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七章 解热(ji r)镇痛抗炎药与抗风湿药,定义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药物(yow),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称为NSAIDS(非甾体类抗炎药)。,第一节解热(ji r)镇痛抗炎药,第一页,共三十九页。,(一)解热(ji r)作用,【特点(tdin)】1.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与氯丙嗪不同,氯丙嗪直接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功能,在物理降温配合下,可降低高热和正常体温。2.作用部位在中枢。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主要影响散热()。,一、共同的药理作用解热作用(zuyng)、镇痛作用(zuyng)和抗炎作用(zuyng)。,第二页,
2、共三十九页。,解热(ji r)镇痛药的解热(ji r)机制,PG,白介素1,第三页,共三十九页。,发热(f r)当外热原(微生物、内毒素等)进入机体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热原(白介素1)作用于下丘脑前部 PG合成与释放 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3.机理:抑制中枢环加氧酶(COX),使PG合成减少从而发挥解热(ji r)作用。其解热作用的强弱与抑制COX活性呈正相关。,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诊断(zhndun)疾病的依据之一。因此,不宜见热就解。但由于T过高能消耗体力,并引起头痛、失眠、惊厥等,解热对症疗法很有必要。对小儿、年老体弱慎防虚脱。,第四页,共三十九页。,(二)
3、镇痛(zhn tn)作用,【特点】1.对轻、中度疼痛(tngtng),慢性钝痛效果显著,但对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痛无效。2.镇痛的同时不产生欣快感,无耐受性和成瘾性。3.作用机理:抑制炎症部位PG合成,作用部位在外周。,第五页,共三十九页。,疼痛(tngtng),第六页,共三十九页。,(三)抗炎、抗风湿作用(zuyng),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fn sh)、类风湿(fn sh)病的症状,但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并发症。,机理 抑制(yzh)环加氧酶(COX)PG合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第七页,共三十九页。,近年来发现COX
4、有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COX2,两者为同分异构体。COX1存在于血管、胃和肾等组织,可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诱导(yudo)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与抑制COX2,使PG合成(hchng)减少有关。,第八页,共三十九页。,二、分类:按其结构(jigu)不同分,1.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s p ln);2.苯胺类,如扑热息痛;3.吡唑酮类,如保泰松;4.其他有机酸类,如吲哚美辛。,第九页,共三十九页。,一、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Aspirin),【体内(t ni)过程】,1.PO易吸收,其吸收度和溶解度与胃肠pH有关
5、。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2.主要(zhyo)经肝药酶代谢,大部分代谢物质与甘氨酸、或葡萄糖醛酸(少部分)结合,由肾排泄;,第十页,共三十九页。,在碱性尿中药物易排出。故同服碳酸氢钠(tn sun qn n)可促其排泄。尿呈酸性时药物排出减少。,3.可通过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4.尿液的pH变化对其排泄(pixi)影响大。,第十一页,共三十九页。,【药理作用】,1.解热(ji r)、镇痛,有较强的解热(ji r)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ji r)药配成复方(APC),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N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第十二页,共三十九页。,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且随剂量增加(zngj
6、i)而增强。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应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监测患者血药浓度确定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血药浓度比一般解热镇痛用量大12倍。,2抗炎抗风湿,第十三页,共三十九页。,3抗血栓形成(xngchng)(小剂量),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使血栓素A2(TXA2)形成减少,从而(cng r)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主要用于防止冠脉血栓和脑血栓的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等。,第十四页,共三十九页。,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 图解,第十五页,共三十九页。,阿斯匹林高浓度时能抑制血管壁中PG(前列腺素)合成酶,使PGI2(前列环素)合成减少(P174),促进血栓形成。这是因为PGI2 是T
7、XA2(血栓素A2)的对抗(dukng)剂,它的合成减少可促进血栓形成。故防止血栓形成宜采用小剂量(75-150mg/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及和冠心病。,第十六页,共三十九页。,【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bioxin)为上腹不适、胃出血(无痛性出血)及加重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禁用。,原因:口服可直接(zhji)刺激胃粘膜;血浓度高则兴奋CTZ(延脑呕吐中枢);抑制胃粘膜PG合成,增加胃酸分泌,削弱了屏障作用。,第十七页,共三十九页。,2.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用VK防治。与抑制血小板聚集(jj)和抑制凝血酶原形成有关。,措施(cush):饭后服药,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溶
