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赓续劳动精神__礼赞时代芳华_本刊编辑部.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48053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赓续劳动精神__礼赞时代芳华_本刊编辑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赓续劳动精神__礼赞时代芳华_本刊编辑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赓续劳动精神__礼赞时代芳华_本刊编辑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A VIEW OF LABOUR UNIONSien风采M纵观人类历史,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批巾帼劳模工匠奋战在各行各业。她们是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巾帼力量与担当。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彰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巾帼力量,充分发挥女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市总工会于“三八”节来临之际举办“赓续劳动精神 礼赞时代芳华”庆“三八”首都女劳模风采展示活动。活动中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行业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的首都女劳模、女先进和女大工匠的巾帼风采。

2、她们是:新中国妇产科学开拓者林巧稚,新中国第一代女邮递员罗淑珍,铺架“人间彩虹”的人罗玲,“安牛班”首任班长张冬梅,为乳业挥洒青春的“牛倌”丛慧敏,守护生命的护理专家骆金铠。本刊对她们的先进事迹进行特别报道,以期在新征程上充分发挥她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赓续劳动精神 礼赞时代芳华本刊编辑部A VIEW OF LABOUR UNIONS4A VIEW OF LABOUR UNIONS新中国妇产科学开拓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原北京妇产医院院长 林巧稚“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这是林巧稚的终生理想。1929 年,她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开始了 54 年的从医生涯。20 世纪 30年代

3、,研究胎儿宫内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结核;40年代,研究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50 年代,提出和组织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林巧稚前进的脚步从没有停下过。1962 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前四胎都没成活,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能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新生儿溶血症诊断并不难,但这种病当时在全国没有治愈的先例。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最后决定试一试。在经历了三次换血后,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救治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患者。林巧稚总是说:“医

4、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中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她亲自带队走门串户,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虽然一生未婚未育,林巧稚却拥有最广博的爱。她家里的电话一直放在床头,医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唯一的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安排过的事情,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择一事终一生。1980 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坚

5、持参与 妇科肿瘤 的编写。50 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她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 年 4 月 22 日,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2 岁。她在去世前嘱咐将其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将“奉献”一词诠释到了极致。5A VIEW OF LABOUR UNIONS从普通邮递员到全国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再到邮电部副部长、中国邮电工会主席,罗淑珍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初心。她提出的“一封信、一颗心”的口号曾经响彻整个邮政系统,成为中国邮政的精神坐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邮政人。她始终为老百姓着想的“一颗心”真实朴素,熠熠闪光。自 1951 年罗淑珍在北京邮局工作起,一辆自行车、

6、一盏煤油灯,一条条清晨五点多依旧漆黑的街道和一颗热忱之心,陪伴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的积淀不仅让她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誉,更让她渐渐领悟到邮政投递工作的责任之源与落脚之处。在罗淑珍心中,投递工作从来就不是一份苦差事,而是一项造福于民有意义的事业。正如她在观看完电影 鸿雁 后,所表达的与主人公的共鸣“要干一辈子乡邮员,给人民跑一辈子道。干哪一行,只是个形式。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才是根本。”1959 年,罗淑珍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见到了周总理,总理关切地询问她:“你在送信时骑车摔过跤没有?”“摔过,但我不怕摔跤。”年轻的罗淑珍斩钉截铁的回答,当时引起在场全体代表的热烈掌声。罗淑珍用极其负责的

7、态度和春风化雨的工作方式,让无数封“死信”在收信人手上“活”出温度;她创造了连续 21 年投信送报 360 多万件“零差错”的纪录,诠释着中国邮政“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在她看来,一封信不是普通的白纸黑字,而是一段段饱含深情的话语和一颗颗焦急盼望的心。罗淑珍曾负责投递给革命妈妈陶承的一封信,信封上只写了“北京邮局转交”,并无详细地址。罗淑珍联系了作家协会等多家单位询问地址,几经辗转终于亲手把信件送到了陶承手中。罗淑珍是新中国成立后职业女性的一个缩影,光荣的岁月在她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那就是踏实、上进、忠诚、乐观。新中国第一代女邮递员全国劳动模范、原中国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 罗淑珍6A

8、 VIEW OF LABOUR UNIONS铺架“人间彩虹”的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原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罗玲“北京的桥千姿百态,北京的桥绚丽多彩。”第一座城市立交桥北京复兴门立交桥、国门第一桥四元立交桥、三义庙立交桥这一座座姿态万千的北京立交桥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更凝聚着设计者们的智慧与心血。原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罗玲就是这些设计者的典型代表。数十年以来,她一直从事大型立交桥和城市道路桥梁领域的抗震、减震研究和设计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100多座立交桥的设计。1974 年,作为北京市区第一座立交桥,复兴门立交桥的建设意义深远,它意味着我国桥梁建筑业的复

9、兴。在城市多种地下管线和周围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使之容量大、占地小、投资少、质量高、造型美成了罗玲要考虑的问题。罗玲穿梭在设计人员与工地之间,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最为艰难的是,当时计算机设备和操作技术还没有引入到我国建筑业当中,勘测与设计数据全都靠设计人员的双手一步一步地演算出来。为了完成一张设计图,罗玲的演算稿每次都有厚厚的一大摞。功夫不负苦心人,复兴门立交桥终于建成了。时至今日,它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2 年施工的西北二环改造工程,要求 4 个月内在交通繁忙的二环路上,在复杂地基、复杂地下构筑物上方完成 7 座立交桥的架设工程。在设计西厢工程的一座立交桥时,

