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_付建丽.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49155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_付建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_付建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_付建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及相关问题付建丽1,2崔天兴2杨岐黄3(1.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关 键 词亚腰形石锤冶铜遗存红山文化内容提要辽西地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红山文化出土的铜器小件及制铜陶范遗址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但作为史前采矿标识物的亚腰形石锤很少受到学术界的系统关注。对亚腰形石锤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认为红山文化出土的亚腰形石锤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为认识红山文化冶铜矿作遗存增加了新资料。中图分类号 K871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483(2023)03 0060 06Key words:Grooved shaped Sto

2、ne HammerBronze Metallurgy emainsHongshan CultureAbstract: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is one of the central regions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smaller bronzeand the pottery mould wares unearthed from Hongshan Culture have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c circles;but thegrooved s

3、haped stone hammer,which is a prehistoric mining marker,has received little systematic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a In this paper,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grooved shaped stone hammer are combed and the comparativestudy is conducted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rooved shaped stone h

4、ammer unearthed from Hongshan Culture is closelyrelated to the mining activities,which adds new data to the systema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llurgical copper mine remainsof Hongshan Culture红山文化遗存于 20 世纪初被发现。1954 年,尹达首次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4700 年公元前 3000 年。红山文化自发现以来,学界对该文化的类型、分期、聚落、经济形态、宗教信仰、手

5、工业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红山文化出土了与铜器相关年代明确的遗存,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铜耳环和西台遗址出土的陶范,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牛梁河遗址出土的铜耳环的检测显示,含铜量达 99%。在牛河梁转子山和小福山顶部分别发现了炉壁残片(曾称为“坩埚片”),曾被认为属于红山文化,李延祥等对其进行了热释光测年,结果为夏家店下层文化。21 世纪以降,王立新、李延祥等学者在牛河梁遗址周边进行了矿点考古学专项调查,此外,一些地质学者也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做了矿产资源的调查工作。近年来,在较多矿冶、采玉矿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或调查发现了器身带有凹槽的石锤,表明其均与采矿、选矿有关

6、。这些带凹槽的石锤一般被称为亚腰形石锤,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也有零星发现,很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这种被先民广泛用于采矿工具的亚腰形石锤为研究对象,丰富和完善关于红山文化冶铜类遗存工艺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中国境内早期冶铜类遗存的起源。一、红山文化亚腰形石锤的发现亚腰形石锤,即在石锤器身打制或琢磨出凹槽,这种凹槽或只在器身两侧,或环绕器身。在器身加工出凹槽,是为了装柄,便于使用。通过对调查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遗址冶铜类遗存的06DOI:10.16422/ki.1001-0483.2023.03.004图一出土亚腰形石锤及矿点位置图梳理,亚腰形石锤的基本情况如下(图一)。(一)牛河梁遗址遗

7、址总面积达50 平方千米,由祭坛、神庙址和积石冢墓地等 20 多处地点组成的大型祭祀遗存。截至 2003 年,已正式发掘了第二(N2)、第三(N3)、第五(N5)、第十六(N16)和第十三(N13)5 处地点,试掘了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址(N1),共清理出属于红山文化的墓葬 85座,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属红山文化晚期的埋葬与祭祀中心。第十六地点 M4 位于积石冢 Z1 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大型竖穴石圹砌石墓。墓上堆积自上而下有封石、封土、封沙和墓内填石。墓口周围有烧土面,烧土面上见有祭祀坑,圹内填土的上部近中间位置发现砌石遗迹。砌石遗迹(YM)的石壁叠摞的石材中发现 1 件亚腰形石锤。N16YM 1

8、,原命名为大型亚腰石镐。压在盖板下,在西南壁第二层砌板上沿西北东南向放置。黄色泥晶灰岩,长身,出土时已断裂成 3 段,但仍按完整状态放置。上、下两面较平整,刃端较窄且薄,钝尖,从单面打出刃部,柄端较宽且厚;中部从两侧面向上、下面交互打击,打制成亚腰,边缘略呈钝刃状。通体见磨损痕。长 39、宽 13.2、厚 4.15 厘米(图二,1)。发现于砌石遗迹(YM)石壁叠摞的石材中,与之共出 1 件三角长条形的石器,报告称这两件石器均用作砌壁。笔者认为,N16YM 1 可定名为石锤:一是基于其特征,即经打制加工出亚腰,通体又见磨损痕迹,表明其为使用工具;二是其形制与亚腰形石锤相似。(二)白音长汗遗址图二

9、亚腰形石锤15.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 N16YM 1白音长汗遗址 BT392 1东山嘴遗址TC7 1海金山遗址采集杖房川遗址 2005CWZ 采 27)68.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业遗址(LSC 7LSC 11LSQ 2)9、10.内蒙古林西大井古铜矿遗址采集19881991 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音长汗遗址进行 3 次发掘,发掘总面积为 7264.3 平方米,根据遗迹相互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报告将白音长汗遗址分为五期七类。1 件亚腰形石锤发现于第四期的红山文化遗存中。这件石锤原命名为网坠,编号 BT392 1,器表有许多石料上原有的小坑。中部一周凹槽,横剖面呈梯形。长 10.4、宽

10、4.6、厚 3.4 厘16米。白音长汗第四期遗存(属于红山文化)中发现石网坠 1 件(图二,2)。磨制,棱柱形。笔者认为,其体积和重量较大,不宜作为捕捞工具。报告指出,白音长汗的古代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是脊椎动物,偶尔猎获野生动物,遗址中出土的软体动物个体不大、数量不多,无法提供大量的肉食补充,且多有穿孔,主要做装饰品,说明捕捞业不发达。同时,报告也指出,遗址中出土的海生瓣鳃类贝壳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远在渤海边的不同聚落的同时代先民交流而来。再者,这件“网坠”与其他遗址出土的亚腰石锤形制一致,应是定名有误,可定为石锤。(三)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存东山嘴村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兴隆庄镇章京营子村东山嘴。

