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戚文军(),男,江苏徐州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原高寒地区地震灾害消防救援能力提升路径 以“应急使命”演习为例戚文军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甘肃 兰州 摘 要:以“应急使命”演习为例,分析消防救援队伍在高原高寒地区地震灾害演习中存在的思想准备不充分、特灾救援不专业、高寒保障不到位、规模作战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及原因,提出从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提升战训耦合效能、探索战勤保障模式、激发训管结合潜力等方面予以破解。关键词:应急使命;专业队伍;救援能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
2、于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决策部署,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和联合救援能力,年 月 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张掖市等地联合举行“应急使命”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演习模拟张掖市甘州区发生 级地震,嘉峪关、金昌、酒泉、武威地区震感强烈,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灾区部分道路、电力、供水、燃气、通信中断,山区出现滑坡、崩塌。演习在张掖市甘州区设主演习场,在嘉峪关、酒泉、金昌、武威等 市设分演习场,共投入参演力量 余人,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安全生产、工程、医疗、电力、通信、铁路、公安、交通、地震、环保、气象等专业应急
3、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演习动用大型航空器、指挥车辆、救援装备器材及部分铁路、航空、公路运力资源。笔者总结筹备、组织、参与此次演习的经验,结合思考实践,探讨提升高原高寒地区地震灾害消防应急救援能力的路径。一、“应急使命”演习主要特点(一)全灾种科目设置此次演习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战牵引,采取边调研、边设计、边建设、边论证、边完善的同步工作法。一是仿真构建了 大类综合性、代表性地震灾害场景,在雪山、峡谷、隧道、水库、废墟等地开展,最大程度还原大震巨灾救援现场列车脱轨、基础设施损毁等实景实况,从难从严检验队伍能力。二是实战实训锤炼队伍。坚持“实战指挥、实兵投送、实地展开、实际处置”,组织开展各科目分环
4、节、分动作、分要素反复练、练反复,确保各科目技术动作规范定型、救援方案科学高效。三是亦学亦练提升本领。针对新领域、新课题,各科目组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桌面推演、实操测试等手段研究分析灾害救援关键节点,弥补技术盲点,改善薄弱环节,最大程度转化了演习效益。(二)大应急调度指挥此次演习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先后调集 个支队、人、台消防车、艘冲锋舟、条搜救应急救援研究犬和 万件套装备器材,占到参演总力量的、消防救援力量的,创该总队历次重大活动之最。一是大兵团集结。演习中调派地震、高层、地下、化工、水域、山岳、工程机械等专业队伍,前突小队、速报员和应急通信保障分队同步响应,后勤、政工、宣传等综合保障力量
5、遂行跟进,全方位检验队伍应急响应速度和远程投送能力。二是全领域覆盖。演习中突出基层先期处置和重点灾种灾害、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民生目标的抢险救援行动,开展了废墟搜救、高层建筑、地下空间、西气东输、雪山搜救、景区游客救助、孤岛救援救灾等 个综合演习科目,全领域考量了专业队伍建设成果和应急救援水平。三是多力量协同。演习注重央地、军地、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联合作战,调集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国家力量、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突击力量、安全生产、铁路、公安、环保、气象、工程、医疗、电力、通信等专业力量、蓝天、方舟、苍穹等社会力量共计 余人,全面锻炼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行业领域专业队伍和社
