重计算按体外表积计算按年龄算按成人量折算中药用量,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七页。,中药用量用药剂量常随年龄、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的组合、药味多少、医师的经验而异;一般情况下,中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中药煎出药量: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250ml。代煎及颗粒剂的应用,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七页。,治疗方法内治法外治法其他治法,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一、内治法内治法是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内的

10、治疗方法,是儿科最根本的治疗方法。,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常用中医内治法?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那么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那么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1疏风解表法 主要适用表证-由于外邪郁闭肌表,开阖失司,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症。要辩明风寒、风热。如荆防败毒散、葱豉汤、麻黄汤等疏风散寒治风寒外感;如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治风热外感。新加香薷饮解暑透表,第三十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2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

11、致的咳喘。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药,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痰热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方药,如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咳喘久病,每易由肺及肾,出现肾虚的证候,此时在止咳平喘的方剂中,可参加温肾纳气的药物,如参蛤散等。,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3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 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丹毒、疮痈等。其中又可分为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苦泄降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分别选方用药。,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解者,可用栀子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等清热解毒透邪;证属阳明里

12、热者,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湿热化火或湿热蕴结,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清热化湿;,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温热之邪入于营血,发为神昏、斑疹、血证,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清热解毒凉血;出现丹毒、疮痈疔疖等火毒炽盛者,可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清火解毒;肝胆火旺时,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清肝泻火。,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4凉血止血法 主要适用于诸种出血的证候 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常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等 单味-参三七、白及、仙鹤草,以及成药云南白药等,也有较好的止血作用。,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

13、要,5安蛔驱虫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肠道虫证,如蛔虫、蛲虫等。蛔虫病变化多端,可合并蛔厥胆道蛔虫症、虫瘕蛔虫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情况时,领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乌梅丸,待病势缓和后,再予驱虫。,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6消食导滞法 用于小儿乳食不节,停滞不化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证等。消食化积常用保和丸、消乳丸 通导积滞常用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 补运兼施常用健脾丸、枳术丸,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7镇惊开窍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等病证。小儿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可用朱砂安神丸、磁朱丸等安神镇惊;热极生风,项强抽搐,可用羚角钩藤汤等镇惊熄风;,第三十八页,共六

14、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热入营血而神昏、惊厥,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镇惊开窍,清热解毒;“温病三宝,“乒乒乓乓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痰浊上蒙,惊风抽搐,可用苏合香丸等豁痰开窍;感受时邪秽浊之气而吐泻昏厥,可用行军散、玉枢丹等辟秽开窍。,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8利水消肿法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缺少而水肿。假设为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水湿泛于肌肤者,那么为阳水;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五皮饮、越婢加术汤等;假设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聚为肿,那么为阴水。可用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真武汤等。此外,车前子、荠菜花、玉米须等,也有较好的利水消肿作用

15、。,第四十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9健脾益气法 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缺乏如泄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常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单味淮山药粉调服,有良好的健脾止泻作用。,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气虚与脾虚关系密切,治气虚时多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多借助益气,故两者常配合运用。脾虚气弱患儿皆有运化失职,常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故健脾益气方药中多佐以助运,如加用苍术、砂仁、佩兰、陈皮、山楂、神曲、鸡内金等。,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10培元补肾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缺乏,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常用方

16、剂如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金匮肾气丸、补肾地黄丸、参蛤散等。小儿时期常见肝肾同病、脾肾同病或肺肾同病,治疗时常配合养肝、健脾、补肺之品。,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11活血化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如肺炎喘嗽、哮喘口唇青紫,肌肤有瘀斑瘀点,以及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有痞块等。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桃仁承气汤等。基于“气为血之帅,气行那么血行的原那么,活血化瘀方中常辅以行气的药物。,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12回阳救逆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虚衰欲脱之危重证候。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奄奄、脉微欲绝等,此时必须用峻补阳气、救逆固脱的方药加以救治。常用方剂如四逆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等。,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二、外治法 一外治法的优点 小儿大多害怕打针,不愿服药,特别是婴幼儿内治给药尤为困难。而小儿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作用迅速,能在无痛苦、无损伤的治疗中取得疗效,因而自古就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七页。,儿科治法概要,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各种外治法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