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1 期总第 441 期前 沿Forward PositionNo.1 2023Sum No.441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家庭责任鲍迎然(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5)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模式变革已势在必行。破解我国养老难题的关键在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二者有效结合。居家社区养老中的家庭地位不容忽视,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居家社区养老中家庭的优势,将支持、促进家庭发展作为目标,强化居家社区养老中家庭的责任与功能,在明确家庭成员承担养老责任的同时,给予家庭积极有效的支持,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词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家庭责任中图分类
2、号 D66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267(2023)01-0122-06一、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探析国际社会判断进入老龄化社会以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7%为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13.50%。1“2010 年-2020 年,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 5.44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 2.51 和 2.72 个百分点。”2人口老龄化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
3、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积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既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也关乎百姓美好生活,是决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之一。由于生育率降低、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外出务工青壮年数量增多等,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这种传统养老方式逐渐难以为继,若仍将此类问题视作家务事来解决,或会增添更多社会问题,应将养老社会化作为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向。顾宝昌强调,社区与家庭应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将“养老空间的家庭性”和“养老资源的社会性”二者结合,遵循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原则,形成“社会保障、家庭分担、政府兜底”的养老事业发展思路。3我国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时期,均编制了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无一不强调家庭对于居家养
4、老的基础作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离不开家庭的支撑,家庭养老不但成为新时代养老的热门话题,也是不断创新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必经之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到底是何模式,如何使其更好地运行,也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需要理论视角,赵浩华认为,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应更加尊重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这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引擎,识别、满足老作者简介 鲍迎然,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122DOI:10.14129/ki.forwordposition.2023.01.005年人的个性需求至关重要,同时还要将需求转化为现实,方能使该模式成功。4从
5、经济成本视角,李志宏总结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的五大优势: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整合各类养老资源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独立生活、实现代际互助,契合我国文化传统与老年人身心需要,符合国际社会养老发展普遍趋势。5从精准管理视角,赵倩茹等认为,结合精准管理理论,从需求、供给、服务、绩效角度探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和高质高效,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更有利于公共治理。6综上,本文认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整合市场和社会的养老服务资源,为家庭和社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帮助其解决养老服务中的硬性难题,构建社区、养老机构及家庭三方养老服务网络,由家庭承担主要养老责任,
6、社区与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第二备选场所,按需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与其他养老方式的不同之处是,更加注重政府、社区、家庭和养老机构各主体间的相互合作,倡导不同主体各司其职,聚集各方养老服务优势资源,以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吃、穿、用、住、医等需求,在实现老年人就地养老的同时,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谁来养老”“在哪养老”“怎么养老”的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需要肯定的是,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趋势已成为必然,但首要责任主体仍应以家庭为主,这对提升居家养老质效发挥决定性作用。二、居家社区养老中的家庭功能家庭对满足老
7、年人情感需求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居家养老能力对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家庭养老始终居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位置。(一)居家社区养老中的家庭优势首先,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居家养老是我国孝道文化的缩影。“居家养老的模式纵跨古代、近代、现代历史阶段,而且还将继续下去。”7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子女能将赡养父母的问题纳入自身生活进行考量,认同子女在赡养父母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也能意识到子女是赡养责任主体。89除此之外,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一起生活,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基于亲缘关系,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是血缘天性的伦理升华,更能从精神上满足
8、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其次,从提升养老质效角度来看,改善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便是家庭参与。钟萍等研究表明,与家人同住能增进老年人与家属的沟通交流,缓解失能、患病的高龄老人孤独的负面情绪,帮助研判病情,加强照护。10一方面,家庭成员可给予老人经济支持、照料日常生活、提供精神抚慰等,既能提升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质量,也能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脾性,可以向社区、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全面准确的信息,使其有针对性地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既满足了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迫切需求,也提升了第三方服务质效,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品质得到保证。最后,从养老习惯角度来看