6、会应急力量协同救援救灾能力。(三)多维度综合保障此次综合演习保障周期长、需求多、标准高;物资种类多、数量大;车辆装备种类多、负荷大、维修难;疫情防控风险高、难度大,是对战勤保障能力的一次极大考验。一是演习中更加聚焦高原高寒恶劣条件下精细保障。紧紧围绕高原高寒地区自然环境,突出防寒保暖、高原补氧用具、防晒防冻等装备器材实战应用,调集 类 辆战勤保障车辆,将“车联保”改进拓展为“车联保”,满足野外“衣、食、住、卫、浴”需要,助推战斗力提升。二是演习中更加突出极端环境通信体系保障。立足“三断”环境,运用卫星、无人机、地面站、宽窄带自组网等构建“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通信系统,打通各方面指挥层级,建立以
7、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为核心的节点,纵向贯通国家、省、市、救援现场 个层级,横向互联军地 余家协作单位,借助“两智一图”汇聚现场音视频资源、力量定位部署和灾情研判信息。三是更加注重消地共融、优势互补保障。统筹队伍内部和社会单位资源,建立“双线”装备保障模式。调配远程供水系统、内攻侦察无人机、灭火机器人、机器狗等器材 件套,与 家单位签订联勤联保协议,协调 个厂家、名技术人员组成联合维修组“上门服务”,为演习高效完成提供有力技术保障。二、演习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应对大震巨灾的思想准备不充分部分指战员研战思战的意识不强,对“全灾种、大应急”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认知。长期的“和平”积弊,导致部分单位实
8、战观念不强、实训频次不够、实战经验不足、成建制用兵的模式相对薄弱、骨干匮乏的现象相对突出。总队层面上,“建、管、用”的顶层设计体系不完善,“训、战、考”一体化连锁效应不够紧密。队站层面上,“人、车、装”协同能力欠磨合,“断、乱、慢”的客观问题欠思考。例如,在科目实施初期,部分指战员在雪山、矿井、机场、铁路等非专业领域的救援知识基本“空白”,经过学习研究和训练磨合,才填补了能力短板,掌握了战术战法。究其根本原因:一是部分指战员理念更新不及时,思维固化,工作守旧;二是部分指挥员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储备不够,技战术研究不深,职业素养不高,与新形势、新任务还有差距;三是部分救援人员不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方
9、法解决新问题,不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处理复杂矛盾和棘手问题的能力欠缺。(二)应对特种灾害的救援能力不专业一是实战实训的措施不多,对“最不利、最复杂”的省情、灾情缺少科学全面评估。新领域练兵浅尝辄止、钻研不深,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中欧班列等国家战略工程事故处置前瞻不足、战略思维不高,以及对高原高寒、雪山峡谷等救援行动风险研判不足、专业训练不足、装备配备不足。二是专业力量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缓慢,绳索、水域、隧道、石油化工等课题研究不深不精,“特勤队不特,专业队不专”的矛盾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部分指挥员对一些区域性非常规特殊灾害事故分析研判不充分,未纳入训练和救援的视线,对
10、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战略工程及水域、泥石流、地震灾害救援还停留在零散、杂乱、模糊的感性认识阶段,专业知识、实战经验极为缺乏,应对处置的手段不足。二是部分专业队建设博而不精。各类专业队伍大多数仍处于起步阶段,精通“全灾种”救援专业技能的人才稀缺。组训模式、训练教材、战斗编成、考核认证等没有系统规范的标准。三是车辆器材不适应。部分装备在种类、数量、规模以及智能化等多方面,无法满足实际救援需求,部分装备统型建设不足,降低了救援协戚文军:高原高寒地区地震灾害消防救援能力提升路径同作战效能。部分装备及配件存在型号不一致、互不兼容的问题,影响大兵团作战中装备互通互用效能。例如,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品牌囊括梅思
11、安、宝亚、依格等多个品牌型号,远程供水系统涉及 个厂家。四是高新及特种技术装备较为短缺。远程供水系统、大吨位水罐泡沫消防车、灭火机器人、无人机、机器狗等车辆装备数量短缺;破拆、支撑、侦检等器材装备优化升级、更新迭代慢。(三)应对高原高寒恶劣条件的保障水平不到位应急应变的能力不足,对“超常规、非典型”恶劣气象条件下产生的现实问题始料不及。一是演习筹备期间,经历了雨夹雪、沙尘暴、“一日四季”等恶劣多变环境,在营地搭建、防寒保暖、热水洗漱、补氧供氧等方面准备不足。二是救援救灾装备配置与大震巨灾实战需求不相匹配,装备防寒、防冻、防尘措施不到位,对装备在极端条件下出现接触不良、电池衰减、功效降低等高原高