11、1979 年 5 月,文物普查试点时发现了该遗址,1982 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 2250 平方米。整个遗址被建筑基址所占据,依布局可分为中心、两冀和前端等部分,是红山文化晚期一处具有祭祀性质的大型建筑遗存。该遗址的建筑形式有一定的格局,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祭祀遗存,为揭示红山文化晚期祭祀典礼内容提供了最重要的考古实证材料。东山嘴遗址的发现,在我国民族文化起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 3 件石锤(原报告称为亚腰形石斧)。其中 1 件亚腰形石锤出土于 TC7 的第二层(黄土层),编号 TC7 1,原料为河石,打制出亚腰(图二,3)。该亚腰石锤刃部以一

12、面打制为主,另一面在边缘处进行了修整。石锤器身两面大部分都保留了原岩面?11。(四)海金山遗址19741975 年,辽宁省博物馆考古队先后两次对海金山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的遗物有陶片、石器和玉器等。其中,石器的种类有石锤、石网坠、石斧、石刀、石铲和石锛等?12。石锤 6 件。4 件为打制,石英灰岩,呈不规则梯形,两侧及锤面都较圆钝。其中 1 件长 11.2、上宽 3.9、下宽 5.8、中厚 2.5 厘米。2 件为磨制,形制与上述打制石锤相同,唯通体磨光?13。从工艺看,打制石锤可能为磨制石锤的半成品(图二,4)。(五)杖房川遗址2004 年 10 月和 2005 年 46 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

13、考古研究所对杖房川北山坡和西北山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杖房川西北山遗址属于红山文化。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石器的种类有石锤、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杵、石凿、石锛等?14。石锤,采集品,亚腰,两端厚圆,锤击疤痕明显。2005CWZ 采 27,黑色晶屑凝灰岩,石质坚硬,晶粒均匀。长 22、宽 13.2、厚 5.2 厘米?15(图二,5)。红山文化出土石锤的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尤其是牛河梁遗址、东山嘴遗址、杖房川遗址出土的石锤一端可见崩疤,使用痕迹明显,说明经过较大的使用消耗。总体来看,在陕西洛南河口绿松石矿业遗址(图二,68)和内蒙古林西大井古铜矿遗址(图二,9、10)中出土的亚腰石锤

14、与上述几件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亚腰石锤形制相似。表一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石锤特征(单位:厘米)遗址标本编号长宽厚特征牛河梁N16YM 13913.24.15中部从两侧面向上、下面交互打击,打制成亚腰,边缘略呈钝刃状。通体见磨损痕白音长汗BT392 110.44.63.4器身中部一周凹槽,横剖面呈梯形东山嘴TC7 1尺寸不详,以一面打制为主,另一面在边缘处进行修整。共 3 件,公布 1 件海金山采集11.2上宽 3.9、下宽 5.8中厚 2.5石英灰岩,呈不规则梯形,两侧及锤面都较圆钝。石料器身可见凹槽。共 6 件,公布 1 件杖房川2005CWZ 采 272213.25.2采集品,亚腰,两端厚圆,

15、锤击疤痕明显26二、红山文化的冶铜相关遗存及周边矿料资源(一)遗址出土铜器及陶范目前,在红山文化中,发现冶铜类遗存的实物仅有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遗址的铜器小件和西台遗址的铸铜陶范。1.牛河梁遗址出土铜耳环牛河梁第二地点 4 号冢冢体西部附葬小墓中随葬 1 件铜环饰(N2Z4 85M3 1),铜丝弯成长圆形。有范制、锻打痕。两端均显断茬,一端似趋尖细,另端稍宽而扁平。曲环长径约 2.4、铜丝截面径 0.3 厘米?16(图三,1)。经鉴定,含铜量达99%,系铸造的纯铜制品?17。牛河梁 N2Z4 85M3 1铜环可见的锻打痕,证明红铜在最初被使用时,确实是以直接打制的方法制造器物。郭大顺推断,这一地

16、区的冶铜史可早到红山文化?18。2.内蒙古敖汉旗西台遗址出土的铸铜陶范西台遗址于 1982 年敖汉旗文物普查时发现。1987 年 810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达 5400 平方米,发掘出房址 19 座、壕沟 18 条、灰坑 79个,并发现了 2 处长方形环壕,保存完好,分别为北“城”壕和南“城”壕,环壕内的聚落房址保存不好,仅有 3 座较完整的房址,其中 1 座属于北“城”壕的房址 F202,出土了完整铸造青铜器的模具陶合范。红山文化房址和围壕中共出土 10 件陶范,其中 2 组陶范为合范,是铸造青铜器的模具。另外,在北“城”壕房址 F4 和南部围壕内共出土 6 件单扇的陶范,均为残件?19。图三红山文化铜器实物和冶铜类遗物1.牛河梁遗址铜环(N2Z4 85M3 1)2、3.西台遗址陶范(F202 11F2025)F202层出土两组保存较完整合范。第一组(F202 11)外形呈长方体,每扇长 5、宽 3.5、厚 2 厘米,上面留有浇口,范腔为一鸟首,应是铸造小青铜饰的模具(图三,2)。第二组(F202 5)较小,每扇长 2.5、宽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