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 用 中 药,解 表 药,第一页,共六十八页。,概述(i sh),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性能特点:多味辛,入肺、膀胱经,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分类(fn li):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第二页,共六十八页。,概述(i sh),作用及适应证:(1)发散表邪,用于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脉浮)。(2)止咳平喘,用于咳喘。(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xiobin)不利。(4)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及风疹瘙痒。(5)祛风湿,用于风湿痹证。,第三页,共六十八页。,概述
2、(i sh),使用注意:(1)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发汗(f hn)太过,伤阳耗气,损及津液。(2)禁用于多汗证、热伤津液者。(3)慎用于久患疮痈、淋证及出血的病人。(4)不宜久煎,第四页,共六十八页。,概述(i sh),现代药理:解表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汗(f hn)、解热、镇痛、抑菌、抗病毒及祛痰、镇咳、平喘、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降压及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的作用。,第五页,共六十八页。,(一)发散(fsn)风寒药,【药性(yoxng)特点】性味辛温,发汗作用较强。【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第六页,共六十八页。,(一)发散(
3、fsn)风寒药,麻黄 桂枝荆芥 防风白芷(bizh)细辛,第七页,共六十八页。,麻 黄 本经,来源为麻黄(m hun)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第八页,共六十八页。,麻 黄,第九页,共六十八页。,麻 黄,第十页,共六十八页。,麻 黄 本经,【药性(yoxng)】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第十一页,共六十八页。,麻 黄 本经,1.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shzhng)。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如麻黄汤。,第十二页,共六十八页。,麻 黄 本经,2.宣肺平喘:治疗风寒外束之喘咳。寒饮内停之喘咳,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
4、,如小青龙汤。热邪壅肺之咳喘,配伍石膏、杏仁、甘草等,即麻杏甘石汤。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bl)兼表证。配伍生姜、石膏、甘草,如越婢汤。,第十三页,共六十八页。,【用法用量】煎服,3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使用注意】表虚自汗(z hn)、阴虚盗汗者、肾不纳气之虚喘者、高血压患者忌用。,麻 黄 本经,第十四页,共六十八页。,桂 枝 名医(mn y)别录,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gnzo)嫩枝,第十五页,共六十八页。,桂 枝 名医(mn y)别录,第十六页,共六十八页。,桂 枝 名医(mn y)别录,【药性】辛、甘,温。归心(guxn)、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
5、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第十七页,共六十八页。,桂 枝 名医(mn y)别录,1.发汗解肌:用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本品发汗力缓,无论(wln)表虚有汗(桂枝汤)还是表实无汗(麻黄汤)皆可应用。所以古人谓“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与麻黄鉴别),第十八页,共六十八页。,桂 枝 名医(mn y)别录,2.温通经脉:用于风寒湿痹证,配附子、甘草,如桂枝附子汤。心阳虚之心悸、脉结代,配炙甘草,党参,如炙甘草汤。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少腹痛(f tn)等,配伍当归、川芎,如温经汤。胸痹,配伍瓜蒌、薤白,如瓜蒌薤白桂枝汤。中焦虚寒之腹痛,配白芍,饴糖,如小建中汤。,第十九页,共六十八页。,
6、桂 枝 名医(mn y)别录,3.助阳化气: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湿内停所致痰饮、水肿(shuzhng)。配伍茯苓、泽泻等,如五苓散。,第二十页,共六十八页。,【用法用量】煎服,310g。【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wign)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桂 枝 名医(mn y)别录,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八页。,麻黄与桂枝功效应用(yngyng)异同点,麻黄辛微苦温 肺膀胱 桂枝(u zh)辛甘温 心肺膀胱,发汗(f hn)解表,外感风寒表证,发汗力强,善“遍彻皮毛”,开腠发汗以散寒邪,为表实证要药;,发汗力缓,善“透达营卫”,解肌发汗以散
7、风邪,为表虚证要药;,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兼有表证。,兼宣肺平喘,治肺气壅遏之咳喘实证;,兼温经通阳,治疗血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心阳不振之胸痹、心悸;脾阳不振之痰饮;膀胱蓄水证等。,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八页。,荆 芥 本经,来源(liyun)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八页。,荆 芥 本经,【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功效】祛风解表(ji bio)透疹消疮 止血,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八页。,荆 芥 本经,1.祛风解表:治疗外感表证。本品药性平和,微温,故无论(wln)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风寒表证,配防风、羌活,如荆防败毒散。风热表证,金银花
8、、连翘等,如银翘散。,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八页。,荆 芥 本经,2.透疹消疮: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常配伍(piw)薄荷,蝉蜕,牛蒡子等。疮疡初起兼表证,常配伍金银花、连翘、防风等。3.炒炭止血:各种出血证。常配伍其他止血药同用。,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八页。,【用量用法】煎服,310克,不宜久煎。止血(zh xu)宜炒炭用,其余生用。,荆 芥 本经,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八页。,防 风 本经,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 干燥(gnzo)根。药材习称“关防风”,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八页。,防 风 本经,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八页。,防 风 本经,【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gngxio)】祛风解
