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 年西藏自治区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以拉萨师专为例”(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郝嫘儡(),女,山东烟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艺术设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研究郝嫘儡(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藏拉萨)摘 要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要素,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渠道,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活动的抓手和契机,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公共艺术教育却难以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质量不够理想,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进程。对此本文
2、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意义,明确其在审美素养提升中的必要性及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素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本刊网址:引言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衡量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政府部门通过颁布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形式,要求高校注重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素养提升价值,难以得到真正的彰显和体现一、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界定与育人意义公共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
3、的一个分支,要想充分理解和认识公共艺术教育,我们需要对艺术教育有大体的理解和认识。通常来讲艺术教育是狭义的专业艺术教育,是针对艺术类学生,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专门教育。通过知识学习、技能传授,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能力,使其从事与艺术工作相关的工作。而公共艺术教育是区别专业艺术教育的教育形态,是指有别于艺术专业学生,所进行的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及艺术素质提升的广义的艺术教育形态。通过艺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教育意义与教育内涵层面,公共艺术教育具备“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
4、力”“陶冶学生情感”及“塑造学生人格”的意义。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常来讲,艺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但艺术教育从根本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审美教育,其意义、功能及作用都是建构在审美的基础上的。因此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其次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公共艺术教育拥有显著的育人特征和特点,即“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感是人类最鲜明的、最突出的特点,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将情感与教育充分地衔接起来,将情感作为教育的纽带。而艺术教育的本质便是
5、通过情感触动,使人获得“审美体验”。所以充分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情感融入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方向。第三是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来正确看待物质社会、现实世界;用美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从而指引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成为拥有完美人格及高尚品质的人。具体来讲艺术教育对人格培养的意义在于“真善美”理念的培养,使教育者在遵循学生“爱美”“想好”“求知”的天性时,启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在追求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二、公共艺术教育在审美素养培养中的必要性通过深入分
6、析和探究公共艺术教育意义,我们能够发现,在人才培养中,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而在具体的审美素养培养中,公共艺术教育有拥有鲜明的必要性。首先,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素养提升的客观需要。公共艺术教育是相对于专业艺术教育而开设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艺术知识学习、艺术实践体验,获得充分的艺术体验与审美体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评价美与认识美的能力。与此同时,公共艺术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审美方法,帮助其更好地感悟、分析艺术作品的效果、技法及特点,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体验。譬如在国画鉴赏的过程中,我国美术史上拥有徐悲鸿、韩干等艺术大师,他们风格迥
7、异、笔触独特。同样的构图,却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从动势、构图、线条等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赏析,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其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开展美育的关键渠道之一。通常来讲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曾指出,美育者应通过美育的理论,来开展教育活动,以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感为目的,提高美育的实效性。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然而艺术教育依旧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因此高校中所开展的美育活动普遍是以艺术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审美素养的提升也离不开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拥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而艺术是以人类情感的激发为主,
8、让人获得全新体验的文化形式。无论绘画、音乐、雕塑,凡是能够给人带来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通过对审美素养概念的解析,我们能够发现,审美素养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经验,不仅体现了个体对美的欣赏和接受能力,还能转变为对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与鉴第 卷第 期 总第 期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年 月(下)()别能力。而艺术的核心是“创造美”“鉴别美”“审视美”,所以将艺术教育,尤其是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主要手段,拥有鲜明的必要性。三、公共艺术教育所存在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一)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公共艺术课程因为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及课程目标,导致
9、很多课程是由艺术教师根据自身所学专业及教学现状开设的,而非普通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基本特征。不仅忽视了高校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又忽略了学生的价值信仰和艺术追求。甚至部分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出现随意调课、因人设课的现象。与此同时,还有部分院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公选课的范畴中,使课程开设侧重于赏析类,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价值。譬如美学类、批评类、实践类及史论类等,进而导致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不够系统,极大地影响到艺术课程在学生审美素养提升中的育人作用。所以在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中,我们必须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提高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价值,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二)课程结构缺少综合
