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季原产我国,早在200年前传至国外,经欧美园艺学家长期杂交选育(xun y),现代月季已发展到2万多个品种。月季品种之多,色彩之繁,花期之长,应用之广,,第一页,共六十四页。,是其他众多花木(hum)难以比拟的。加上月季耐寒,适应性强,地栽、盆栽皆宜,故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我国月季栽培较为普遍,北京、天津、青岛、大连、郑州等多,第二页,共六十四页。,个城市把其作为市花,危害月季的常见(chn jin)病虫害有20余种,现将发生较多的几种病害介绍如下。黑斑病症状特点病原为蔷薇盘二孢菌。该病原真菌主要侵染月季,第三页,共六十四页。,叶片,也能侵害叶柄、嫩梢等部位。发病初期,叶正面先出现褐色(h s
2、)小点,逐渐扩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为4至12毫米,黑紫色,病斑边缘呈放射状,第四页,共六十四页。,,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组织(zzh)变为灰白色,其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点,在放大镜下可见黑色疱状的小粒体,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之间相互连接使,第五页,共六十四页。,叶片变黄、脱落(有些月季品种病叶不脱落)。幼枝和花梗上产生黑色条状斑点,微下凹。严重时,植株(zhzh)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片叶。发病规律病,第六页,共六十四页。,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枝或落叶上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fngy)传播,进行初感染;多雨、多雾、露重、湿热、通风不良天气易发玻分生
3、孢子由表皮,第七页,共六十四页。,直接进入,在22至30温度(wnd)条件下潜伏期为3至4天,一般为10至11天。叶面上有水时,孢子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在整个生长季节,病原菌可多,第八页,共六十四页。,次重复侵染,均可发病,但盛夏时病害扩展慢。立地条件差、刚移栽的植株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cnzi)差异,但无免疫品种。防治措施秋末彻底清除枯枝落叶,,第九页,共六十四页。,并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有病枝条并销毁(xiohu)。休眠期喷洒2000倍五氯酚钠水溶液或1等量式波尔多液杀死病残体上的越冬菌源。灌溉水最好采用滴灌、沟灌或沿,第十页,共六十四页。,盆边浇水,切忌喷灌。灌水时间最好(zu ho
4、)是晴天的上午,以利于叶片保持干燥。栽植密度、花盆摆放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换气、透光照射。增施有机肥,多用磷、,第十一页,共六十四页。,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发病期间喷洒(pns)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第十二页,共六十四页。,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至10天喷一次,连喷3至4次。灰霉病症状特点病原为灰葡萄孢菌。该病原真菌侵染(qn rn)月季的花、花蕾和嫩,第十三页,共六十四页。,茎,病斑主要发生在花上。初时为水渍状不规则小斑,稍下陷,后变褐腐烂。蕾上发病亦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小斑,病斑可扩大至整个
5、(zhngg)花蕾,最后全蕾变软腐败。,第十四页,共六十四页。,病蕾枯萎后垂挂于病组织之上或附近。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病部可大量产生灰色霉层。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潜伏在病源(bn yun)处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侵,第十五页,共六十四页。,染,病部表面产生灰色霉状物。高温多雨有利于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传播。分生孢子与寄主接触(jich)后,即萌发出芽管而侵入。栽植过密、湿度大、光照不足或偏施,第十六页,共六十四页。,氮肥、植株生长柔弱,则易发生。防治措施秋季(qij)不宜用枯枝落叶护根,以免茎干基部过分潮湿,利于病菌的生存。温室栽培时,应注意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高,第十七页,共六十四页。,
6、;防止喷淋式浇水,不偏施氮肥,不过度密植。去除受侵染(qn rn)的病花,对病芽,应连同芽下数厘米的茎部一起剪掉并销毁。发病期间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第十八页,共六十四页。,剂700倍液,或1:1:120至160倍波尔多液(b r du y),或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第十九页,共六十四页。,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霜霉病症状特点病原为霜霉菌(mjn)。该病原真菌可侵染月季叶片、新梢和花器。病叶上初期出现不规则的淡绿色斑纹,扩大后呈黄褐色,第二十页,共六十四页。,和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边缘色较深,逐渐扩大蔓延到健康组织,无明显
