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ppt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41793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17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第一页,共三十三页。,一、相关知识介绍,第二页,共三十三页。,一抗生素与细菌,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抗生素根本上可分为二大类,一为抑制病原的生长,二为直接杀死病原。可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它成为人类同死神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第三页,共三十三页。,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943年青霉素大规模使用,1945年院内感染的20%金黄色葡球菌对其产生抗 性;

2、1947年链霉菌素上市,同年该药耐药菌出现;1952年四环菌素上市,1956年其耐药菌出现;1959年甲氧西林上市,1961年其耐药菌出 现;1964年头孢噻吩上市,1966年其耐药菌出现;1967年庆大霉素上市,1970年其耐药菌出现;1981年头孢噻肟上市,1983年其耐药菌出 现;1996年,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2001年利奈唑胺上市,2002年其耐药菌出现。此后数年里,仅有达托霉素等寥寥数种新型抗生素问世。,第四页,共三十三页。,三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其它抗菌药物,第五页,共三十三页。,-内酰胺类-lactams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

3、典型-内酰胺类,第六页,共三十三页。,青霉素G 青霉素类 半合成 耐酶 广谱 复合青霉素 一代:头孢唑啉-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 二代:头孢呋辛 三代:头孢噻肟、曲松、他啶 四代:头孢吡肟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非典型 碳青霉烯类:泰能-内酰胺类 单环类:氨曲能 氧头孢烯类,第七页,共三十三页。,-内酰胺酶,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金属酶、2f组及 OXA组碳青霉烯酶),细菌能产生水解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内酰胺酶,是细菌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临床别离细菌大多能产生内酰胺酶。临床关注的 内酰胺酶主要有:,第八页,共三十三页。,革兰阴性菌感染约占5

4、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最后一道防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四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第九页,共三十三页。,第十页,共三十三页。,五碳青酶烯酶,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内酰胺酶,它包括Ambler分子分类为A、B、D三类酶,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六金属内酰胺酶,已经确定的内酰胺酶有数百种;各种酶分子结构和对内酰胺类水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根据分子结构分为A、B、C、D四大类,其中B类酶在其活性部位结合有锌离子,因此又称为金属内酰胺酶。其水解底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等,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药物广泛耐药。金属内酰胺酶首先在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中发现

5、。近年来,在肠杆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中也有发现。迄今为止已经确定的金属内酰胺酶除NDM1外,还包括IMP、VIM、GIM、SIM、SPM等型别。,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二、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一定义,NDM-1(全称为New Delhi metallo-lactamase-1,即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1)8月11日的?柳叶刀?杂志发表题为“印度、巴基斯坦、英国发现新的病原菌耐药机制的论文,文章对这一新发现的耐药基因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生 物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新德里-金属-内酰胺酶基因(New Delhi Meta

6、lo-1),简称NDM-1。,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二特点,编码NDM-1酶的基因位于一个140KB的质粒上。质粒是细菌可移动的遗传原件,可在细菌之间传递。携带NDM-1质粒的传递,可使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获得耐药性,增加治疗的困难。携带NDM-1质粒在细菌之间传递,可发生在人或动物的肠 道、消化道等所有细菌可生长繁殖的地方。由NDM-1编码的酶能够分解碳青霉烯抗生素,而后者是目前抗感染治疗中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 抗生素,广泛应用于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携带有该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目前的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更为严重的是,初步判断NDM-

7、1基因存在于细菌的质粒上,能够在微生物中自由传播。,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三NDM-1的病原与流行,最早报道的产NDM1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于2022年在一位印度裔瑞典尿路感染患者中发现,对所有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对环丙沙星也不敏感,仅对粘菌素敏感,深入研究发现这株细菌携带一种新型金属内酰胺酶,并根据患者可能感染地点命名这种酶为NDM1,其后还在这名患者粪便中别离到产NDM1的大肠埃希菌。,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英国、印度等国研究人员在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等开展了较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产NDM1肠杆科细菌占所检测细菌的1.2%13%,主要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8、,其他细菌还有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弗劳地枸橼酸菌、产酸克雷伯菌、摩根摩根菌、普罗威登菌等;这些细菌主要引起尿路、血流、伤口、肺部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都已经有病例报道。产NDM1细菌的传播方式尚无研究报道,但根据患者感染状况以及细菌本身特点,可能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如污染的手和物品等方式感染。,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四临床特点,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相似,以下患者属于产NDM1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疾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室、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机械通气等。产NDM1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与敏感菌感染没有差异。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伤

9、口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感染患者抗菌治疗无效,特别是碳青霉烯类治疗无效,需要考虑产NDM1细菌感染的可能,及时采集临床样本进行细菌检测。,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五实验室诊断,产NDM1细菌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筛查、表型确认和基因确证三个步骤。,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1.表型筛查,在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中,以美洛培南或亚胺培南纸片法KB法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对肠杆菌科细菌产酶情况进行初步筛查,如果到达以下标准,需要进行性表型确认。厄他培南特异性较低,不推荐用于筛查试验。1KB法:美洛培南10g纸片或亚胺培南10g纸片抑菌圈直径22mm。2MIC测定

