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疟疾流行病学(li xn bn xu)知识,疾病(jbng)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3月,第一页,共八十五页。,主要(zhyo)内容,概述(i sh)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表现治疗预防与控制,第二页,共八十五页。,一、概述(i sh),疟疾是目前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疟疾、艾滋病、结核)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公共卫生(n n wi shn)问题之一。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卫生部决定:自2008年起,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
2、第三页,共八十五页。,一、概述(i sh),我国疟疾流行防治历史据记载,20世纪40年代之前我国每年至少有3,000万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1。1933年云南省疟疾大流行,死亡 3万余人。1910年修筑滇越铁路,因患疟疾死亡67万人。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疟疾流行的县(市)达1829个,占当时(dngsh)县(市)数的80%左右。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发生过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中原五省(苏鲁豫皖鄂)流行最为严重,五省疟疾患病人数超过2000万。,第四页,共八十五页。,一、概述(i sh),山东省疟疾流行历史及危害山东省曾是间日疟重度流行省份之一,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20世
3、纪 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两次大流行,年发病(f bng)人数分别高达600万和400万以上。全省各县均有发病,以泰沂山区南侧和西侧平原地带流行最为严重。当时鲁南、鲁西南的许多县、市发病率达40%50%,不少村庄发病率高达80%90%,有的病例因并发症发生而死亡,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第五页,共八十五页。,二、流行病学(li xn bn xu),三个环节和两个因素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两个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温度(wnd)、湿度、雨量等)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状况、经济水平、文 化教育、人群活动等)流行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快或减慢传播速
4、度,构成不同的流行形式。,第六页,共八十五页。,(一)、传染源,疟疾现症病人或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且只有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疟疾发作数次血中出现配子体后,即有传染性,发作次数愈多,传染性愈强,疟区的传染源主要(zhyo)来自当地居民带虫者,非疟区则主要(zhyo)是来自疟区的人员及去过疟区的居民。,第七页,共八十五页。,(一)、传染源,配子体在末稍血液中的出现时间、存在时间及人群的配子体携带率,随虫种不同而异。如间日疟在无性体出现23天之后出现配子体;而恶性疟则在无性体出现710天后。复发时第1天即有配子体,故其传染性随病程延长而增加。配子体的成熟程度和雌、雄比例,亦与
5、感染能否成功(chnggng)有关。间日疟传染期约1-3年,恶性疟1年以内。三日疟3年以上,偶达数十年;卵形疟25年。,第八页,共八十五页。,(二)、传播(chunb)途径,1、蚊传疟疾:是最主要的传播(chunb)途径。疟疾是重要蚊媒传染病,按蚊是传播人疟的唯一媒介。在全世界已知的400余种按蚊中,可成为疟疾主要媒介的约35种。已知我国有按蚊56种,其中证明5种是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即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第九页,共八十五页。,非洲的主要(zhyo)传疟媒介,非洲主要的传疟媒介为冈比亚按蚊(An.gambiae)致死按蚊(An.funestus)阿拉伯按蚊(A
6、n.arabiensis)其中冈比亚按蚊媒介能量高、分布广泛且难以(nny)控制。,第十页,共八十五页。,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y wn)的区别,第十一页,共八十五页。,按蚊成蚊与库蚊(k wn)、伊蚊的区别,按蚊 库蚊 伊蚊 体色:大多灰色 大多棕黄色 多黑有白斑(bi bn)活动:多在夜间 多在夜间 多在白天,第十二页,共八十五页。,按蚊成蚊与库蚊、伊蚊(y wn)的区别,按蚊 库蚊 伊蚊 静态(jngti):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体与停落面 成角度 平行 平行,第十三页,共八十五页。,(二)、传播(chunb)途径,2、输血(sh xu)疟疾:一些低疟原虫血症者虽常规血片检查阴性,但输
7、血(sh xu)后仍可使受血者感染发病。此种感染者无红细胞外期,受染后潜伏期短,抗红细胞内期药物疗效好,与蚊叮咬感染有所不同。,第十四页,共八十五页。,(二)、传播(chunb)途径,3、胎传疟疾:带虫或患疟的孕妇疟原虫可通过(tnggu)有损伤的胎盘进入胎儿,或在围产期通过(tnggu)羊水、产道损伤进入有损伤的胎儿体内,引起早产、流产、死产或新生儿疟疾。,第十五页,共八十五页。,(三)、易感人群(rnqn),人体对各种人类疟原虫普遍易感。多次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表明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高疟区初生儿可自母体经胎盘获得抗体IgG,3个月后抗体消失(xiosh)而易感,两
8、岁以内发病率较高,此后由于自然感染后免疫力的增长,故感染轻、发病少;一般高疟区25岁以上的居民,均对疟疾有一定免疫力(获得性免疫)。,第十六页,共八十五页。,(三)、易感人群(rnqn),人群(rnqn)发病率因流行程度及机体状况而不同。高疟区,成人发病率较低,儿童和外来人口发病率较高。婴儿血中胎儿血红蛋白不适于疟原虫发育,故先天疟疾和婴儿疟疾少见。,第十七页,共八十五页。,(四)、流行(lixng)因素,1、自然因素温度和雨量是影响疟疾流行的两个重要自然因素。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媒介蚊种的生存与寿命有一定(ydng)影响,因而间接影响疟疾的流行。一般气温低于16或高于30都不利于媒介蚊种生长,
9、并能抑制蚊体内疟原虫孢子增殖的速度。,第十八页,共八十五页。,1、自然(zrn)因素,雨量对疟疾流行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随地区与媒介蚊种孳生习性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一些地区多雨成灾,可引起疟疾爆发流行,而在另一些地区,少雨干旱亦可造成爆发流行。降雨季节的分布也左右着疟疾流行的年内季节变动,温带地区的低洼易涝地带(ddi),疟疾流行高峰季节多在雨季之后。,第十九页,共八十五页。,(四)、流行(lixng)因素,2、社会因素人类社会活动(战争、灾荒等)生产建设生活的风俗习惯(fn s x un)经济文化水平等 这些社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疟疾的流行相关。,第二十页,共八十五页。,(四)、流行(li
