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聊城市水城小学非遗课程建设研究_王昌明.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2760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聊城市水城小学非遗课程建设研究_王昌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聊城市水城小学非遗课程建设研究_王昌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聊城市水城小学非遗课程建设研究_王昌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的文化记忆、民族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全球一体化的冲击,非遗的生存环境越发狭小,保护传承非遗变得越发重要与紧迫。本文通过对聊城市水城小学非遗课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其经验和不足,为小学阶段的非遗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促进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教育结合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历史进步过程中创

2、造的,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尤其是遗产保有地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学校应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保护、传承的场所,并且学校教育也很适合非遗的规模化传承。通过教育,可以快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向新生一代传递,使新生一代能够经济而高效地占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积累和发展。非遗保护工作中最踏实的道路就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虽然用时长、见效慢,但能够稳扎稳打、基础牢固。非遗教育要从小抓起,只有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学习,才能又好又快地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使其生命力更加持久。1.1非遗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3、从非遗自身的传承振兴角度来看,人的参与最为关键。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让这个阶段的学生接触参与非遗,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必然会培养出一批对非遗事业满怀热忱的有志之士,将非遗发扬光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少年阶段就在他们心中埋下非遗的种子,就是给非遗一个光明的未来。从现有的教育体系来看,非遗的加入可以弥补小学常规教育的不足。现有的学校制式教育主要以智育为主,专业性、理论性强,实践性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非遗进入学校教育系统

4、,可以提高实践方面的比重,加强学生与民间文化的沟通,而且像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以及传统体育等项目,本身就和学校开设的常规课程有极强的融合性。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非遗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孩子的德智体方面都花费了很大的工夫,而对美育和劳育方面却不够重视。非遗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表达,传承着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通过非遗的学习,可以传递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让孩子从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提高审【作者简介】王昌明,男,山东聊城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聊

5、城市水城小学非遗课程建设研究摘要: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教育体系中加入非遗内容,既有效保护传承了非遗,又培养了孩子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通过对聊城市水城小学非遗课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其经验和不足,为小学阶段的非遗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促进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关键词:小学教育;非遗进校园;非遗课程建设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05.037王昌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154Vol.248【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图1水城小学非遗传习基地成立美鉴美能

6、力。非遗源自于人类劳动,在学习非遗的同时,使学生体会非遗背后的劳动观念,对于学生劳育的培养也有着推动作用。此外,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非遗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1.2将非遗引入小学教育的可行性分析从设立目标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立是为了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小学教育则是为了传播文化、培育个人,为学生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虽然非遗的目标涵盖面有些单一,但其有着文化上的独特性,且针对性很强,在对新时代青少年提出更多要求的背景下,覆盖面更加宽泛的小学教育中加入非遗方面的课程设置,既与二者所追求的

7、目标不冲突,又丰富补充了小学教育,而且非遗的学习对于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也有着促进作用。从实施手段来看,非遗的保护传承主要依靠非遗传承人身口相传的形式延续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主体是非遗传承人。小学则以校园课程和校园活动等方式进行教育,主体是学生。在民间,非遗的师徒传承以及家族传承是主要的传承方式,就非遗的传承覆盖面积上来看,也只是局限在当地范围内。而像学校教育,一位教师可以教两个班级上百人,并且伴随着学生学历的提升他们会去往各地求学,也在无形带去了自己当地的文化,在覆盖和影响上学校教育要远比传统的非遗传承更有效。所以,将非遗引入小学教育,以课堂规模化教育手段来扩大非遗影响力是十分可行的。此外,虽

8、然小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直观的经验性强的事物有良好的接收程度,这与非遗重实践、表现直观的特征相符合。从取得成效看,非遗以及相关设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传承人中一代一代传承;小学教育则是以六年为一期限送旧迎新,将一批一批学生培养成才。非遗涵盖内容广泛,可以选择与当代教育相交集的部分进入课堂,二者在结果上都是在将本源输出,并不冲突,反而在结构和理解层面上互补。小学教育加入非遗课程,既能使非遗借助学校教育达到文化的传播,又能使学生通过学习非遗提高自己。虽然非遗自身的生活化、自足性等特点为了适应学校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在引入小学教育中必定会对自身的传承方式作出调整,但从长远看,

