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3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No.3.2023第 39 卷(205 期)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Vol.39 No.205作者简介:李腾子(1985),女,山东青岛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原理、比较高等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及影响机制研究”(DIA210354)。-98-连通性视角下的师生互动与教育质量基于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的探讨李腾子(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100191)摘要:在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中,采用量化指标是常见方式,但难以有效
2、衡量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作为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人文教育在内涵和特征上具有独特性,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实现高频次、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建立稳定有效的师生连通,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基于连通性视角,有必要从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核心行动者出发,建构非量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连通性;师生互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2023)03-0098-10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环
3、节和制度安排。医学人文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独特内涵和教育特点,要求引入非量化的质量评价机制,以保障医学人文教育质量和预设目标的顺利实现。一、中西方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概况(一)医学人文教育的兴起与发展20 世纪以来,受益于医学科技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领域所取得的革命性成就,人类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人类社会的整体福利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医学与卫生保健制度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核心的主要社会制度之一。但与此同时,公众对于可获得的医疗服务却持续表达出不满。默顿(R.K.Merton)将这种情形描述为“托克维尔式的二律背反”,即“专业服务能力的提高可能会导致增加对以往提供的服务的怀疑”1;罗森伯格(C
4、.E.Rosenberg)直言现代医学所面DOI:10.13743/ki.issn.1009-8135.2023.03.004重庆三峡学院学报-99-临的困境是“既对科学医学高度信任,又对可获得的医疗存在广泛不满”2。在此背景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在根本上属于人文的、科学的和哲学的范畴”3,人文元素被引入到高度技术化、专业化的医学教育体系。1960 年代,宾州州立大学和南伊利诺大学成立医学人文系,到 1999 年,75%的美国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英国、日本等国的医学教育也逐渐向人文主义回归4,纷纷在医学教学大纲中增加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5。时至今日,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5、已较为完备,整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普遍开设了“Understanding your patient”(了解患者),“Whole personcare”(全人了解),“end-of-life care”(临终关怀)等人文类课程6。在哈佛医学院规定的毕业总学分中,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学分占比为 25%,在牛津大学医学院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 15%7。在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1925 年 6 月,协和医学院成立中文部(Division of Chinese),随即开设的医学伦理与法律、医学史、护理伦理等讲座课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医学院校里最早
6、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8。2014 年,协和医学院成立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2018 年,北京大学成立医学人文学院。近年来,复旦大学也开始设计医学人文教育项目,探索在专业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9。2017 年 7 月至 2018 年 4 月,在 138 所中国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中,93 所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类课程,最为常见的是医学心理学(占 77%)和医学伦理学(占 72%),但医学人文类课程在必修总学分中占比则仅为 3%到10%7。(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与特征1.医学人文价值观观照下的独特教育实践柯克林(D.Kirklin)将医学人文教育定义为一种跨学科的、不断发展的、国际化的努力10;夏
7、皮罗(J.Shapiro)等从教育学角度将医学人文教育界定为综合运用多种人文学科方法、概念和内容的跨学科教学模式11。这些界定对医学人文教育作出了描述性定义,但并未刻画出这一教育模式的独特内涵。默顿指出,在早期社会结构和医学行业组织中,医者通常“无意识地重视环境对于患者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环境复杂性的提高和医学行业专门化的加强,“必须把患者当作是全面的人”的医学传统价值观没有得到很好遵守,医患关系变得陌生,因此有必要“运用教育方法去抵消这些倾向”,实现医学治疗的“潜在价值”1。佩里格里诺(E.D.Pellegrino)认为现代医学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技术至上;过度职业化;忽视个人和社会
8、的文化价值;太多的治疗而非疗愈;科学太多、人文太少;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能力不足”等12。罗森伯格尖锐批评了“唯技术论”对于现代医学的负面影响,认为简单运用技术语言定义疾病,忽视疾病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患者心理感受,将使得医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专门化和官僚化,出李腾子:连通性视角下的师生互动与教育质量-100-现“诊断的暴政”2。针对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恩格尔(G.Engel)在 1977 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的创始人卡伦(R.Charon)认为,恩格尔提出的医学模式表
9、明“医学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疾病的生物学变化,同时也要考虑到疾病中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因素”13。恩格尔的主张深刻改变了现代医学教育,哈佛医学院在 1985 年开始施行“新途径”(New Pathway)教学模式,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 system based learning,OSBL)和“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的课程教学14,甚至在入学面试环节设置准入门槛,考查申请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人文素质),借以了解申请者对医学的热爱程度、集体协作能力、自信心和道德品质等重要素质15。在社会领域,医学的高度技术化和非人性化发展带来了普遍性