10、xng)因素,3、流行特征 疟疾分布广泛,间日疟分布最广;恶性疟次之,以云贵、两广及海南为主;三日疟散在发生。间日疟疟疾流行于全省,是我省主要的寄生虫传染病。恶性疟在我省不流行,即无当地感染传播(chunb)病例。现主要分布云南、海南及中越、中缅边境及非洲国家。,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五页。,三、疟原虫生活史,疟原虫的种类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s zhn):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p.v)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p.f)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p.m)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
11、ale p.o)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目前,在我省只有间日疟。,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五页。,人疟原虫完成其生活史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繁殖,按蚊是疟原虫的终末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w xn)增殖,人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三、疟原虫生活史,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五页。,(一)、疟原虫在蚊体内(t ni)的发育,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五页。,蚊体内发育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雌配子 雄配子 蚊胃腔内 受精(shu jng)(配子、有性生殖)合子 动合子 间日疟(10天)穿胃壁上皮细胞 恶性疟(12天)囊合子(卵囊)蚊胃壁 子孢子(孢子增殖),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五页。,疟原
12、虫在蚊体内(t ni)发育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温度条件:1630之间是疟原虫孢子生殖的适宜温度,在自然条件下,气温在2426时,疟原虫完成子孢子发育所需的时间,间日疟原虫为10天,恶性疟原虫为12天,为疟原虫的外潜伏期。,疟原虫在蚊体内(t ni)的发育,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五页。,(二)、疟原虫在人体内(t ni)的发育,1.红细胞外期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时期统称为红细胞外期,因此时红细胞内尚无疟原虫寄生而称为红细胞前期。2.红细胞内期 分为(fn wi)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和配子体形成两部分。,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五页。,人体内的发育 子孢子(boz)(蚊唾液腺内)随血流进入肝细胞 红外期裂殖体
13、 红细胞外期 红外期裂殖子(裂体增殖)进入红细胞 间日疟(8天)滋养体(环状体、大滋养体)恶性疟(6天)48小时 裂殖体 红细胞内期 裂殖子(裂体增殖)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迟发型(f xn)子孢子(休眠子),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五页。,疟原虫分解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成为疟色素,积蓄于细胞浆内,随着虫体发育,疟色素逐渐增多。裂殖体成熟后,被寄生红细胞破裂,裂殖子和疟色素等内含物质(wzh)进入血液,一部分裂殖子被巨噬细胞吞噬,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健康红细胞,开始新的一次发育,如此循环往复。,疟原虫在人体(rnt)红细胞内的发育,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五页。,疟原虫在人体(rnt)红细胞内的发育,完成每次
14、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时间间日疟为48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每当裂子体破裂,裂子体进入新的红细胞,患者即产生一次临床发作。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因恶性疟原虫发育常不同步,因此临床发作周期(zhuq)也不规律,多为每天发作。,第三十页,共八十五页。,疟原虫在人体(rnt)红细胞内的发育,配子体形成:红细胞内疟原虫经过几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不再(b zi)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成雌.雄配子体.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间日疟原虫配子体较早,在无性体出现后23天出现。恶性疟配子体是在内脏组织的小血管内发育,一般发病后512天成熟的配子体才在周围血液内出现。,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五页。
15、,疟原虫的寿命(shumng),人体免疫力对疟原虫的生存是有影响的,所以,这里说的疟原虫的寿命与指疟原虫在一定条件(tiojin)下的寿命;或者说是感染后的疟疾病程。疟原虫在人体内有一定的寿命,恶性疟原虫约1年,少数可达3年;间日疟原虫通常为2 年,有的可达5年或10年。,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五页。,疟疾(n ji)的复发与复燃,恶性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不产生休眠体,即无真正的复发;临床上所见停止发作后重新出现发作,是由于原虫数因药物或免疫力一度压低后重新升高(shn o)所引起,称复燃或再燃。间日疟既有再燃,又有复发。,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五页。,生活史小结(xioji),1、宿主(中间(zh
16、ngjin)宿主):人2、媒介(终宿主):按蚊()3、感染阶段:子孢子4、感染途径:蚊虫叮咬5、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6、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7、传染源: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 带虫者,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五页。,四、临床表现,疟疾的定义: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以周期性发冷、发热(f r)、出汗和脾大、贫血为特征。包括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四种。,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五页。,疟疾临床上以间歇热、发作期与潜隐期交替、继发贫血和肝脾肿大为特点。疟疾发作的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3个连续阶段。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可分为潜伏期、前驱(qinq)期、发作期(发冷、发热、出汗)和间歇期四期。,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五页。,潜伏期:间日疟的潜伏期可有短长差别,短者为1125天,长者为69个月,有报告超过1年者;恶性疟的潜伏期为1116天。前驱期:患者有疲乏(pf)、头疼、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为先冷、再热、后汗。发冷:患者始感四肢和背部发冷,继而周身寒颤,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同时伴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