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构与建构:英雄史观批判与...——基于《神圣家族》的解析_李小柱.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1923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构与建构:英雄史观批判与...——基于《神圣家族》的解析_李小柱.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构与建构:英雄史观批判与...——基于《神圣家族》的解析_李小柱.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构与建构:英雄史观批判与...——基于《神圣家族》的解析_李小柱.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李小柱(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8)解构与建构:英雄史观批判与群众史观形成的逻辑理路基于神圣家族的解析李小柱(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摘要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群众史观的考察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创立的理论原点神圣家族文本中去。青年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直接理论参照系,其群众观实质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英雄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进行批判性解构中建构了群众史观。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

2、实的人出发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即无产阶级的指认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论证,使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革命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转变。关键词马克思神圣家族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3980.2023.02.002文章编号1005-3980(2023)02-0011-07基于 神圣家族 的解析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群众史观的考察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创立的理论原点神圣家族文本中去。青年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直接理论参

3、照系,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进行批判性解构中建构了群众史观。全面梳理 神圣家族 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神圣家族”的批判逻辑理路,进一步阐释青年黑格尔派群众观的唯心实质,厘清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理论建构路径,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最终逻辑指向,并对于在新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群众路线,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驳和批判当代西方“神圣家族”式的唯心史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收稿日期:2023-03-05基金项目:2022年吉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四史 融入 纲要 课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30318SZ);2022 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

4、“四史教育融入工科类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D192)。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11长江论坛2023年第2期总第179期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对“批判”的群众史观的批判性解构(一)“批判”的“自我意识”哲学在神圣家族的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将“批判”的批判称为如同漫画一般再现了思辨哲学。这里的“思辨”指的是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批判”的群众史观的一般哲学前提是其“自我意识”哲学,而黑格尔的现象学是“自我意识”产生的“原罪”。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体系中的“自我意识”构成了“批判”的“自我意识”哲学的理论来源,因此,要深入分析批判其“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

5、是不可“缺场”的。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构建了以绝对精神(绝对观念)为核心的庞大的哲学体系,他称自己的哲学为“思辨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质和主体,“精神是最高的概念”。他从绝对精神出发,以绝对精神自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动力,不断外化、现实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然后扬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最终返回绝对精神自身,形成一个绝对精神辩证运动的闭环。黑格尔承袭了西方传统哲学中“逻辑在先”把握世界的思维范式并将其发挥到了顶点。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在于,首先预设一个逻辑起点作为本源性存在,从某种理念、精神、意识等出发去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以此作为把握世界的客观依据。这个逻辑起点

6、作为“主体”具有自因性、绝对性,能够通过自身存在的内在矛盾演化出外部世界的运行。马克思曾强调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将实体当作主体,实体具有绝对的人格,具有自身内在的发展过程。黑格尔抽掉了感性丰富的具体内容,将感性的现实存在都消融在绝对精神的“彼岸世界”里。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黑格尔的思想思辨哲学进行了理论溯源。黑格尔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和费希特能动的自我,以其“绝对精神”实现了斯宾诺莎的“实体”与费希特能动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斯宾诺莎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的“实体”只是包括自然界,而无其他实体存在。这种脱离人的活动的纯粹自然实体是抽象的、僵死的实体,排除了人的精神的能动性,精神实体自

7、然也就更不存在了。黑格尔正是抓住了斯宾诺莎的“实体”“缺陷”缺少主体能动性。因此,黑格尔弥补了斯宾诺莎的“缺陷”,凸显了主体精神于实体的本质地位,融合“绝对精神”与“实体”以充实“空洞的外壳”的实体。实体自我运动变化表现为自我意识,最终上升为主体。现实的、感性的世界都消融在思想范畴中,头足倒置地将现实和思想的位置颠倒了,思想变成了现实世界的主导。人以自我意识的方式存在于世界并且是唯一的存在方式,绝对精神是自我意识的唯一存在方式,因此,最终他用绝对精神代替了人和全部的现实世界,在他的头脑中消灭了一切界限。黑格尔预设一个逻辑原点并从此出发,融入斯宾诺莎的“实体”最终走向自我意识的过程只是一个逻辑概

8、念的推演过程。而问题在于,绝对精神无论是作为纯粹的真理,还是辩证逻辑推演的对象,都无法说明其为何能够自我运动。“实体”即“主体”意味着我们要将“实体”理解为“主体”,但是“理解”却是人的思维方式和立场,并且不可能不触及现实,即使是黑格尔强调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也无法说明绝对精神运动的内在机制。黑格尔像其他西方哲学家一样,试图以逻辑推演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以逻辑自洽的体系消弭“是”与“应然”的鸿沟,但也没有走出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与现实颠倒或者对立的困境。因此,我们看到鲍威尔抓住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主体能动性,并将主体能动性提高到最高“主体”地位,用以弥补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缺陷”,因而发展成为

9、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自我意识”哲学。“自我意识”在鲍威尔那里成了独立的主体,拥有了人的一切特性。但鲍威尔将“自我意识”片面的无限的放大了。鲍威尔以批判为工这里的“批判”不是动词,而是作为主语,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以“批判”作为主语,特指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主要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其宣扬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思辨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将其主张称其为思辨唯心主义。12解构与建构:英雄史观批判与群众史观形成的逻辑理路具,通过对自我意识以外的一切进行批判来推动普遍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他强调批判必须反对自身,一种欲望使实体性关系产生力量,使“实体”本身发展,从而具有了普遍的规定性并变为现实存在,最终走向无

