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第一页,共五十八页。,心肌病的定义(dngy)和分类,心肌病是指合并(hbng)有心脏机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其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心肌病、未分类的心肌病。,第二页,共五十八页。,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HCM以左心室和或右室肥厚为特征,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容量正常(zhngchng)或减低、左室流出道收缩期压力差加大。限制型心肌病(RCM)RCM以一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期容量降低为特征,收缩功能和室壁厚度正常或接近正常,可见间质纤维
2、化。,第三页,共五十八页。,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为特征,家族性发病颇为常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律失常和猝死多见,尤其是年轻(ninqng)患者。临床表现为右心室进行性扩大,难治性右心衰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第四页,共五十八页。,未分类的心肌病 是指不适合归类为上述类型的心肌病,例如弹力纤维增生症,非致密性心肌病、心室扩张不明显的收缩功能减退、线粒体损害(snhi)。有些疾病可以表现为多种类型心肌病的特征,如淀粉样变性,系统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和传导性疾病可以是原发性心肌病,目前未列入心肌病范畴。,第五页,共五十八页。,特异性心肌病
3、 是指与特异心脏病或系统性疾病有关的心肌疾病。如缺血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炎症性心肌病、代谢性心肌病、系统性疾病、神经肌肉(jru)性疾病、过敏性和中毒性疾病、围产期心肌病、克山病。,第六页,共五十八页。,强调一下,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的晚期阶段,是由于冠关动脉粥样病变引起的心肌氧供和氧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心肌细胞减少和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形成,最终导致心肌扩大(kud)和心力衰竭的结果。扩心病是排除诊断。两者极易相互混淆和误诊。鉴别病史,年龄、心电图变化,冠心病的易发因素,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第七页,共五十八页。,扩张型心肌病(DCM),扩张型心肌病(d
4、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特点是以左心室(多数)或右心室有明显扩大,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以往曾被称为充血性心肌病。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约20%的DCM 患者有心肌病的家族史。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率逐渐增加(zngji),据估计,年诊断率约为8/10 万,患病率约为37/10 万,其中半数患者年龄在55 岁以下,约1/3 患者心功能为级(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但部分未被诊断的轻型患者可能会使实际患病率更高。,第八页,共五十八页。,病因 扩张型心肌病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起心肌损害的最
5、终结果。感染或非感染性心肌炎、酒精中毒、代谢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有关。短暂的原发性心肌损伤(如接触毒性物质)对某些心肌细胞来说可能是致死性的,但残存的心肌细胞会因此而增加负荷,发生代偿性肥厚。这种代偿性变化在早期尚能维持心脏的整体(zhngt)功能,但最终将表现为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炎既有不可逆的心肌细胞死亡,又有由细胞因子所介导的可逆性心肌抑制。某些因素(如酒精)虽然不直接损害心肌细胞,但如长期作用仍可造成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此外,许多损伤还会累及心脏的纤维支架系统,影响心肌的顺应性,从而参与心室扩大的发生与发展。,第九页,共五十八页。,发病机制1.病毒持续感染 病毒
6、感染后体内持续存在的病毒RNA 是病毒性心肌炎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病毒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既可直接损伤,亦可通过免疫机制造成损伤。当病毒RNA 持续存在于心肌时,T 淋巴细胞可浸润心肌组织。研究表明,病毒基因的低水平表达可引起慢性进行性心肌损伤,当病毒RNA在心肌持续存在90 天以上时,心肌可呈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变化。当机体防御能力降低时,机体可呈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在此慢性过程中,病毒可存在于脾脏、肝脏、胰腺和全身淋巴结。其危害不在于对心肌的直接侵袭,而在于激发(jf)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持续存在的病毒RNA 仍可复制,产生无侵袭性但具有抗原性的大量病毒RNA,诱发机体的免疫反
7、应,引起心肌损伤。,第十页,共五十八页。,2.自身免疫反应 目前推测免疫介导的心肌损害是DCM 发病的重要机制。体液免疫: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标本中可检测出多种抗心肌的自身抗体,包括抗线粒体ADP/ATP 载体(zit)抗体、抗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抗M2 胆碱能受体抗体、抗热休克蛋白抗体、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抗支链-酮酸脱氢酶(branched chain alpha ketoacid dehydrogenase,BCKD)复合体抗体和抗层粘连蛋白(laminin)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细胞免疫: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细胞介导的异常(ychng
8、)免疫反应表现为损害淋巴细胞功能、改变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活化免疫细胞因子系统。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外周血总T 细胞(CD3)、抑制性/细胞毒性T 细胞(CD8)明显降低,辅助性/诱导性T 细胞(CD4)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有体外溶解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的作用。病毒感染后,心肌细胞膜上可呈现一种称为T 细胞受体的多肽,T 淋巴细胞识别并和这种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应用抗T 细胞受体抗体可使心肌细胞损伤减轻。此外,自然杀伤细胞尚可分泌一种穿孔素(perforin),使心肌细胞形成孔状损伤。,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细胞因子的作用:DCM 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增高,
