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动物的循环(xnhun)、呼吸、淋巴和免疫,第一页,共五十九页。,体液:概念、组成内环境:概念、相对(xingdu)恒定的生理意义,第二页,共五十九页。,4.3.1.1 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在动物界中,最早出现“循环系统”的是三胚层无体腔的纽形动物。真正出现循环系统是出现了真体腔的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真体腔动物的循环系统一般都是具有(jyu)心耳、心室、动脉、静脉等结构。血液在其中有固定的流动方向。循环分为开管式和闭管式。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无论简单(昆虫)还是比较复杂(虾),它们的血液与淋巴合在一起称血淋巴,并且有相当部分是在混合体腔中运动,即内脏浸在血淋巴之中。,4.3.1 血液
2、(xuy)循环系统,第三页,共五十九页。,第四页,共五十九页。,4.3.1.2 脊椎动物(jzhudngw)的血液循环系统,循环系统(xnhun xtng),心血管系统(xtng)血液循环,淋巴系统 淋巴循环,基本组成: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第五页,共五十九页。,鱼类 两栖类 爬行(pxng)类 鸟类和哺乳类,心脏(xnzng)组成,第六页,共五十九页。,心脏组成鱼类心脏简单,位于围心腔内,由静脉窦、1心房、1心室、动脉圆锥(软骨鱼)或动脉球(硬骨鱼)组成。两栖类的成体用肺吸收,循环系统发生相应的巨大变化。心脏分为2心房、1心室;但仍存在静脉窦和动脉圆锥。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
3、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最后均进入(jnr)了心室,为不完全双循环。爬行类的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心脏分为2心房,1心室,但心室中出现了一个隔,或多或少出现2部分。,第七页,共五十九页。,心脏(xnzng)组成鸟类、哺乳类的心脏已经分为完全的4个腔了,这样的结构使通过体循环的缺氧血和与从肺静脉来的多氧血在心脏完全不混合,鸟类的左体动脉弓退化,而哺乳类的右体动脉弓退化。哺乳类的左体动脉弓自左心室底部发出,向前伸绕过左支气管向左转弯至心脏背面,于两肺之间沿脊柱腹侧后行。,第八页,共五十九页。,位于围心腔中,壁分三层内层:一层内皮肌细胞、结缔组织(jid-zzh
4、)中层:心肌、结缔组织 外层:结缔组织、一层间皮(上皮组 织)基本结构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房室瓣(心房与心室间):左房室瓣(二尖瓣)、右房室瓣(三尖瓣)半月瓣(左心室与大动脉间、右心室与肺动脉间),心脏的基本(jbn)结构,第九页,共五十九页。,动脉管壁圆,有强弹性、平滑肌发达、管腔可随血液的流动而调整。静脉管壁较薄且皱缩,内壁上有阻止(zzh)血液逆流的瓣膜,压力比动脉管壁小毛细血管管壁单层细胞,管腔4-12um,与细胞直接接触。,血管(xugun)的基本结构,第十页,共五十九页。,循环体循环:左心室收缩大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5、体循环冠状动脉循环:大动脉冠状动脉(2个)毛细血管(xugun)血管(xugun)(心脏壁)冠状静脉右心房,4.3.2 人的血液循环(xu y xn hun)和组成,第十一页,共五十九页。,第十二页,共五十九页。,血液组成与功能:血浆约占55%,血细胞约占45。血浆略呈黄色,微碱性(jin xn)(7.4),蛋白质(7-9%)、氨基酸、糖类、脂类、激素、固醇、抗体、维生素及无机盐离子等,及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大分子难以通过血管壁。血浆蛋白质与血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为重要的酸碱缓冲剂。通过毛细血管时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第十三页,共五十九页。,血细胞均来自造血(zo xu)干细胞(成人造血(z
6、o xu)干细胞 在骨髓中)。血细胞 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凝细胞)三 类。红细胞:哺乳类动物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两面凹陷的扁平盘状白细胞:不含血红蛋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淋 巴管壁进入组织液和结缔组织 中。功能:吞噬和免疫。凝细胞:在血液凝结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细胞。脊椎动物(除哺乳类外)凝细胞均有 核。哺乳动物凝细胞小,无细胞核,称为血小板。,第十四页,共五十九页。,红细胞,数量(shling):我国成人:男 450 550 万mm3;女380 460 mm3,第十五页,共五十九页。,白细胞,数量(shling):500010000/mm3,平均7000/mm3,第十六页,共五十九