9、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第三十页,共六十八页。,防 风 本经,1.祛风解表:前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外感表证。风寒表证,常配荆芥、羌活、前胡等,如荆防败毒散。风疹瘙痒,多配伍荆芥、白蒺藜等。本品微温不燥,甘缓不峻,药性(yoxng)平和。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八页。,防 风 本经,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配当归、羌活、桂枝等,如蠲痹汤。3.祛风(q fn)止痉: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禁闭、抽搐痉挛证。常与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同用,如玉真散。,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八页。,【用量用法】煎服,310克。【使用(shyng)注意】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忌
10、用。,防 风 本经,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八页。,【相似(xin s)药物比较】,荆芥(jn ji)辛 温 肺、肝 防风 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透散力较强,兼透疹消疮,治疗麻疹(mzhn)初起,疹出不透、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祛风解表,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可,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中润剂”,善治外感表证兼关节游走疼痛者;,胜湿止痛,治疗风湿痹痛;,炒炭又能止血,治疗吐衄下血。,止痉,治疗破伤风证。,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八页。,白 芷 本经,来源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bizh)或杭白芷(bizh)的干燥根。,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八页。,白 芷 本经,第三十六页,共六十八页。,白 芷 本经,【药性】
11、辛,温。归肺、胃经。【功效】解表散寒 通窍止痛 燥湿(zo sh)止带 消肿排脓,第三十七页,共六十八页。,白 芷 本经,1.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头痛、鼻塞。常配伍防风、羌活等。2.通窍止痛:用于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渊、风寒痹证。本品为治疗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牙痛之要药。3.燥湿止带:治带下过多,以寒湿带下为主。4.消肿排脓:治痈疮(yn chun)肿毒。治乳痈常配伍瓜蒌、贝母、蒲公英等。,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八页。,【用法(yn f)用量】煎服,310g。,白 芷 本经,第三十九页,共六十八页。,细 辛 本经,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x xn)、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
12、。,第四十页,共六十八页。,细 辛 本经,【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gngxio)】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温肺化饮。,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八页。,细 辛 本经,1.祛风散寒:治风寒表证,阳虚外感。风寒感冒,配伍防风、羌活等,如九味羌活汤。阳虚外感,与附子、麻黄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2.通窍止痛:治鼻渊、头痛(tutng)、齿痛,风湿痹证。尤治少阴头痛。如风寒之头痛,可与川芎、白芷、羌活等配伍,如川芎茶调散。3.温肺化饮:用于寒饮伏肺之喘咳痰多。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等,如小青龙汤。,第四十二页,共六十八页。,【用量用法】煎服,25克。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shli
13、ng),可研末吹鼻或外敷。【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之咳忌用。反藜芦。注意用量。“细辛不过钱,过钱赛人言”。,细 辛 本经,第四十三页,共六十八页。,(二)发散(fsn)风热药,【药性特点(tdin)】多辛苦而偏寒凉,发汗作用较辛温解表药缓和。【作用及适应证】发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及麻疹不透、咽喉肿痛和风热咳嗽等。,第四十四页,共六十八页。,(二)发散(fsn)风热药,薄荷 桑叶菊花(jhu)柴胡,第四十五页,共六十八页。,薄 荷新修本草(bn co),来源为唇形科植物(zhw)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第四十六页,共六十八页。,薄 荷新修
14、本草(bn co),【性能(xngnng)】辛,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喉 透疹毒 疏肝行气,第四十七页,共六十八页。,薄 荷新修本草(bn co),【功效应用】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微恶寒者。常配伍荆芥、连翘、银花等,如银翘散。2.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诸证。常与菊花、荆芥、桑叶(sn y)等同用。,第四十八页,共六十八页。,薄 荷新修本草(bn co),3.利咽喉:用于风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僵蚕、荆芥等配伍,如六味汤。4.透疹毒:用于麻疹初期,疹发不畅及风疹瘙痒。常与蝉蜕(chntu)、荆芥、牛蒡子、连翘等同用
15、,如加减葛根汤。5.疏肝行气:治肝气郁滞,胸闷,胁肋胀痛证。可与白芍、柴胡等同用,如逍遥散等。,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八页。,【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chngy)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薄 荷 新修本草(bn co),第五十页,共六十八页。,桑 叶本经,来源(liyun)为桑科植物桑 的干燥叶。,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八页。,桑 叶本经,【性能(xngnng)】甘、苦,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第五十二页,共六十八页。,桑 叶本经,1.疏散风热: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兼有咳嗽者。配伍菊花、连翘、杏仁(xngrn
16、)等。2.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多与杏仁、贝母、麦冬等配伍,如桑杏汤。3.平肝明目:用于肝经实热或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等证。,第五十三页,共六十八页。,桑 叶本经,【用法用量】煎服,59g;肺燥咳嗽(k su)多用蜜制桑叶。,第五十四页,共六十八页。,菊 花 本经,第五十五页,共六十八页。,菊 花 本经,来源(liyun)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第五十六页,共六十八页。,菊 花 本经,【性能】辛、甘、苦,微寒(wi hn)。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第五十七页,共六十八页。,菊 花 本经,1.疏散风热:治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发热、头昏痛等。常与薄荷、荆芥等配伍,如桑菊饮。2.平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su zh)的目赤肿痛。常与桑叶、蝉蜕、夏枯草等配伍。用于肝风头痛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常配伍石决明、白芍、钩藤等。,第五十八页,共六十八页。,菊 花 本经,3.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z hu d dn)、金银花等配伍。,第五十九页,共六十八页。,菊花(jhu),【用法用量】煎服,59g。疏散(shsn)风热宜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