10、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现实复杂的交通需求,最大化用科学的设计方案体现立交桥的承载功能,罗玲先后 10 次变更设计方案,她和大家一次次处理成千上万的数据,一遍遍审核一张张复杂的图纸。2015 年,在三元桥桥梁整体置换项目中,已是 75 岁高龄的罗玲作为特邀专家,不仅全程指导,而且在施工的关键时期,这位老人坚持和技术团队一起吃住在现场,以便随时解决突发问题。这一项目仅用 43 小时就完成了 1500 吨的桥梁安装置换,创造了国内桥梁建设史的奇迹,同时被列入中央电视台年度超级工程之一。北京立交桥的发展史仿佛也是罗玲在桥梁设计领域攻坚克难、突破创新的奋斗史。她用无数张桥梁设计图纸、无数次桥梁工程项目方案架设

11、起一道道绚烂的“人间彩虹”。7A VIEW OF LABOUR UNIONS在同仁堂,有一颗小药丸,被奉为救命“神药”,虽只有三克,却贵比黄金。这颗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药丸,时至今日,依然沿袭手工制丸技艺,它就是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张冬梅则是安宫牛黄丸“非遗”项目传承人。丸剂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小小一颗药丸,包含了十余道工序:研配、合坨、制丸、内包、蘸蜡、打戳、外包张冬梅说,别看有的工序简单,这里头每一道都有独特的“门道”。制药丸时,搓好的药条要通过一道道碾,滚压成药丸,而在碾滚和药条上刷油看似简单,却非常考验技术,既要符合重量的标准,又要符合“圆光亮”的标准。“药来了,什么品

12、种都有,每种药的粘性、药性都不一样,刷法也不一样。”张冬梅说,“必须靠自己用心去琢磨,再反复试刷的手法。”她直言很多工艺要求精密,只能徒手操作,一不留神,手就会被碾滚压得指甲发紫。手工制作的安宫牛黄丸,基本标准是一料药必须出 160 丸,正负只许差一丸。张冬梅只要将一坨药放在两块木板中间,推捻间,一丸丸药就滚了下来,待被放到电子秤上称重,每粒精准地达到三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同仁堂古训深深印在张冬梅的脑海里。为保证安宫牛黄丸质量,张冬梅还在班组里推出了班级抽查、组内巡查和个人自查的“三级检查”办法,只要发现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行使质检员的职责。2015 年,同仁堂正

13、式成立了“张冬梅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张冬梅更多感到的是压力,是责任,要将老一辈同仁堂人传承下来的“初心”在自己手中继续延续下去。张冬梅常对徒弟说:“咱做的是救命的药,你一个人差不多,十个人差不多,那就差远了,救命药还能救命么?来不得半点马虎。”17 岁进入同仁堂的张冬梅,从学徒到“安牛班”班长,再到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每一次角色的转变,她的肩上都会多一份责任。张冬梅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让中医药非遗技艺在一代代人手中传承。“安牛班”首任班长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原同仁堂首席技师 张冬梅8A VIEW OF LABOUR UNIONS“我来自农村,是上了大学才喝

14、上牛奶的。我想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更早地喝上牛奶,喝上好牛奶。”说起为什么在硕士毕业之后要选择当一名“牛倌”,丛慧敏记忆犹新。如今,在奶牛养殖行业耕耘了 21 年的她,从一位一线农业科研工作者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我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对自己的青春不愧疚。”丛慧敏动情地对记者说。古有孟母三迁,而丛慧敏为了更高品质的牛奶,也没少搬家。最初,她硕士毕业,只身一人来到繁华的北京。为了近距离开展科研工作,她远赴郊区农场扎根,把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一线中,广泛了解奶牛养殖和品种选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攻克技术难题。期间,她编写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标准”“三元奶牛养殖技术资料汇编”和 16 期“奶牛繁育专刊

15、”,将自己在奶牛养殖一线积累的经验整理出来,无私地提供给奶业同行。2010 年,丛慧敏任北京奶牛中心副主任,培育优种公牛成为她的重点工作之一。优种公牛的选育费时费力。最初那些年,她和同事们从胚胎、冻精研究入手,不停做实验,还要持续跟踪、记录数据、细致分析,选出一头优种公牛最少都需要五六年时间。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北京奶牛中心引入了基因组选择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对青年公牛的早期准确筛选,大大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当丛慧敏和她的团队成员在奶牛育种、养殖技术方面的技术愈加纯熟之际,她和同事们又开始思考如何发挥首农食品集团近 70 年技术积淀形成的技术优势,将良种筛选与育种技术更好地为全国范围的奶

16、农解决养殖难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丛慧敏主导组建了奶牛技术服务团队,以奶牛肢蹄保健与奶牛繁殖配种服务为主要内容,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为全国各地的牧场提供点对点、手把手的帮扶。如今,丛慧敏与技术团队从 2019 年服务指导 15 万头奶牛的养殖发展到 2021 年的 35 万头,每年服务的牧场也由 113 个发展到 214 个,奶牛中心技术服务团队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奶牛养殖社会化、专业化技术服务团队。为乳业挥洒青春的“牛倌”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首农食品集团下属三元食品北京奶牛中心副主任、高级畜牧师 丛慧敏9A VIEW OF LABOUR UNIONS守护生命的护理专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护理部主任 骆金铠“一袭白衣作戎装,一颗仁心暖世间”,骆金铠用温暖精细的服务在危难时刻为患者带来希望。从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到护理部主任,她扎根临床一线,坚持用质量精准与专业水准、用专业和热爱诠释护理标准的新内涵。2020 年 2 月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疫情防控的重大应对措施之一便是抽调精干力量援助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