10、限的自我意识。在鲍威尔那里,“自我意识”是真正自因、绝对的,“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即精神是世界、天空和大地的万能创造者”1(第343页),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从“无限的自我意识”中能找到一切事物的起源和解释。在基督教真相中,鲍威尔强调自我意识能够掌控自身并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自我意识能够设定差别、设定世界、创造自己、创造历史,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变异和发展之外在没有任何意义了。从表面来看,鲍威尔继承了黑格尔能动性的“绝对精神”,发挥了“绝对精神”中的“自我意识”,完成了其“自我意识”哲学的理论建构。但是,实际上却没有改变哲学的“思辨”本性。如马克思所说,“批判”

11、的批判只是在重弹思辨的老调,只是提供一副没有意义、没有内容的“漫画”而已,这幅“漫画”就像滑稽剧一样将哲学与现实颠倒过来。“批判”将“自我意识”发挥到了极限,自我设定主体意识能够超越感性直观的限制,使客观服从主观、意识产生现实,不仅没有克服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缺陷,反而使这种意识与现实的颠倒更加严重了。(二)“批判”的群众观的实质如果说黑格尔的历史观由于“绝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而现实的哲学家个人不能改变世界历史进程而表现出历史观上思辨唯心的不彻底性,那么鲍威尔则消除了黑格尔的这种不彻底性。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揭示了鲍威尔的历史观与黑格尔历史观的关系以及黑格尔历史观的实质所在。黑格尔历史观从基

12、督教教条的思辨出发,将理念与现实对立起来。而鲍威尔所谓的“精神”与“群众”的对立关系也只是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漫画式的批判。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那里,“理念”“自然”“精神”是三个核心要素。其中,理念是最高的存在,理念的自身外化便是世界历史的开端;理念进入自然界,整个自然界便表现为以“理念”为内容的运动变化发展史,从而形成了自然界发展的历史;而精神则是理念实现自身自由的手段,理念过渡到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便由此展开。由此可见,其思辨哲学的唯心性直接决定了其历史观上的唯心性。黑格尔以“逻辑在先”的思维范式预设一个逻辑起点绝对精神,在“应然”层面预设一个逻辑原点,这个逻辑原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将世界

13、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预设的逻辑起点逻辑发展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绝对精神”的自由,进而为人类终极目标的实现寻找坚实的依据。在逻辑展开的过程中,现实的人只是逻辑的承担者,人类的热情、欲望、兴趣在推动人类有意识、无意识地完成了“绝对精神”的目的,形成了人类历史。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历史,没有诉诸现实的哲学家个人,哲学家个人只是在历史的终点回顾整个人类历史,这种历史观还保留了某种“客观性”,因为个人的主体性没有改变历史进程。但鲍威尔以“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后,则连最后的仅存的“客观性”也抛弃了,人类历史完全变成了“自我意识”主宰

14、的历史。因此,不难发现,脱胎于黑格尔历史观的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历史观同样是思辨历史观。鲍威尔则是将“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高扬,其“自我意识”作为逻辑起点同样具有自因性、普遍性,逻辑演化过程成了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在鲍威尔那里,历史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现实的群众,而是其所指的“自我意识”。“人所以存在,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了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1(第284页)。由此,鲍威尔进而虚无人类历史,否定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现代社会唯一的历史关系都表现为群众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全部历史的目的就是“群众”与“精神”的斗争,“群众”是最卑贱的、纯粹的无,而“精神”却是真理性的存在。他将历史活动失败的

15、责任归咎于群众的关注和热情。如果说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演化出来的历史还算是有血有肉的,鲍威尔从批判中抽象出来的人类历史则完全是空洞无现实内容的,被消融在“群众”与“自我意识”对立之中的历史丰富性无处可寻。鲍威尔看似为历史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实则是将历史发展的结果当作动因。原本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活动有多种可能的发展路径,但是鲍威尔这种倒为因果的13长江论坛2023年第2期总第179期做法直接导致了历史发展路径的多种可能性的消失,致使历史发展结果具有单一性,从而扼杀了活生生的历史。“批判”所使用的“群众”概念不是我们正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的集合。神圣家族中的“批判”的“群众”

16、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群众”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存在,从这种抽象概念中衍生出来现实的人和事物,并且所谓的“群众”具有空虚、懒惰的特性。对于批判而言,群众只不过是“批判”的批判的材料而已。“批判”将那些轻视他们伟大事业的事物都纳入“群众”的范畴。马克思通过对这一虚无的“群众”观点的批判,阐述了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产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群众”是“批判”所想象的对立物,其存在是为了凸显“精神”的万能,“群众”不是现实的群众,是为了“批判”才作为“群众”而存在,是作为“精神”的对头而存在。“批判”创造了“精神”和“群众”的对立,在这对立关系之中现实的世界不复存在了。在纯粹批判的国度里人类世界和历史都被消融了。为了凸显“自我意识”的最高地位,“批判”以贬低、否定和改变群众来取得自己的绝对荣誉。黑格尔将任何一个个别都看做一般的实现,而鲍威尔却只肯定了少数杰出人物的资格,认为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能代表自我意识。“批判”是自命不凡的,认为以“批判”为特征的“自我意识”不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批判”的族长及其门徒这样一小撮伟大英雄人物才能够拥有的。因而,他将群众贬低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