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_马琳.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1592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_马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_马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_马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汉语文教学1162023 年第 8 期(总第 332 期)【提 要】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具有许多积极意义,语文教师应将发现学习法与语文教学灵活结合,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完善发现学习法,充分考虑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高中生的发展需求,为语文课堂带来活力。【关键词】布鲁纳 发现学习法 语文教学布鲁纳(2015)提出了发现学习法,并将其定义为:“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自己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法由四个步骤构成:一是,教师要创设有关学习内容的情境。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假设。三是,学生要从理论验证和实践应用的角度验证假设。四是,教

2、师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得出问题的最终结论。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亲身实践的重要作用,能够给予语文教学启示,并提供学习意义。一、布鲁纳发现学习法视域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师角色的错误定位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扮演着传授者与权威者的角色。教师受传统角色定位的制约,只注重自身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对立,也导致语文教学成为一种缺少启发精神与发现精神的单边教育活动。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的教育活动。“双边”一词更是突出强调了师生双方的作用,任何一方作用的缺失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功

3、能。然而,在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理论视域下,语文教师未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教学,未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学生也未能发挥其能动性与主动建构性。因此,教师的实际做法违背了教学的具体内涵,也存在着错误的角色定位。(二)教学过程的同质模式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受“千篇一律”与“千课同构”的固定教学模式的限制。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按照知人论世、字字落实、句句顺通、把握情感等步骤进行教学。学生长期以来以同样的学习步骤学习语文,对于语文学习的“套路”烂熟于心,难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的文化美与文学阅读所传达的人文美。久而久之,语文课堂就会陷入缺乏学生主体精神与灵活性的困境之中,语文教学也会成

4、为注重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的“功利性”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将受阻。(三)教学过程的浅层教学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采取单篇教学,这是一种碎片化、浅层性的语文学习。单篇教学中,语文教师虽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但不能保证学生成为发现者,更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深度性与拓展性。课堂时间有限,而一篇课文精彩部分不止一处。教师要想在有限时间全面涉及课文的精彩部分,只能如蜻蜓点水般浅层教学。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有精妙叠字,有值得品味分析的意象,更有全词的愁苦悲戚之情的精妙表达等。在一堂课中,教师无一遗漏地讲授这些知识,即使面面俱到,但教学内容过于单薄,学生只能得到碎片化、浅层化结论,而语文课堂变成了只有工具性

5、而缺乏人文性的枯燥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的“浅层课堂”。二、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策(一)坚持学生的主体王荣生老师(2014)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桥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之中,教师可将宋词作为这一任务群的教学内容,设置“宋词选集”的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活动一:教师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主题,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原则创设情境。活动二:学生选集,即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选集的分栏。例如,

6、学生可以从文本内容、意象运用、词人风格、情感表达等角基 于 布 鲁纳发现学习法的高 中 语文教学研究马 琳DOI:10.14014/11-2597/g2.2023.08.031汉语文教学1172023年第8期(总第332期)度设计出独特的“宋词选集”的分栏。活动三:学生赏文,即学生对选取的作品中进行点评与赏析。学生可以着重选取一首或几首宋词进行详细赏析,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文本分析,最终形成独特的自选集。活动四:学生荐文,并通过为宋词制作“简历”、视频等形式来说明推荐理由。学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提升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设计丰富的教学过程罗晓辉老师

7、与冯胜兰老师(2018)提出:“要从文意的核心点切入,设计主问题,以此带动教学中的讨论。纲举目张,纲不举则目不张。阅读教学要抓纲,抓到关键处,否则教学就会变得吃力,也会变得琐屑。”语文教学要找到文意的核心点,立足文本特色,设计丰富的教学过程。例如,教师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时,应立足文本特色,设计教学活动,丰富教学过程。首先,备教材。这篇文章并不是赏景的即兴之作,而是张岱晚年时偶然有感写下的文章。因此,教师可将写作背景作为教学设计的特色之一。其次,备学生。高中生虽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感受与理解能力,但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情仍有难度。因此,可将深入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情作为教学内容。最后,备教法。新课标提倡自主

8、、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开展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力支撑。教师课前充分准备,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活动一:教师立足文本特色,创设情境。情境为:崇祯五年的深冬,大雪纷飞,三十五岁的张岱在夜晚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但这一晚他并没有即兴作文,只是将美景刻印于脑海,将感受留存心底。几十年后,张岱步入晚年。或许是曾经的记忆被开启使他有了些许启发,他终于将那晚的所见所感形成文字。假设能与三十五岁的张岱或晚年的张岱进行时空对话,将有哪些问题想要问他?活动二:学生根据情境,从各个角度设计问题。例如,“两个年龄阶段的张岱心境有何变化”“张岱写本文时已是清朝,为何文中依旧出现明朝年号”等问题。

