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傅家屯东遗址发掘简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 键 词哈尔滨市金代居住址建筑构件内容提要傅家屯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镇傅家屯东约 200 米处。2021 年 811 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吉黑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傅家屯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包含大量建筑构件在内的金代遗物。中图分类号 K871 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83(2023)03 0043 12Key words:HarbinJin Dynastyesidence emainsBuilding ComponentAbstract:The site i
2、s located about 200 meters east of Fujia Village,Feiketu Town,Acheng District,Harbin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August to November 2021,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Jilin Heihe Expressway,Hei-longjiang Provincial 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aeology conducted an
3、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t Fujiatun-dong Site which was disturbed by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y relics of Jin Dynasty,including a great number of building com-ponents,were unearthed傅家屯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镇胜利村傅家屯东约 200 米处,西南距阿城区约 20 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54442.18,东经 1270427.86,海拔 165米(图一)。该遗址于 2021 年 5 月由黑龙江省文
4、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吉黑高速公路沿线开展考古调查时发现并进行了考古勘探,最后确认该图一傅家屯东遗址位置示意图遗址的年代为辽金时期,分布面积约 6000 平方米。遗址地势较为开阔,南部略高于北部。地表原为农业旱田地,中间有一条东西向的乡间道路占压了遗址的部分范围。为配合吉黑高速山河(吉黑省界)至哈尔滨(永源镇)段工程项目建设,2021 年 8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尔滨市阿城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傅家屯东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 1050 平方米,清理出金代的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 7 处,出土陶、瓷、铜、铁、石器等各类遗物多件。一、布方情况和地层堆积1.布方情况此次发掘所布探方较为分散