7、页。,成人(chng rn)红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第十七页,共五十九页。,动物的呼吸色素血液中有4种呼吸色素:血红蛋白,血绿蛋白,血蓝蛋白和蚯蚓血红蛋白。呼吸色素是一种含有金属铁或铜的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体。其中血红蛋白和血绿蛋白的结构(jigu)类似,血红蛋白由血红素(亚铁原卟啉)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分子中的每个铁原子能结合1个分子的氧。血蓝蛋白和蚯蚓血红蛋白都不含血红素。血蓝蛋白中含铜,蚯蚓血红蛋白含铁。,4.3.3 呼吸(hx),第十八页,共五十九页。,第十九页,共五十九页。,低等动物(ddng dngw),第二十页,共五十九页。,气体(qt)交换,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九页。,硬骨鱼的气
8、体(qt)交换,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九页。,昆虫气管(qgun)系统和扁卷螺的“肺”,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九页。,蜘蛛(zh zh)的书肺和气管侧面观,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九页。,蝗虫气管(qgun)系统,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九页。,鸟类的气囊(qnng)和气流方向,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九页。,人的呼吸道,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九页。,呼吸器官的形式体表(t bio)扩散鳃 肺,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九页。,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九页。,淋巴系统的构成和分布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液淋巴管:除脑、脊髓、骨骼肌、软骨外,全身都有。壁薄、透明、具有瓣膜(bnm),周围有 肌肉淋巴液:透明、具淋巴细胞、单向流动淋巴器官:胸
9、腺、骨髓、脾脏、淋巴结,4.3.4 淋巴系统(xtng)和免疫,第三十页,共五十九页。,淋巴结和淋巴管,脾脏(pzng),胸腺,人体(rnt)免疫系统,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九页。,淋巴液靠肌肉收缩在淋巴管单向流动(lidng)淋巴液、组织液、血浆的成分基本一样 淋巴液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无红细胞。淋巴毛细管分布于组织内。,一级和二级淋巴器官:骨髓和胸腺,因为T细胞(xbo)和B细胞(xbo)在迁移到二级淋巴器官组织:如脾、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之前,必须先在此成熟。,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九页。,沿淋巴管有很多或大或小的淋巴结。淋巴结中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tn sh x bo)。淋巴液流过时,其
10、中的细菌等外物以及人体自身的死细胞可被吞噬细胞(tn sh x bo)消灭。淋巴毛细管从小淋巴管分支,末端封闭。组织液可从淋巴毛细管壁渗入到淋巴管中成为淋巴液。淋巴液在淋巴管中向心脏方向流动,最后进入静脉,在静脉中淋巴液与血液混合而入心脏。淋巴液的流动和血液的循环流动不同,淋巴液始终是向心脏方向流动的,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九页。,一般(ybn)意义上,对免疫的理解比较广泛 免疫是动物体识别自己和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对象为非己的抗原物质(各种 可进入体内的病原、异物等)。可分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4.3.4.1 免
11、疫(miny)的基本概念,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九页。,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九页。,1.局灶性炎症反应(inflammiatory):毛细血管、细胞血管舒缓激肽肥大细胞组织胺中性白细胞吞噬溶酶体单核细胞吞噬生长因子刺激白细胞产生2.干扰素(interferon):受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的一组蛋白,可抑制病毒复制。已知三中类型。3.补体系统(complement protein)(具有酶活性的血浆蛋白系统)补体蛋白与病原体上已结合的抗体(kngt)结合补体活化级联反应补体蛋白与病原体表面的糖分子结合级联反应 作用:补体分子聚合成孔道复合体嵌入病原体细胞膜,胞外离子和水通过孔道进入病原体细胞病原体细胞膨胀
