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护理学第一章 总论(zn ln),第一页,共八十五页。,第二页,共八十五页。,第三页,共八十五页。,第四页,共八十五页。,学习目的:1、了解传染病学的一些名词、概念。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guchng)、影响因素,传染病的特征、防治原则。,第五页,共八十五页。,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具有(jyu)传染性的疾病。,第六页,共八十五页。,许多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在旧中国广大(gungd)民众缺医少药,致使多种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造成重大灾难。,第七页,共八十五页。,中
2、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防治工作(gngzu),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出血热等,每年发病率仍较高,有时还出现暴发流行;有些已被基本消灭或得以有效控制的传染病还有可能再度发生和流行。,第八页,共八十五页。,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军团病、基孔肯雅热、霍乱和埃博拉出血热等,其中以艾滋病最引人们注目,目前(mqin),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第九页,共八十五页。,第一节感 染 与 免 疫,第十页,共八十五页。,一、感染(gnrn)的概念,感染(infection),曾又称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
3、体内的一种(y zhn)寄生过程,也是人与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因素。,第十一页,共八十五页。,二、感染过程(guchng)的表现,病原体在人体(rnt)内寄生过程中,由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rnt)免疫功能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感染过程。(一)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二)隐性感染(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第十二页,共八十五页。,(一)病原体被消灭(xiomi)或排出体外,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体液成分的溶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均能使病原体在体内被
4、消灭(xiomi)或通过鼻咽、气管、肠或肾排出体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病状。,第十三页,共八十五页。,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或病理损害轻微,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大多数隐性感染者,病原体被清除后可获免疫,使免疫人群扩大(kud)。但少数人未能形成足以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力,则转为病原携带者,而成为传染源。,(二)隐性感染(gnrn),第十四页,共八十五页。,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bin ti fn yng)而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多数病例在疾病痊愈后体内病原体被消灭,人体获得一定免
5、疫力。少数显性感染者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三)显性感染(gnrn),第十五页,共八十五页。,(四)病原(bngyun)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病原携带一般(ybn)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各种携带者都可因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第十六页,共八十五页。,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znsh)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五)潜伏性感染(gnrn),第十七页,共八十五页。,在感染过程(guchng)中人体免
6、疫反应在抵御病原体致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和病原体的特异性定位等在感染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三、感染过程(guchng)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第十八页,共八十五页。,人体的免疫反应(fnyng)可分为: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有利于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消灭病原体 变态反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害。保护性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两种。,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miny)应答作用,第十九页,共八十五页。,1、天然屏障:皮肤(p f)粘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2、吞噬作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游走性的大单核细胞、肝、脾、骨髓、淋巴结中固定的巨噬
7、细胞和各种粒细胞;3、体液因子: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和干扰素等。,(一)非特异性免疫(miny),第二十页,共八十五页。,对抗原进行(jnxng)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B细胞)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二)特异性免疫(miny),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五页。,T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能对该抗原产生致敏,当再次与该抗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细胞免疫在对抗病毒、真菌、原虫(yun chn)和部分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伤寒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的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8、T细胞还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1、细胞(xbo)免疫,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五页。,当被某种病原体抗原(kngyun)致敏的白细胞再次受到该抗原(kngyun)刺激后,即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相对应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如IgG、IgM、IgA、IgD、IgE等。,(2)体液(ty)免疫,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五页。,在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zhndun)意义。IgG在感染后临近恢复期时出现,持续时间较长。IgG在体内含量最高,占免疫球蛋白的80,能通过胎盘,是用于防治某些传染病的丙种球蛋白及抗毒血清的主要成分。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倒粘膜上的局部抗体。,第二十四页
9、,共八十五页。,第二节传染病的流行(lixng)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五页。,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fzhn)和转归过程。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一、流行(lixng)过程的基本条件,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五页。,(一)传染源,是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fnzh)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如各种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等。,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五页。,(二)传播(chunb)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chn i)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