5、,部分探方因规避村民的经济林木未按正方向布方,且部分探方据遗迹形制走向加以扩方。此次发掘共分为 3 个发掘区,各区探方编号由第一区至第三区依序顺次排列,一至三区编号为 2021AFT012021AFT40(为叙述方便,34DOI:10.16422/ki.1001-0483.2023.03.008图二遗址探方分布图以下表述均省去“2021AF”)。各区探方具体情况为:第一区位于乡村道路的南侧,共布正南北向 5 米 5 米探方 16 个(编号 T01T16),加扩方实际发掘面积约 415 平方米。第二区位于乡村道路的北侧,其东侧为工程征地范围的东源,西侧有乡民种植的经济林木,该区域仅能依实际工作范
6、围布方向为北偏西 35的5 米 5 米探方 20 个(编号 T17T36),加扩方实际发掘面积约为 525 平方米。第三区位于乡村道路的北侧,第二发掘区的西侧,布方向为北偏西 35 的 5 米 5 米探方 4 个(编号 T37T40),加扩方实际发掘面积约为 110 平方米。3个发掘区涵盖了该遗址所能发掘范围的绝大部分(图二)。2.地层堆积遗址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三个区的地层堆积都见有两层堆积,只是第一区相比于其他两区,地层厚度略薄。以 T18 北壁(图三)为例介绍如下。第 1 层:耕土层,黑灰色,土质松散,厚 20 27 厘米。包含有现代垃圾、植物根茎,以及少量的泥质灰陶片和砖瓦碎块。第 2
7、层:黑褐色,土质松散,厚33 47 厘米,全方分布。含有少许的红烧土、木炭颗粒,出土的遗物见有少量的布纹瓦残块、兽骨及泥质灰陶片,开 口 于 此 层 下 的 遗 迹 单 位有 F1。第 2 层下即为黄色生土,质地坚硬纯净。二、遗迹该遗址发掘出土有灰沟、灰坑、房址等 7 处遗迹,分述如下。1.灰沟仅发现 1 条(G1)。G1,东北西南向贯穿 T01T04,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第 2 层和生土。平面呈带状,沟身平直,宽窄、深浅近似,底部平坦,无人为加工痕迹(图四)。发掘揭露出长 11.5、宽 1.2 2、深 0.7 米。沟内填充质地松散富含图三T18 北壁剖面图44图四G1 平、剖面图炭屑的黑褐色
8、与黄褐色黏土的杂花土。遗物出土较少,仅见少量的破碎严重的布纹瓦、青砖残块以及个别的泥质灰陶片。2.灰坑共清理出 4 个,依平面形制可分为 3 种,椭圆形 1 个、近圆形 2 个和长方形 1 个。各举一例说明。图五H1 平、剖面图图六H2 平、剖面图H1,椭圆形。位于 T17 的西南部,部分伸入 T17 的西壁之下。开口于第1 层下,打破第2层及生土。平面呈椭圆形,长径出露 2.7、短径 1.5、深 0.55 米。直壁、平底,壁底无人为加工痕迹(图五)。坑内填土为黑、黄色相杂的花土,质地松散,包含零星的炭屑。坑内遗物较少,仅见破碎的青砖、布纹瓦、泥质灰陶片及少量的动物骨骼。H2,近圆形。位于 T
9、20 的西部,部分伸入 T20 的西壁之下。开口于第 1 层下,打破第 2 层及生土。平面出露呈半圆形,直径约1.3、深 0.7 米。弧壁、寰底,壁底无人为加工痕迹(图六)。坑内填土为黑、黄色相杂的花土,质地松散,包含零星的炭屑。坑内遗物较少,仅见破碎的青砖、布纹瓦、泥质灰陶片,无成形器物。H4,长方形。紧邻 T38 的西南部,大部分被乡村道路占压和破坏,仅剩北壁完整。开口于第 1 层下,打破第 2 层及生土。残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5、残宽 0.7、深 1.3 米。直壁、寰底。壁、底无人为加工痕迹(图七)。坑内填土为黑褐色、黄褐色相杂的花土,质地松散,包含大量的炭块、灰烬。坑内遗物较多,大
10、多为残破的青砖、布纹瓦、瓦当和檐头板瓦的碎块,另见有泥质灰陶器、玉石碗、铁削、铁钉、耀州窑瓷碗等遗物,陶器可辨器形有罐、瓮、甑等。3.房址共清理出 2 座,皆为半地穴式建筑。分别介绍如下。54图七H4 平、剖面图F1,位于 T18 的东部,开口于第 2 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6.1、东西宽约 5、穴壁残高 0.3 0.7 米,方向北偏西图八F1 平、剖面图图九F1 航拍图(上为北)27。东南角因埋设有一现代电线杆,故未发掘,整体发掘面积约 32平方米。在室内西、北壁边设置有3 道宽窄相近的火炕洞,宽约 0.2 0.32、深约 0.25 0.34 米。炕洞直接开挖于生土之上,洞