8、片可减轻。,第十八页,共三十九页。,3.过敏反应:偶见荨蔴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某些可诱发哮喘-阿斯匹林哮喘。因PG合成(hchng)抑制,由花生四烯酸生成的LT(白三烯)及其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故AD(肾上腺素)治疗无效。,4瑞夷综合征:多见于极少数患病(hun bn)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青少年,虽少见,但可以致死。其表现为开始有短期发热等类似急性感染症状。,第十九页,共三十九页。,5.水杨酸反应(5g/d):表现(bioxin)有头痛、头晕、耳鸣、视、听力减退,重者精神紊乱、呼吸加快,酸碱平衡障碍。,停药,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ji s)水杨酸
9、排泄。,第二十页,共三十九页。,1.本药与双香豆素合用,因蛋白置换作用,可使游离型双香豆素的血浓度提高,增强其抗凝作用,易致出血;2.本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可使激素抗炎作用增强,但可诱发(yuf)和加重溃疡;,【药物(yow)相互作用】,3.本药与口服降糖药(甲磺丁脲)合用,可增强(zngqing)其降血糖作用,易致低血糖反应。4.与呋噻米(利尿药)合用,使后者排泄减慢,易致蓄积中毒。,均为增加作用,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九页。,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九页。,二、其他解热(ji r)镇痛抗炎药苯胺类、吡唑酮类、吲哚乙酸类、灭酸类、丙酸类及昔康类等。,虽然结构各异,但作用机制均与抑制PG合成有关。均
10、具有解热镇痛(zhn tn)作用,而抗炎作用以吲哚美辛较强,一些有机酸的抗炎作用中等,苯胺类无抗炎作用。可用于解热,消除各种慢性钝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九页。,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扑热息痛、醋氨酚),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dixi)产物,非那西丁毒性大(肾脏及血红蛋白),已不单用。,(一)苯胺(bn n)类,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九页。,特点 1.无抗炎、抗风湿作用;2.解热作用和阿斯匹林相当(xingdng),镇痛较弱,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3.胃肠反应较轻,凝血系统障碍影响很小;4.过量(成人1次1015g)急性中毒可
11、致肝损伤(snshng)甚至肝坏死;,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九页。,(二)吲哚(yn du)乙酸类,吲哚(yn du)美辛(消炎痛),特点 1.为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之一,有显著(xinzh)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九页。,2.对炎性疼痛有明显疗效(lioxio),对非炎性疼痛无效;3.不良反应多(胃肠反应、CNS、造血系统);,4.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者。对骨关节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癌性发热(f r)均有效。,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九页。,1.解热作用较阿司匹林(s p ln)弱,镇痛、抗炎作用较强,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2.对胃肠道刺激(cj)
12、小,病人易耐受;3.偶见视力模糊及中毒性弱视,应停药。,三、芳基烷酸(丙酸)类,布洛芬,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九页。,(四)吡唑酮类,保泰松及羟基(qingj)保泰松,特点:1.抗风湿作用强,而解热作用较弱,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2.促进(cjn)尿酸的排泄,可用于急性痛风;3.毒性大,不良反应多,已少用。,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九页。,五、苯丙噻嗪类,1.镇痛(zhn tn)、解热、抗炎,抗痛风作用较强,速效、强效、长效;2.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原因疼痛,痛风。,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第三十页,共三十九页。,应用(yngyng)注意,1.本药对症不对因,在对症治疗时,
13、要明确病因。2.有过敏史的患者慎用。3.不良反应较大,除风湿病外,一般(ybn)用药不超过1周。4.冠心病或脑血栓的患者,一般用小剂量(50mg)。,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九页。,药物(yow)解 热 镇 痛 抗炎抗风湿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消炎痛+保泰松+炎痛喜康+,常用解热镇痛药作用强度(qingd)比较,常用复方(ffng)解热镇痛药的成分(表见P178下),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九页。,第二节 抗痛风(tn fn)药 P182,第三十三页,共三十九页。,第三十四页,共三十九页。,练习题1、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zuyng)机制是:_。,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shngw)合成,2、
14、非甾体抗炎药的解热作用特点:能_升高(shn o)的体温,对正常体温 _。,降低,无影响,第三十五页,共三十九页。,3、阿司匹林作用的下述反应有一项是错的:A、解热(ji r)作用;B、减少炎症组织PG生成;C、阿司匹林哮喘;D、减少出血倾向;E、瑞夷综合征。,D,4、判断与改错:对于阿司匹林所引起的出血倾向,可用维生素K防治;对于水杨酸反应,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加速(ji s)其排泄。(),V,第三十六页,共三十九页。,5、麻醉性镇痛(zhn tn)药和解热镇痛(zhn tn)药的镇痛(zhn tn)作用及应用有何不同?6、简述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影响的不同。,第三十七页,共三十九页。,第三十八页,共三十九页。,内容(nirng)总结,第十七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风湿药。1.降低(jingd)高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诱导产生。某些可诱发哮喘-阿斯匹林哮喘。2.对炎性疼痛有明显疗效,对非炎性疼痛无效。保泰松及羟基保泰松。5、麻醉性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及应用有何不同。6、简述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影响的不同,第三十九页,共三十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