7、界限。在潮湿天气下,病叶背面(bimin)可见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四页。,为灰白色。新梢和花器感染时,病斑与病叶上的病斑相似,但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腐败(fbi)而死。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分,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生孢子侵染。主要发生(fshng)在室内。在华北地区以4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发生较为普遍,温室植株密集、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氮肥过多时,霜霉病易发生,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四页。,。防治措施在温室内不宜栽种(zizhng)过密,要加强通风透光,保持空气干燥,避免直接用水浇淋植株,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新叶展
8、开后选喷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四页。,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800倍液,或20甲基托布津、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两周(lin zhu)喷一次,连喷2至3次并注意交替用,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四页。,药。花叶病症状(zhngzhung)特点病原为月季花叶病毒。该病原病毒自然感染因种类而异,如发生在月季上则表现为花叶,有些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黄脉及矮化,有些叶片,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四页。,呈不定形的波状纹或褪绿斑,对生长势有轻微影响,严重的造成矮化。月季花叶病毒病以出现小的失绿环斑为其特征,有时呈现多角形纹饰(wn sh)。病斑周围的叶面常,第二十七页,共六
9、十四页。,常多少有些畸形。发病规律月季花叶病毒在寄主活组织内越冬,通过病芽、病接穗和有病砧木传播,在芽接和嫁接时靠汁液传染发病,蚜虫(ychng)危害也会传播花叶病,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四页。,毒。另外,如果采用感病的植株作砧木或接穗,很快就会产生(chnshng)花叶病毒病症状。夏季强光和干旱有利于症状显现和病害扩展。防治措施避免用感病月季做繁殖材,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四页。,料,或建立专供繁殖用的母本基地,淘汰病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用热处理方法也可钝化、消除病毒,在38温度(wnd)下保持一个月,效果良好。选用抗病,第三十页,共六十四页。,品种或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生产脱毒苗。生长季节注意(
10、zh y)及时喷药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发病初期喷洒氨基寡糖素水剂,抑制病毒扩展。锈病症状特点病原为蔷薇多,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四页。,孢锈菌。该病原真菌侵染(qn rn)月季叶片、嫩枝和花器。发病初期在叶背产生黄色小斑,外围有褪色环。在黄斑上产生隆起的锈孢子堆,其直径为0.5至1.5微米,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四页。,。锈孢子堆突破表皮露出桔黄色的粉末(fnm),即锈孢子。在叶片正面产生小黄点,即性孢子器。以后在叶背又产生近多角形病斑,上生夏孢子堆。秋末在病斑上又产,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生棕黑色粉状物,即冬孢子堆。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冬孢子在病芽、枝条病斑内越冬,次年萌发产生(chnshng)
11、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的幼嫩部位。发病,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四页。,后,产生(chnshng)性孢子器及锈孢子器。锈孢子阶段过后,产生(chnshng)夏孢子堆。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可多次侵染。在阴凉干爽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轻,在温暖多雨、潮湿多雾的时,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四页。,节发病重。华北地区的6月份和9月份,是病害发生(fshng)盛期。防治措施合理增施钾、镁肥,培育健康植株,加强通风透光,降低环境湿度;结合修剪,清除有病枝,第三十六页,共六十四页。,叶,并集中烧毁。在休眠期喷洒(pns)2至4波美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喷97敌锈钠3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0.2至