11、壁均为纯净的生土构筑,洞底由西北向东北逐渐抬高,洞壁两侧随底部抬高由砖红色渐变成烟褐色,洞中覆盖有黑灰,并放置有少量的无规律排列的小石块。3 条烟道在房屋的东北角最终汇聚成出烟口。灶位于室内的中部,连接于火炕的西南端上,平面近圆形,直径 0.56 米。其内壁为砖红色,内填有红烧土、烟熏土,东侧有一平面近似圆形的低于居住面的浅坑,为烧火时的作业面,上有灶门与灶膛相通。居住面与现存的炕面近似平齐,居住面未经特殊加工,较为平整,南部低于北部。未发现柱洞和门道。房屋的废弃堆积中出土有少量的陶制建筑构件碎块和泥质灰陶器残件,灶口处出土有零星的泥质灰陶器口沿残片(图八;图九)。F2,位于 T05 的西南部
12、,开口64图一F2 平、剖面图于第 2 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方形,南北长3.5、东西宽 3.2、穴壁残高 0.15 0.32 米,方向北偏西 35,面积约 11 平方米。在室内东、北壁边设置有2 道宽窄相近的火炕洞,宽0.2 0.25、深 0.2 0.28 米。炕洞直接开挖于生土之上,洞壁均为纯净的生土构筑,洞底由东北向西北逐渐抬高,洞壁两侧随底部抬高由砖红色渐变成烟褐色,洞中覆盖有黑色灰烬。2 条烟道在房屋的西北角汇聚成出烟口,出烟口为2 块陶制板瓦叠压搭制而成。灶位于室内的中南部,连接于火炕的东南端上,平面近圆形,直径 0.35 米。内壁烧制呈砖红色,内填有红烧土、烟熏土,西侧有一平面近
13、似方形的低于居住面的浅坑,应为烧火时的作业面,上有灶门与灶膛相通。灶口东侧放置有 3 块石块,功能有待考证。居住面低于现存的炕面,与炕洞底面近似平齐,居住面未经特殊加工,较为平整、坚硬。未发现柱洞和门道。房屋的废弃堆积和地面上皆无任何遗物出土(图一;图一一)。三、出土遗物此次发掘共出土陶、瓷、石、金属、骨、料器等各类遗物多件。其中,以陶器为主,其次为金属器,其他器类数量较少。现以质地之别分述如下。(一)陶器陶器数量占遗物出土总数量的绝大多数,依功能可分为3 类,建筑构件、生活用具、陶质工具。1 建筑构件数量较多,种类有砖、瓦、瓦当、鸱吻、凤鸟、龙角及陶饰件等。砖均为泥质青灰色,模制。未见完整器
14、。H4 27,青灰色,素面。残长12、宽 17.2、厚 5 厘米(图一二,1)。H4 28,青灰色,一面为素面,另一面有残存的四根压印手指纹。残长 14.4、残宽 16.8、厚 5 厘米(图一二,2)。板瓦残件较多,可复原2 件。平面呈梯形,窄缘薄,宽缘厚,两侧缘有内切痕。凸面光素,有轮旋痕,凹面平整,饰布纹。F2 1,泥质青灰陶,通长 8.8、窄缘4.8、宽缘6、厚1.2 厘米(图一二,3)。F2 2,泥质灰褐陶,通长 9.2、窄缘 5.2、宽缘 6.4、厚 1.6 厘米(图一二,4)。檐头板瓦11 件,均残,依檐头纹饰不同可分四型。图一一F2 航拍图(上为北)74图一二出土陶器1、2.砖(
15、H427H4 28)3、4.板瓦(F2 1F2 2)5.B 型檐头板瓦(H445)6.C 型檐头板瓦(T35 9)7.D 型檐头板瓦(H4 17)8.A型檐头板瓦(F1 6)A 型7 件。泥质灰陶。滴水与瓦身相接处呈直角。滴水上饰有连续的压印纹,纹饰呈五段式布局,第一段与第三段各为 1 条素面凸棱,第二段和第四段均为由短斜线组成的连续波折纹,位于唇面的第五段为斜向波浪形按压纹,指窝内饰2 4 条不等的戳压短条纹。F1 6,青灰色,滴水上纹饰第一段的素面凸棱被刮抹的不甚明显,第五段的指窝内饰 4 条戳压短条纹。残长 14.4、宽 25.4 厘米(图一二,8)。B 型1 件。泥质黑灰陶。H4 45
16、,滴水与瓦身相接处呈钝角。滴水上纹饰呈五段式布局,第一段至第四段的纹饰完全相同,皆为短斜线组成的连续波折纹下配素面凸棱,只是第四段上的纹饰被第五段所挤压变形,第五段为位于唇面的斜向波浪形按压纹,指窝内饰 7 条戳压短条纹。残长 6、残宽14.2 厘米(图一二,5)。C 型2 件。泥质灰陶。滴水与瓦身相接处呈钝角。滴水上纹饰呈四段式布局,第一段为素面凸棱,第二段凸棱上饰以斜向连续的“丰”字形戳压纹,第三段凸棱呈波浪形,第四段为斜向波浪形按压纹,指窝内饰 4 条戳压短条纹。T35 9,青灰色,残长7.2、残宽17.4 厘米(图一二,6)。D 型1 件。H4 17,泥质灰陶,滴水上纹饰呈五段式布局,第一段为上饰斜向戳压坑点纹的窄幅凸棱,第二段、第三段同为上饰斜向戳压坑点纹的宽幅凸棱,第四段为素面宽幅凸棱,位于唇面的第五段为斜向波浪形按压纹,指窝内饰6 条戳压短条纹。残长 10.2、残宽23 厘米(图一二,7)。垒脊瓦数量少,均残。平面呈长方形,凸面为素面、凹面饰布纹,两端头抹光平整。T35 6,泥质灰褐陶,残长 20、宽 12.8、厚2.4 厘米(图一三,1)。H4 30,泥质 灰 褐 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