10、法:美洛培南MIC2mg/L时;或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和肠杆菌属MIC2mg/L。,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2.表型确认,双纸片协同实验:采用亚胺培南10g、EDTA1500g两种纸片进行KB法,两纸片距离1015mm,在含EDTA纸片方向处,亚胺培南扩大,即可判定产金属酶。采用亚胺培南美洛培南/EDTA复合纸片,进行KB法药敏试验,复合纸片比单药纸片的抑菌圈直径增大值5mm;亚胺培南美洛培南/EDTA复合E试条协同实验测定MIC,单药与复合制剂的MIC比值8时,即可判定产金属酶。,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双纸片协同实验,亚胺培南+EDTA 法/头孢他啶+EDTA 法

11、阳性结果,左侧与头孢他啶有协同作用,右侧与亚胺培南有协同作用。,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3.基因确证,采用NDM1的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确定菌株是否携带balNDM-1基因。,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六治疗,目前有关产NDM1细菌感染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少。产NDM1细菌几乎对所有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同时由于细菌具有其他耐药机制,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也耐药,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具有较高体外敏感性。,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三页。,1.治疗原那么,1依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2临床微生物室应扩大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范围,包括范围更广的非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

12、、喹诺酮类、替加环素、米诺环素、磷霉素、多粘菌素等,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3去处感染危险因素,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侵袭性操作,及时拨出导管,脓肿引流等。4积极治疗原发病。5 根据临床特征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2.抗菌药物,1替加环素tigecycline:四环素类衍生物,超广谱抗菌药物,对产NDM1细菌MIC90值为28mg/L,敏感率56%67%。临床研究单用或联合用药产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有一定疗效。2多粘菌素polymyxins:属多肽类抗菌药物,包括多粘菌B和粘菌素两种。粘菌素对产NDM1细菌MIC90值232mg/L,敏感率89%100%。小样本研究提示单用治疗效果差

13、,需要和其他药物联合用药。口服不吸收,需要静脉注射给药,肾毒性明显。3碳青霉烯类:产NDM1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但体外MIC值差异较大,个别研究发现,对MIC值低4mg/L的感染有一定疗效,需要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4氨基糖苷类:不同药物间呈局部交叉耐药,我国临床别离的产金属内酰胺酶肠杆科细菌对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具有一定敏感性。对轻、中度感染可以单用,重度感染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用药期间注意药物耳肾毒性。5氟喹诺酮类:肠杆科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突出,需要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药物。6 磷霉素:体外研究说明对局部耐药菌有效,但缺乏临床研究数据。,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三页。,3.治疗方案,1

14、轻、中度感染:敏感药物单用即可,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磷霉素等,也可以联合用药,如氨基糖苷类联合环丙沙星、环丙沙星联合磷霉素等。无效患者可以选用替加环素、多粘菌素。2重度感染: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敏感或相对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如替加环素联合多粘菌素、替加环素联合磷霉素、替加环素联合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稀类联合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稀类联合多粘菌素、喹诺酮类联合碳青霉稀类等。应严密观察患者治疗反响,及时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以及临床治疗反响调整治疗方案。,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七预防和控制,1.加强产NDM1细菌的监测。发现产NDM1细菌后要及时加以确认,并反响相关科室,指导治疗与感染

15、控制,同时按规定报告;各医疗机构应定期回忆耐药监测结果,如有产NDM1细菌被遗漏,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三页。,2.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规定,将碳青霉稀类按照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进行管理。,第三十页,共三十三页。,3.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教育、培训,强化对NDM1细菌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控制的认识。2在进行各种侵袭性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WS/T3132022:医疗机构必须提供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

16、必须洗手或用含醇类速干手消毒剂擦手。,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三页。,4加强对重点部门尤其是ICU物体外表的清洁、消毒。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频繁接触的物体外表,如生命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外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联系电话 机、病人床栏杆和床头桌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每天必须仔细擦拭、消毒,疑似或确认有产NDM1细菌感染或带菌者,所处病室需增加消毒次数。5隔离确诊产NDM1细菌感染或定植者,预防耐药菌传播。在标准预防的根底上,采用接触隔离的方法,将病人安置单独房间,接触患者时需要穿隔离衣、戴手套,相关医疗器械或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专用,不能专用的物品,需用后严格消毒。隔离期间需要定期检测耐药菌情况。,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三页。,内容总结,产NDM1泛耐药肠杆科细菌感染诊疗介绍。1943年青霉素大规模使用,1945年院内感染的20%金黄色葡球菌对其产生抗 性。1952年四环菌素上市,1956年其耐药菌出现。6 磷霉素:体外研究说明对局部耐药菌有效,但缺乏临床研究数据。2在进行各种侵袭性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隔离期间需要定期检测耐药菌情况,第三十三页,共三十三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