10、感冒。2水、食物、苍蝇 常引起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等。3手、用具、玩具 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也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霍乱等)。,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五页。,4虫媒传播 经吸血节肢动物(jizh-dngw)(蚊子、跳蚤、虱、螨等)叮咬后感染,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5体液、血液、血制品 常见于乙型、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6.母婴传播 通过胎盘、产道、母婴密切接触等,如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等。7接触传播 与传染源直接接触,如狂犬病、皮肤病。另外,当芽胞菌(炭疽、破伤风)、幼虫(钩虫)等污染土壤或水时,土壤和疫水便可成为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第二十九页,共八
11、十五页。,(三)人群(rnqn)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占某一特定人群(rnqn)的比例决定该人群(rnqn)的易感性。易感者增多时易发生传染病流行。,第三十页,共八十五页。,自然因素(yn s):包括地理、气象、生态等条件,对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二、影响(yngxing)流行过程的因素,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五页。,第三节传染病的特征(tzhng),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五页。,一、基本特征,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也是用作确定传染病的基本(jbn)条件。1、有病
12、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的特征 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4、有感染后免疫,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五页。,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能够发现病原体有利于传染病的防治。病原体也是构成传染(chunrn)的重要因素。,(一)有病原体,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五页。,所有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传染病患者能排出病原体、感染他人和污染周围环境,因此,隔离、治疗患者及提高人群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接种)便成为减少传染病危害的重要(zhngyo)措施。,(二)有传染性,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五页。,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受自然因素和社会
13、因素影响。按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许多传染病的流行与地理条件、气候(qhu)条件和人民生活习惯等有关。,(三)有流行病学(li xn bn xu)的特征-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五页。,夏秋季气候炎热(ynr),适于肠道细菌及媒介昆虫繁殖,肠道传染病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的发病率高;冬春季天气寒冷,易患流感、百日咳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适于钉螺繁殖的水网地区易有血吸虫病流行;嗜食生鱼者易患肝吸虫病等。,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五页。,传染病痊愈后,能产生程度(chngd)不等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2.感染后免疫属主动免疫。,(四)有感染(gn
14、rn)后免疫,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五页。,二、临床(ln chun)特征,(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可分为4个阶段。1、潜伏期 2、前驱(qinq)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五页。,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时止的这段时间称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每种传染病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对一些传染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参考(cnko)意义。,(一)潜伏期,第四十页,共八十五页。,是从起病至症状明显期之前的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头痛(tutng)、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四肢酸痛等轻微的、无特
15、异性的毒血症症状,一般持续13天。,(二)前驱(qinq)期,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五页。,不同种类传染病各自出现具有(jyu)特征性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病情多由轻转重,到达顶峰,然后随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病情减轻进入恢复期。,(三)症状(zhngzhung)明显期,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五页。,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渐消退,体力和食欲恢复,直至完全康复(kngf)。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并逐渐达到最高水平。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或留有后遗症。,(四)恢复期,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五页。,复发:传染病已进入恢复期或在痊愈初期,病原体又开始繁殖,初发病的症状再次出现。再燃:当病程(bngchn
16、g)进入缓解期,体温尚未降至正常时,发热等病初症状再度出现。,复发(f f)与再燃,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五页。,(二)常见(chn jin)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等皮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等毒血症:头痛、全身不适、关节肌肉(jru)疼痛等,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五页。,1发热 是许多传染病共有的最常见症状。常见热型有:稽留热:高热,24小时内体温差在1之内,见于伤寒等。弛张热:高热,24小时内体温差超过(chogu)1,但最低点在常温之上,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五页。,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chngwn)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后退热,间歇数日后发热再现,见于布氏杆菌病、回归热等。,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五页。,2皮疹 是多种传染病的特征性体征。常见皮疹有: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及斑疹伤寒,其中,玫瑰(mi gui)疹见于伤寒、红斑疹见于猩红热。,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五页。,出血(ch xi)疹(瘀点、瘀斑):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及败血症等。疱疹:见于水痘、单纯疱疹、带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