9、活动三:查阅资料,设计问题答案。学生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针对问题设计,结合张岱经历,验证提出问题的合理性。活动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总问题与答案。这一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了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疏通”等固定模式,结合本文的文本特色,丰富了教学过程。(三)组织深入的群文阅读组织深入的群文阅读能够改变过去的浅层化与碎片化的教学,加深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增强语文教学的深刻性。因此,语文课堂可以实施群文阅读。以登高为例,这首诗不仅有“古今七律第一”的赞誉,有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其颈联更是蕴含八种悲情。教师可选取其中一点,进行群文阅读。如选取悲秋文化作为教学的主题,选取其他悲秋诗词,形成

10、以“悲秋文化”为主题的群文阅读,设计教学活动。活动一:教师以“颂秋”与“悲秋”为切入点,创设具体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为:伟人毛泽东在橘子洲头观赏壮美秋景,抒发凌云壮志;文人郁达夫怀念故都秋景,写下颂秋美文;古人刘禹锡抒发感慨,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颂秋诗句。然而,秋季的萧瑟景色不免增添了文人墨客的悲秋愁绪。许多文人面对萧瑟秋景,内心的悲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悲秋之作登高,感受作者的悲秋情怀。活动二:学生结合具体文本,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学生选取悲秋诗词,例如,相见欢与声声慢,以这三首诗词为基础形成以“悲秋”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学生立足于诗词文本,提出相关问题。例如,“作者面对悲

11、凉秋景为何产生悲秋情怀”“三首诗词同为悲秋之作,哪一首主题更为深刻”等问题。活动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三首诗词的内容,探究问题的答案。学生从“意象分析”“写作背景比较”“作者经历”等角度验证杜甫登高一诗主题更为深刻的原因。并且,学生基于文本内容,探究中国悲秋文化的内涵与形成原因,感受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四: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杜甫生平、他人对杜甫评价等资料,分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分析作品中的悲秋情怀。因此,能够得出杜甫诗歌主旨更为深刻的结论,也能得出古人因秋季独特的萧瑟景象产生悲秋之感的结论。以上教学过程围绕悲秋主题开展,分析三首悲秋主题的诗词,最终探讨得出“杜

12、甫悲秋之作的主题更为深刻”与“悲景触发悲情”的结论。开展主题教学的过程体现了课堂的层次性与教学的深刻性。三、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重要性(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内部动机在新课标的 18 个学习任务群中,有 9 个学习任务群在学习目标与内容或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及“兴趣”一词。新课标其他内容也在强调“兴趣”,例如,“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汉语文教学1182023 年第 8 期(总第 332 期)作品或专题”“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等话语。从新课标的内容中可以得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还是设计教学活动,都

13、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中,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与中心,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为其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与发展空间,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亲自获取知识的“探索发现”源于自身的自觉意识与内部学习动机,这必然优于那些依靠外部奖惩、同伴竞争等激发外部学习动机的学习方式。因此,充满探索发现精神的发现学习法应用在语文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二)增强学习意识,促进知识迁移发现学习法要求学生提出有关问题情境的各种假设,这无疑需要学生既具备发散

14、思维能力,又具备整合思维能力。学生应积极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历,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努力在其知识体系中“检索”相关知识。但学生的已有经验大多是零散的、不聚合的,只是具有形成假设潜质的“雏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意识势必会得到增强。此外,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都提出“要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等观点。发现学习法能够训练学生在语文课堂外获取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并且,学生将获取的资源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更加有效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在逐步探索发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发现学习代替接受学习。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面对各种学习资源,都能从中汲取适合自己语文学

15、习的部分,从而不断地增强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学生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时,进行知识迁移,使语文学科知识之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都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通关系,从而促进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三)加强师生合作,实现教学相长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发现”方式,可以是学生作为个体的“独自发现”,也可以是学生融入集体的“合作发现”。“独自发现”适用于以突出学生差异性和层次性为学习目标的选修性语文课程,“合作发现”适用于以提倡学生相互协作和重视共同基础为学习目标的必修性语文课程。发现学习是促进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在语文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师运用发现学习法有利于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确保全体学生

16、达到共同基础;对学生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独自发现”与“合作发现”的方式使自己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运用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语文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一味地讲授传输,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的现状;有利于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发现”的方式展示语文学习成果;有利于营造一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友好互动的语文课堂。四、结语布鲁纳发现学习法强调学生的探索发现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亲身实践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既符合我国语文新课改的教育背景,又能为学生语文学习带来许多积极意义。语文课堂应灵活运用布鲁纳发现学习法,从而确保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促进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与丰富性,增添教学内容的深刻性。但该方法的运用不能机械套用并实施,而应在充分考虑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高中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布鲁纳发现学习法会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为语文课程改革带来活力。注释张大均 2015 教育心理学(第 3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王荣生 2014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罗晓辉、冯胜兰 2018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