12、寒特有问题预估不够。三是总队自组网、卫星、公网聚合等关键通信装备配备不足,尚未满足设备“一主一备”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保障理念与实战需求有差距,对装备体系配置、实战运用以及模块携行、远程机动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灵活解决问题能力不足,服务实战意识不强,社会化联勤联动保障能力不足。二是未建立完善的平战转换、等级保障机制和“平时服务、积极备战,战时出动、遂行保障”的良性工作机制。三是演习暴露出队伍在宿营选址、帐篷搭建、犬舍建设等方面细节考虑不周全、保障不及时以及器材防寒、防冻、防尘措施不到位。四是在“三断”条件下应急通信能力建设仍有短板。(四)应对规模作战的联动机制不灵活一是预案服务实战不紧密,联
13、动联战机制不顺畅,资源统筹调配效率低,空中力量投送体系不完善,部分资源调而难动。二是军地各类应急力量“大兵团”协作磨合不够,力量调度审批流程、指挥程序、作战模式不统一,沟通协调出现滞后,导致救援行动中各力量配合协作不默契,“单打独斗”现象未完全杜绝,难以形成最大工作合力。究其原因:一方面,资源整合还不到位。全省综合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尚未建立,各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指挥中心分散于各部门,指挥调度机制仍是单一的、单向的,“上下贯通、反应迅速、左右联动”的调度指挥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另一方面,协调联动机制仍不完善。联勤单位、社会救援力量、救灾资源尚未有效融合,需要协调多方力量、装备和资源时,机制不畅
14、、效率不高、协同不力等问题制约救援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三、提升消防应急救援能力路径消防救援队伍职能任务拓展,“全灾种、大应急”将成为常态。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战斗力标准,一切工作向实战聚焦,进一步优化消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一)健全完善应急救援机制一是树牢“大应急、大救援”理念,进一步理顺多力量指挥调度和救援协调机制,健全定期联席会议和交流会商制度,逐步构建“上下贯通、反应迅速、左右联动”的调度指挥体系,加强常态化拉动检验和磨合,实现资源统筹调配和优势互补,确保战时形成最大救援合力。二是深化“一短三快”初战机制改革和“两智一图”平台建设,逐步联通军队、武警和社会救援力量,实现清单化指挥、程序化调度
15、和智能化辅助,建立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确保应急响应迅速、力量调度准确、指挥决策高效、通信保障畅通。(二)加强专业救援能力建设一是结合各地常见灾情,建强地震、水域、化工、高层、山岳、地下等各类专业队伍,依托各类训练基地开展模拟化、实战化训练和课题研究,细化力量编成,优化装备配备标准,完善专业训练体系,落实考评认证机制,打造“尖刀”“拳头”力量,构建“灾种覆盖全面、编成体系完备、区域优势互补、响应机动快速”的救援力量新格局。二是整合利用内外优势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集约式培训、常态化轮训和全要素合训,培养储备更多“工匠型”专业人才。(三)构建战训深度耦合格局一是按照“打
16、仗需要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原则,树牢实战理念。各级指挥员必须紧盯科技之变、时代之变、任务之变,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深入思战、研战、谋战,彻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不断丰富和发展应急救援指导思想、处置原则,创新执勤训练理论和指挥作战理论。二是坚持任务牵引,定期开展辖区灾害处置类型风险评估,对常见重大灾情特点、辖区装备实际进行评估预判,调整训练重点,攻关破解训战脱节难题,切实提高队伍应急处置能力。三是端正训练作风,坚决纠治“练为看、演为看应急救援研究和危不施训、险不练兵”等思想,从严从难深入开展全要素、全流程演练,最大程度模拟还原灾害现场。建实导调员、评估员“两员”队伍,落实“计划导调、临机设情、评估查验”闭环管理,确保训练“准星”始终对准救援“靶心”。(四)优化任务需求保障一是以实战需求为导向,配齐配强攻坚车辆装备。以装备建设三年规划为契机,坚持系统思维和“一盘棋”思想,优化装备配备结构,规范器材统型调配,多渠道配置高新及特种技术装备,提高“高精尖”装备配备比例,实现装备轻量化、模块化、无人化、体系化,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救援场景需要。二是以任务需要为牵引,完善平战结合转换机制。按照“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