12、破裂补体分子肥大细胞组织胺炎症反应,体内(t ni)非特异性反应,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九页。,1.淋巴细胞根据免疫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可分为细胞和细胞两类均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其中 能够产生淋巴细胞的淋 巴母细胞一部分通过血 液进入胸腺,经胸腺的 作用分裂分化成细胞;人和哺乳动物的细 胞在骨髓中分化,鸟类 的细胞是造血干细胞 进入腔上囊后分化成。细胞:来自骨髓,能产生抗体(kngt)的的淋巴细胞。多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寿命几天到一两周。细胞: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细胞,主要分布血液和淋巴液中。寿命可达10年。,特异性免疫(miny)反应,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九页。,2.抗原和
13、抗体凡是进入体内的非动物自身物质,并能与抗体结合,或与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ynq)免疫反应的称为抗原(antigen)。多数为抗原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有一定的三维结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称为抗体(antibody)。,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九页。,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部分分化产生浆细胞(主要在淋巴结处)可以分泌抗体。抗体随血液和淋巴液到身体各部位清除抗原。另一部分在巨噬细胞和T细胞参与下成为记忆细胞(寿命长,也能分泌抗体),可对入侵的抗原产生“记忆”,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就会立刻发生免疫反应(fnyng)消灭
14、抗原(终身免疫)。,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九页。,细胞免疫:主要由 T 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不靠抗体(kngt)清除抗原。细胞可识别不同于自身的糖蛋白分子(细胞 表面有糖蛋白分子)。细胞免疫是一旦病毒等侵入细胞或被巨噬细胞等细胞吞噬后,体液免疫的抗体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细胞免疫可识别入侵 的细胞。,第四十页,共五十九页。,无脊椎动物1.吞噬作用消灭非自身物质,原始的细胞免疫开始发生2.在某些腔肠动物中存在体液免疫(可诱导产生(chnshng)对抗小体)3.免疫细胞的类型,包括变形细胞、白细胞、体腔细胞及初级的淋巴细胞4.免疫细胞抗原受体的性质还不清楚,4.3.4.2无脊椎动物(jzhudn
15、gw)与脊椎动物(jzhudngw)免疫的差别,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九页。,脊椎动物1.具有(jyu)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2.几乎都有免疫球蛋白,及更高级形式的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3.都有T及B淋巴细胞或更复杂的淋巴组织,鱼类、两栖类、鸟 类和哺乳动物的淋巴细胞存在功能上的异质性4.免疫细胞有明确的抗原受体,4.3.4.2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免疫(miny)的差别,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九页。,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九页。,4.4 动物(dngw)消化和吸收,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九页。,动物的消化(xiohu)方式细胞内消化 细胞外消化动物的消化管二胚层动物:不完全消化管三胚层动物:不完全消化管 完全消化管,
16、第四十五页,共五十九页。,基本结构(jigu)浆膜(结缔组织)肌肉层(纵行平滑肌和环行平滑肌)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粘膜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薄层粘膜肌肉)肠、胃粘膜层有大量腺细胞,分泌消化液,4.4.1 消化道的结构(jigu)及功能,第四十六页,共五十九页。,基本组成食道:无消化和吸收功能胃:机械搅拌等物理作用,腺体分泌胃液 贲门:括约肌控制,幽门:食糜进入小肠小肠:肌肉发达,可蠕动,消化和吸收器官。小肠绒毛(粘膜层褶皱):长0.5 1.5mm,表面一层柱状上皮 细胞,端部细胞膜 的突起形成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min j)增加600倍以上。,肝脏(gnzng)胆汁胰脏多种酶,十二指肠(sh rzhchng),第四十七页,共五十九页。,哺乳类的消化道,第四十八页,共五十九页。,十二指肠(sh rzhchng),第四十九页,共五十九页。,盲肠:连接小肠后结肠的盲管为盲肠,草食动物盲肠大,共生细菌和原生动物,消化纤维素。盲肠端部的附属物称为阑尾。大肠:机械搅拌等物理作用,腺体分泌胃液 蠕动,吸收水分,排除过剩钙盐和铁盐 微生态系统中细菌合成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2、微生素K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