10、性科学的课程结构,拥有鲜明的综合性、系统性,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掌握艺术规律,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着“艺术欣赏”替代“艺术教育”的现象,公共艺术教育被窄化和简单化。并且在课程分布上,舞蹈、美术、音乐等课程存在不分先后、部分主次的问题,课程与课程缺乏承接和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进而导致学生只能挑选艺术门类,不能深化对艺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高校现有的课程架构较为单一,普遍注重学科本位,缺乏学科整合的意识。此外,由于课程结构缺乏综合性,导致学生难以对公共艺术课程有全面地理解,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的效率
11、。所以在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与提升中,我们应从纵向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等角度出发,丰富课程结构,提升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三)课程内容不够独立独立性较高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是促进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艺术学习活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审美素养的关键。但通过实践探究能够发现,我国部分院校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内容与专业艺术教育内容相互重叠、相互交合,即用专业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普通学生的艺术素养。由于专业教育和公共教育的基本差异在于培养方向和对象的不同。如果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将导致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目标出现偏离。难以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及陶冶学生审美情
12、操的角度出发,推动学生的发展。从而弱化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审美素养培养价值,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四)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公共艺术教学方法是切实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与主要措施。然而在课程开设及教育教学中,却存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情感性缺失。在课程开设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思维,倾听学生的声音,让知识传达过程逐渐转变为情感交流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感受及表达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情感的考量,通常采用理论灌输、技巧演示的方式,要求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致使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难以彰显,学生的审美素养无法提升。其次是缺乏双向性。在教育教学中
13、,教师依旧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及意愿。特别在史论课上,公共艺术教师只注重分析作品的审美体会、美学价值及技巧,忽视了学生的判断及思考,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到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四、公共艺术课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路径(一)积极优化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不够系统的关键,在于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不够优化。进而导致艺术课程在学生审美素养中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地彰显。对此高校应结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特征和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使课程设置更加系统、有效。首先是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高校应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及自身特点进行目标设置,规避学生需求与课程目
14、标设置相脱节的问题。其次是提高课程的独立性。由于公共艺术并非是以培养设计人才、艺术人才及创作人才为目标的,而是一种面向普通学生的审美教育。因此在目标设置上应注重对不同门类的融合,强调课程开展的顺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品格及人格,使课程目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最后是层次性。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年级的学生来安排课程,借助艺术教育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譬如“知识技能”“情感能力”等。(二)重新建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首先是确保选修和必修的相互补充,使选修课与必修课形成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因此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上,高校应从必修到选修、理论到实践、普及到深入等课
15、程门类中,选择出相应的课程,以此形成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其次,公共艺术课程应从“分科”转变为“综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我国内容编制的两种方式,其中分科课程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从学科中选择出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的科目。而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将两种学科领域进行融合。由于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严格的学时限制,现代艺术又拥有丰富的门类。使得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现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因此在提高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上,高校应从以下三点出发:其一是“统一门类”下“不同课程”的综合,如将美学、批评、创作、理论等内容整合到特定的课程中进行讲解。其二是将不同门类进行综合,如强化影视、舞蹈、美术的内
16、在联系。其三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联系,让艺术课程更契合学生的专业特征。(三)提高艺术课程内容的独立性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及艺术素养,是以素质教育开展及推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应突出课程的审美功能,让教育价值、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包含在审美功能彰显的过程中,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过程更具针对性。所以在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从如下几点出发。首先,要改变传统以专业教育内容作为公共教育内容的格局;结合普通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认知规律及审美偏向,重构课程内容。其次是提高课程内容的艺术性、文化性、人文性,弱化课程的专业性特征。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拥有综合性、系统性及逻辑性的特点。譬如开设如文学鉴赏审美文化解读美学教育导论等文化、审美相关的课程。第三是设置艺术拓展类的内容,如西洋乐器、民族乐器演奏、舞蹈表演、影视剪辑、油画创作等。最后是构建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挖掘出拥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课程资源,使其充分渗透到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及文化传统。(四)革新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高校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与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