9、,家庭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熟悉、安心的养老环境,提升老年人的舒适感与安全感。潘燕在研究中指出,“熟悉的环境与多元的社会关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养老场域,这也符合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观念和习惯”11。蔡敏等“调查的69 337名60 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口中,希望居家养老的有 62 856 人,占 90.7%,农村(93.9%)高于城市(87.9%)”,“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的老人更希望得到家人的精神慰藉,希望居家养老的比例越高”。12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不但有家庭成员的陪伴、熟悉的邻里、环境和事物,养老环境更加舒适,而且节约费用。社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与居家带来的极高自由度可以给老年人带来很好的归属感,
10、尤其是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失能、半失 123能老人,由于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他们心理和生理上都会产生很多负面反应,需要来自家庭成员的精神鼓励和心灵陪伴,帮助他们度过晚年时光。(二)居家社区养老中的家庭角色定位以往对居家社区养老的思考与实践更多的是考虑社区和政府部门如何做,对家庭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模糊,忽略了家庭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需要明确家庭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现实价值,明晰居家社区养老中的家庭角色定位,实现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第一,家庭的养老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与医养结合等政策的发展,从本质上讲,都是强调家庭在养老中的基
11、础地位。家庭作为老年人养老首选之地,养老成本低,符合老年人养老意愿,也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因而家庭应始终发挥基础作用。杜智民等调查发现:“居家照料是大多数(88.92%)农村老年人的愿望”13,戚成蹊等调查显示,“在调查对象中,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意愿的占 26.3%,在其他养老方式中,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占9.5%,自我养老的占 27.9%,家庭养老的占 36.4%,由此可见,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居民主要期望的养老模式”14。因此,重塑家庭的养老责任与意识,找准家庭的养老角色定位,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有助于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第二,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国家积极应对人
12、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15。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明确: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中,进一步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定位,强化公办养老机构保障作用,同时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逐步形成以其为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并将养老机构延伸至居家社区。16据此,家庭、社区、社会资本三者在居家养老模式中互为补充、相互配合,在日常居家环境中,为每个家庭提供养老服务资源,既可节省成本,又能提高效率。17三、居家社区养老家庭政策考察构建和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有利于积极应对国家日益严重的人口
13、老龄化情况。必须高度重视家庭的基础作用,通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背景下的家庭政策考察,发掘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家庭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居家社区养老家庭政策考察党的十九大以来,居家社区养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21年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2022 年出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到“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
14、务能力”,“地方政府负责探索并推动建立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的模式”。18国家“十四五”规划出台后,在此背景下,各省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并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制定印发了“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有的省份提出,落实子女带薪陪护护理时间制度,鼓励成年子女与年老的父母同住或就近生活,方便就近赡养、照料老人;有的省份提出,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有的省份提出,支持发展面向照护对象家庭成员的“喘息服务”。总结归纳相关政策,掌握国家及各省市有关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制度出台情况,通过对上述经验的研究,合理优化有关政策建议,可以帮助提升家庭养老能力,增强家庭养老功能。(二)当前居家社区养老家庭支持政策
15、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有关政策的梳理发现,各省市涉 124及居家社区养老的文件虽然已经注意到家庭的重要性,但是政策本身还存在一些空缺,导致实践中可能存在政策支持与家庭养老意愿相背离的情况,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涉老政策多以国家、部门和养老机构作为政策支持主体,家庭作为政策支持主体的内容较少。对家庭及其照护者的支持政策表述多为“鼓励”,对于将家庭照护者纳入技能培训范围是收费还是免费的态度不明确,而针对老年人自身或家庭成员的行动引导要求较少。各省市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的政策包括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支持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具备专业能力的养
16、老机构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医疗照护服务,支持社区助浴点、流动助浴车、入户助浴等多种业态发展,支持家政企业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保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发挥村(居)“两委”、老年协会、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在养老方面的作用,给予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更多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暖心服务。而对于家庭主体的要求则更多的是鼓励子女与年迈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将家庭照护者纳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帮助老年人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建立完善在职子女陪护假制度。二是经济支持政策更多倾向于特殊老年人,对于一般老年人家庭养老的普惠性政策较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提出,要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服务,依据当地财政水平,对不同情况的老年群体,分类分级提供针对性服务。据此,各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提出采取政府补贴方式,针对特殊困难(包括高龄、失能、残疾等情况)的城乡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并给予照护费用;针对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可以为其提供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针对需长期留人看护的特殊老年人,为其家庭提供免费或质优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