10、的社会焦虑,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医学人文运动就是佐证。在中国,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转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医疗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民众“不仅需要解决治病的问题,还要解决对他们的关怀问题”1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医疗丑闻”和“医患之间的误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为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7。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调和“医学声音(voice of medicine)”和“生活世界声音(voice oflifeworld)”之间的冲突17,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简言之,学术研究、医学实践和社会运动推动医学人文价值观进入现
11、代医学教育体系,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推动出现以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专业技能和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为目标的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这意味着,我们完全可以将医学人文教育理解为医学人文价值规范在医学教育实践领域的映射。2.强调师生连通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鲜明特征任何教育形式都需要在师生之间建立有效互动,但不同教育形式对于互动强度和关系连通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而言,师生互动和关系连通格外重要,这是由医学人文教育的独特性所决定的。按照默顿的观点,医学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与那些重要的相关人物的互动而形成在医学院中,这类互动主要是与教员间的互动”1。这意味着医学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不能要
12、求学生只记住反应方程式,而是要通过师生密切互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育情境,持续发生“移情”和“共情”、“雕琢”和“形塑”学生心灵。例如,对医学生开展艺术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教育活动中,当教师带领医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需要将学生带入具体的艺术情景,通过高频次、高质量的互动,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细节,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未来当医学生进入医疗岗位后,将懂得如何聆听患者、抓住细节,实现与患者的共情。医学人文教育是连续发生的教育活动,其效果也是隐性大于显性,更多是通过医学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01-生在人际交往、医患关系处理和未来从医实践,逐渐得以彰显和生发。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迫切要
13、求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联结,实现教育理念的顺畅传递和知识再生产,以保障教育效果。二、医学人文教育情景中的连通性问题在教育学视域中,巴尼特(R.Barnett)认为,“无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教育情境都是一种人际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18,这表明人际互动对于教育具有普适意义。在社会学研究中,连通性是理解人际互动和关系特征的重要议题,行动者之间具备某种程度的连通是成功构建人际互动的基本前提。因此,连通性问题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同样具有基础性意义。(一)关于连通性的研究回顾连通性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齐美尔(G.Simmel)在形式社会学中关于“三人互动”的研究。齐美尔提出,“社会的个
14、人的纯粹数目对社会交往的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19,最简单的社会交往形式就是“三人互动”。在三人群体中,每个单一要素都成为其他两个要素的中间体,这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网络结构。齐美尔关于社会互动形式的研究,特别是关注到人数变化对于社会互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成为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渊源20。自然科学也关注到连通性的重要价值,拉巴波特(Rapoport)建立了“三元闭包”模型(Triadic Closure),认为在同一个社交圈子内,如果两个人有一个共同朋友,那么这两个人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就会提高20。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兴起,连通性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提出“嵌
15、入”(embeddeness)21和“弱关系”(weaktie)22两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概念;伯特(R.Burt)提出“结构洞”(structure hole)理论,认为“强关系和熟悉关系倾向于在具有相同社会特点的人们之间发展起来”23,这些研究的分析基础都是连通性,都强调从结构意义上认识社会网络特征。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无论是讨论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还是讨论行动者构成的关系网络结构,或是研究信息、权力、资本等各种要素在网络中的交换,都离不开行动者之间必须建立连通这个基本前提。(二)师生连通性的获得机制教师和学生是医学人文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两类行动者。师生连通性的获得,是建立师生互动的前提,也是
16、教育效果的保障。在连通性视角下,师生连通性的获得受到了特征同质性和结构平衡化两种机制的共同影响。1.个体层面的特征同质性机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将行动者视为关系网络中的“节点”(nodes),认为地位相近或价值观相似的“节点”之间更有可能形成“边”(edges 或 ties,即关系);李腾子:连通性视角下的师生互动与教育质量-102-坎德尔(Kandel)认为由同一条边连接的两个节点之间的互动会产生相互影响,让两个节点在某些属性或特征上趋同24。对此有学者总结指出,“无论是因为人,还是事,抑或兴趣,让人(节点)做出选择或接受影响,把两个节点联系起来的、形成闭包的,都是来自同质性的影响”20。在医学人文教育情景中,特征同质性机制是指医学生在进入教育情景时,携带了丰富的个人特质,这些特质经由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筛选”,和教师所具备的某些特质形成“共鸣”,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强连通。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将特征同质性机制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分为先赋性特征和后致性特征两类。先赋性特征是指师生在进入医学人文教育情景前已经具备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对医学人文价值规范和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解、信任和认同,类似于奥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