12、0.4波美,第三十七页,共六十四页。,度石硫合剂,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用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病株(bn zh),效果也较好。枝枯病病状特点病原主要为盾壳霉菌。该病,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四页。,原真菌侵染月季的茎和枝条,初期(chq)在病部产生小红点,后逐渐扩大,颜色加深,病斑中部浅褐色,边缘红褐色或紫色,其周围又常被红色所包围;后期病斑中部,第三十九页,共六十四页。,变成灰白色,并出现(chxin)小黑点。病部的皮层常出现(chxin)小的纵裂,是月季枝枯病的重要特征。严重时,病斑包围整个枝条,造成病部以上枝叶全部枯死。发病规律病菌,第四十页,共六十四页。,以分生孢子
13、器和菌丝体在植株病组织上越冬,早春散生出(shn ch)分生孢子侵染为害。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主要从伤口侵入,特别是修剪伤口和嫁接伤口;虫咬造成的,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四页。,伤口(shngku),也是病原菌的侵入通道。老病斑中的菌丝体也能不断地扩大危害。修剪过度,管护不善,冬季不适当的覆盖,容易发生此玻防治措施冬季修剪病枝时,应,第四十二页,共六十四页。,选择晴天进行,伤口易干燥愈合,剪下病枝烧毁或深埋入土(r t),剪口用1:1:15的波尔多液涂抹保护。生长期喷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5,第四十三页,共六十四页。,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
14、隔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根癌病症状特点(tdin)病原为野杆菌属细菌。,第四十四页,共六十四页。,该病原细菌主要侵染(qn rn)月季近地面的根茎部,或砧木与接穗结合处,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呈节结状木质瘤状物,植株受害后生长不良,枝叶短小,叶枯黄、,第四十五页,共六十四页。,早落,花小或不开花。发病规律病原细菌在肿瘤皮层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借水流、园艺工具和地下害虫传播(chunb),远距离传播(chunb)是靠带菌苗木的长途运输。通,第四十六页,共六十四页。,过伤口如虫咬伤口、机械伤口和嫁接口侵入植株。肿瘤(zhngli)初期体小质软色浅,以后逐渐增大、颜色变褐,表面粗
15、糙龟裂,质地坚硬,木质化。病菌寄主范围广,能,第四十七页,共六十四页。,同时(tngsh)侵染桃花、樱花、柑橘、杨树等,病害发生与土壤质地直接相关,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则易发此玻防治措施加强检疫。对调运苗木根部带癌瘤者要烧毁病株,第四十八页,共六十四页。,,或切除(qich)肿瘤后用1硫酸铜液浸泡消毒。强化栽培管理。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或进行土壤消毒后再行种植。选择排水良好的圃地栽植。改善嫁接方,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四页。,法,尽量减小伤口。药剂防治。栽种前将根与根茎浸入500万单位链霉素溶液中2小时进行消毒(xio d),或用稀释后的土霉素、青霉素液浸泡处理。白粉病症状特点,第五十页,共
16、六十四页。,病原为蔷薇单囊壳菌。该病原真菌侵染月季的叶片、花器、嫩梢等。早春,病芽展开的叶片两面布满白粉,叶片皱缩(zhu su)反卷、变厚,逐渐干枯死亡,成为初侵染源,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四页。,。生长(shngzhng)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褪绿黄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连接成片。嫩叶染病后,叶片反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第五十二页,共六十四页。,红色。嫩梢和叶柄发病时病斑略肿大,节间缩短。花蕾染病后,表面布满白粉,花朵萎缩,不开花(ki hu)或花畸形。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叶或枝上越冬。有些,第五十三页,共六十四页。,地区以闭囊壳越冬。翌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靠风传播。温暖潮湿(chosh)的季节发病迅速,最适发病温度为17至25,5至6月和9至10月是发病盛期。,第五十四页,共六十四页。,品种间以光生、蔓生的多花(du hu)品种较抗玻土壤中氮肥过多、钾肥不足时易发玻一般夜间温度较低(15至16)、湿度较高(90至99)有利于孢子萌,第五十五页,共六十四页。,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至27)、湿度较低(40至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与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