9、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0 比值与血浆肾上腺素水平呈正相关;血清TNF 受体(sTNFR)水平与左心室大小相关;白介素含量与心肌重量的增加及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干扰素和TNF-可诱导心肌细胞(xbo)表面产生细胞(xbo)间黏附分子-1(ICAM-1),后者在心肌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联结中发挥作用。,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3.遗传 扩张型心肌病的家族(jiz)遗传倾向不及肥厚型心肌病,但遗传因素仍起一定作用,扩张型心肌病的家族(jiz)连锁比通常意识到的更为多见。有20%的病人其一级亲属也呈现扩张型心肌病的证据,提示家族遗传相对常见,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病理及病理
10、生理 DCM 的心脏扩大常两倍于正常人,且均有一定程度的心肌(xnj)肥厚,心脏扩张为普遍性,即各房室腔均扩张,二尖瓣和三尖瓣瓣环增大,偶尔有瓣叶边缘增厚,因心肌(xnj)及心内膜都有纤维化,故心脏外观呈苍白色,心腔内有附壁血栓。,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光镜下:心肌纤维常明显变粗、变性、坏死及纤维化。电镜下:心肌细胞内肌原纤维含量减少,线粒体增大,增多,嵴断裂或消失,肌浆网扩张,糖原增多。组织化学检查:琥珀酸脱氢酶、膦酸酯酶和糖原不同程度减少,钙依赖性ATP 酶、马来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和5-核苷酸酶减少,LDH 和LDH5 升高,可能(knng)与血流动力学失代偿有关。,第十六页,共五十
11、八页。,DCM 病人因心肌病变,使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心脏残余血量增多,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心腔被动扩张,肺循环与体循环淤血,产生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表现。由于(yuy)心腔极度扩张,房室瓣环周径增大引起房室瓣关闭不全并产生相应的收缩期杂音。历久,左心房、肺动脉压力相继升高,最后出现右心衰,心室腔扩大,心壁内张力增加,氧耗增多,心肌肥厚,心率加速导致心肌相对缺血,而心肌摄取氧的能力已达极限,因而可发生心绞痛。心肌病变累及起搏和传导系统时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可在任何年龄(ninlng)发病,但以3050岁多见,遗传性DCM发病更早。DCM病程可
12、分为三个阶段:1.无症状期体检可以正常,X线检查心脏轻度扩大,心电图非特异性改变,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6.5cm,射血分数40%50%之间。,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2.有症状期 主要表现为极度疲劳、发力、气促、心悸等症状,舒张早期(zoq)奔马律,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57.5cm,射血分数20%40%之间。3.病情晚期肝肿大,水肿,腹水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可相对稳定,反复心衰数年至十余年,也可进行性加重,短期内死亡。多数患者合并有各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或猝死。主要体征是心脏扩大、奔马律、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征。,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症状1.充血
13、性心力衰竭为本病最突出的表现。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心室收缩力下降、顺应性降低和体液潴留导致心排出(pi ch)量不足及(或)心室充盈压过度增高所致。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常见的为进行性乏力或进行性劳动耐力下降、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以及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的表现,病变晚期可同时出现右心衰的症状:如肝脏大、上腹部不适以及周围性水肿。,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2.心律失常 可发生各种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甚至为本病首发临床表现;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该病猝死的常见原因。3.栓塞可发生心、脑、肾或肺栓塞。血栓来源于扩大的心室或心房,尤其是伴有心房颤动时。周围血管栓塞偶为该病首发症状。4.胸痛虽然
14、冠状动脉主干正常,但仍有约1/3 的患者出现胸痛,其发生可能与肺动脉高压、心包受累、微血管性心肌缺血以及其他(qt)不明因素有关。,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体征(1)心尖搏动常明显向左侧移位,但左室明显向后增大时可不出现;心尖搏动常弥散;深吸气时在剑突下或胸骨左缘可触到右心室搏动。(2)常可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奔马律”,但无奔马律并不能除外心衰。第三心音增强反映了心室容量负荷过重。(3)心功能失代偿时会出现明显的二尖瓣反流性杂音。该杂音在腋下最清楚,在心功能改善后常可减轻,有时可与胸骨旁的三尖瓣反流性杂音相重叠,但后者一般在心衰晚期出现。(4)心衰明显时可出现交替脉和潮式呼吸。肺动脉压显著(
15、xinzh)增高的患者,可于舒张早期听到短暂、中调的肺动脉反流性杂音。(5)右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发绀、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少数有胸、腹水。,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辅助检查1.扩张型原发性心肌病心电图表现a.心律失常b.第一(dy)度房室传导阻滞 c.非特异性ST-T异常Q波d.室性早博e.心房肥大f.左束支后分支阻滞,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2.线检查:心影增大(zn d),心胸比0.6,肺淤血征,有时伴胸腔积液。,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3.超声心动图:常示以下几项特点(tdin):“一大”:全心腔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显著,左室舒张期抹内径5055m
16、m,或=2.7cm/m2;“二薄”:室壁、室间隔变薄,711mm;“三弱”:室壁、室间隔运动普遍性减弱;“四小”:瓣膜口开放幅度小。并可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舒张功能、肺动脉高压,也可显示心腔内附壁血栓。,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4.核素显影:核素心血池显像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普遍性减弱,整体射血分数及各阶段局部射血分数均下降,心肌(xnj)灌注显像则见多节段性花斑状改变或节段性减低;心肌(xnj)代谢显像极少有代谢缺损,多数表现为代谢不均匀,灌注代谢异常的心肌(xnj)节段匹配者占多数。,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磁共振成像():可见受累心脏扩大,相应心房心室收缩功能(gngnng)减弱。另磁共振光谱分析()可测定心肌代谢功能(gngnng)障碍。.电子束:能准确的测量心脏经线,对心功能进行定量分析,观察室间隔和室壁运动情况,并可进行冠状动脉平扫以鉴别缺血性心肌病。,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八页。,.心导管和血管造影检查:左心室舒张末压、左房压及肺毛细血管契压升高,心排量和每搏量减少,射血分数减低。左室造影可见左室腔扩大,左室壁运动减弱。冠脉造影常正常(zhngch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