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第 40 卷 第 2 期 2023 年 2 月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l.40 No.2 Feb.2023 收稿日期:2022-09-04 修改日期:2023-01-28 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21C25021);之江实验室软课题项目(21CA0AK01)作者简介:魏阙(1986),男,吉林长春,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实验室建设,。通信作者:辛欣(1991),女,吉林松原,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科技体制改革,。引文格式:魏阙,辛
2、欣.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国家实验室建设策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40(2):217-224.Cite this article:WEI Q,XIN X.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national laboratory under background of high-perform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23,40(2):217-224.(in Chinese)ISSN 1002-4956 CN11-2034
3、/T DOI:10.16791/ki.sjg.2023.02.037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国家 实验室建设策略研究 魏 阙1,辛 欣2 (1.之江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1100;2.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2)摘 要:针对我国创新体系呈现的低效能问题,该文通过剖析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间的联系,阐释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尤其是国家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国家实验室在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在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家实验室的重要定位和主要功能,以期为我国打造高能级国家实验室、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实现高
4、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理论支撑。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体制机制创新;国家实验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23)02-0217-08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national laboratory under background of high-perform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EI Que1,XIN Xin2(1.Zhejiang Lab,Hangzhou 311100,China;2.Zhejiang Construction
5、Technician College,Hangzhou 310022,China)Abstract:In view of the inefficiency of Chinas innovation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and explains the 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
6、ological strength,especially the important role of national laboratories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is paper analyzes role of national laborato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perform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d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t positioning and m
7、ain functions of national laborato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performanc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hina to build a high-level national laboratory,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d achieve high-level scientif
8、ic and technological self-reliance.Key words: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institutional mechanism innovation;national laboratory;national strateg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orce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目前已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导致与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的知识流和信息流通道
9、变窄,面对外部激烈的科技竞争态势和内部不确定性增加的困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1。以往“吸收引进再开发”的创新体系已难以支撑我国未来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迫在眉睫。218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背景下,国家实验室既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又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主要建设者和运行者,还是汇聚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创新增长极。目前,国家实验室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上仍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建设国家实验室、如何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节点提升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10、建设现状 1.1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 国家创新体系提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广义上包含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狭义上聚焦于科技创新,等同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因为各国技术积累、科技发展计划等制度性因素不同,这些专有因素阻碍了创新体系从一个国家转移至另一个国家1,因此,通过对国外既有创新制度的模仿和借鉴是无法形成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须探索形成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经
11、历了多个发展阶段2。本文以 1997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提交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征程的起点3,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划分为预备启动、全面建构和创新驱动三个发展阶段4。预备启动阶段(19982005 年)。这一时期,国家机关、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经历了重大变革,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了 15 个国家部委,因此依附于各部委的科研院所也随之转制。在推进科研院所转制的同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支持大型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在政策推动下,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数量快速上升,企业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增
12、长迅速,推动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知识创新效能的尝试取得一定成效。2001年,我国“十五”计划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于2003 年启动国家创新体系相关战略研究与规划。全面建构阶段(20062011 年)。2006 年后,我国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2007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进一步夯实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但这一时期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科技计划领域的不诚信、不道德的问题较为突出。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依然受制于西方,中国距离创新型国家的路仍然遥远5。创新驱动阶段
13、(2012 年至今)。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近 10 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性文件,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科技力量布局、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主要目标。这些文件面向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涉及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成果产业化等创新链条各个环节,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多元化政策手段,构建了一整套覆盖面广、种类繁多、手段多元、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6,为科技创新破除了制度性障碍。综合近年来我国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来看,我国现已基本
14、形成了包含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主体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7。1.2 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表现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的环境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科学研究、学科边界的日益模糊对跨学科组织和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安全与发展对应急攻关和科技伦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外部竞争压力对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尽快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效能仍然有待提升,各创新要素没有得到有效组合和良性互动7,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科技力量的统筹协调不够。企业是创新体系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但企业创新资源的取得成
15、本过高,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导致企业缺乏足够的创新动力,无法充分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因此我国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将产品创新作为竞争的手段,而更多依靠模仿和抄袭获取短期利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二是对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不够。政府研发部门、科研院所、大学等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偏向“出成果”“出专利”,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创新成果面临产权化、产业化的两难境地。一方面高校院所存在不少亟待转化的专利,没办法转化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又面临技术缺失的难题,创新活动也缺乏后续推动力。三是攻关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支撑国
16、家安全和战略急需的长期积累和应变能力还不够,基础研究投入总量和结构存在不足,难以支撑我国科技 魏 阙,等:高效能国家创新体系背景下国家实验室建设策略研究 219 创新从“跟跑”向“并跑”到“领跑”跨越的时代要求。当前阻碍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进一步提高的困境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偏差。改革开放以后,基于“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思想,我国形成了由企业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开展吸收与再创新的追赶型、结果导向型的国家创新体系8,这既是中国产业崛起的捷径,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挥之不去的底色。完全由市场分配创新资源,缺少有序引导的科技创新行为催生了重应用开发、轻基础研究的创新氛围,也催生了“科研不诚信”“五唯”“老师变老板”等科研乱象9。在经济效益导向的思路下,“市场换技术”换不来创新的技术,科技创新资源的错配阻碍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进一步提高。二是认知与态势之间有距离。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未能统筹科技创新发展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也一直存在。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国家队”,在人事管理、成果转化与奖励激励、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