9、也能够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为现代人接受和传承。总的来说,在学校进行非遗教育,是非遗与小学的双向需要,孩子们需要学习非遗来提升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需要孩子们的参与。非遗课程进校园、进课堂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模式。2聊城市水城小学非遗课程建设现状水城小学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柳园北路,是市区两级政府严格按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成的一所全日制小学。水城小学为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水城小学专门建设了非遗教育传习基地(图1),引进非遗传承项目进课堂。基地设有非遗大讲堂、非遗多媒体教室、非遗数字保护传习中心等硬

10、件设施,开展了东昌葫芦、东昌澄泥、东昌剪纸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的教学。2017年开始,非遗课程就正式列入了水城小学三、四、五年级的课表,由非遗传承人进行课堂教学,每班每周一节课。其中水城小学开设的东昌葫芦、东昌剪纸、东昌澄泥三门课程,分别面向三、四、五年级近九百名学生授课。其余非遗课程如东昌木版年画、面塑、八角鼓等为自主选课课程,安排在每周三下午,学生们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下面以东昌剪纸课程为例,介绍一下水城小学非遗教育的基本情况。剪纸课程主要面向五年级学生开设,每周三下午两点半开始上课,上课地点为专门的非遗教室,课程时长为一个半小时左右。每个剪纸1552023.3(上

11、)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班各有一名非遗老师和一名跟课老师,非遗老师负责非遗课程的教学,跟课老师负责组织学生等工作。笔者从跟班的赵老师处了解到,在课程开设之初,剪纸由五年级六个班级共同学习,赵老师称之为常态课,学习两到三次常态课之后,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分班,赵老师将分完班后的课程学习称之为兴趣课,五年级分有三个剪纸班,一个班有50人左右。剪纸课非遗老师会从讲、赏、学、剪、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讲即讲方法、讲理论,运用课本教材、PPT、板书等对剪纸过程以及作品进行讲解,以便学生理解。赏即赏析剪纸作品

12、,老师拿出剪纸作品让学生传递浏览,近距离观看剪纸结构。学即学习剪纸,非遗老师在学生面前运用刚讲的方法制作剪纸,学生观摩一到两遍后,开始进入剪。剪即摹剪,学生通过观看老师的剪纸流程后,开始比着模仿剪纸。最后为创,创即创新、创造剪纸,学生通过之前的剪纸学习,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剪纸作品创造中。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作为一种集色彩、图案和文字元素于一体的非遗艺术,对学生眼、手、脑的协同性能起到相当好的训练。开设剪纸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达到传播传承非遗的目的。由水城小学学生制作的非遗作品,多次参加山东工艺美

13、术学院文创艺术节、山东省文博会、全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八角鼓节目绚丽多彩话校园多次参加聊城市展演,受到观众和市民的赞美和支持。水城小学的非遗教育取得了开门红,并逐步前进着。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的通知中,聊城市有两所学校入选,其中一所学校就是东昌府区水城小学。3水城小学非遗教育的问题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虽然有着积极向上的走向,有着较好、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像是水城小学的非遗课程始于2017年,这是与国内非遗教育大环境是相契合的,但与艺术教育如美术、音乐、书法等早已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非遗

14、教育由于起步晚,存在不少显性的现实问题与隐性的结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注意,会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3.1教学流于表面,教育体系不完善水城小学的确在课程上大力推行着非遗教育,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同样也借着参加区、市、省的展演活动中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但是在教学模式建设上,笔者了解到其非遗课程的时间间隔并不固定,按安排应为一周一节课,但是有时是两周甚至三周一节课,上个学期整个五年级由于一些原因,一共也没有学习几节非遗课程。诚然,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刚刚起步,还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稳定的教育系统。学校通过非遗课程的宣传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自然是无可厚非,但不能将“非遗进校园”变成一张对外宣

15、传的名片和一个有着光鲜外表的摆设,使非遗学习变成一种从属手段。非遗的学习传承并没有真正内化和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而成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学习,学习传承非遗变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装饰品,这样反客为主,只会徒增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应该意识到非遗课程并没有深入到小学教学体系中,非遗课程有序持续地开展离不开严格的、自上而下统一的课程政策保障,所以教育部门对于非遗课程与学校的结合完善方面应发挥指导和政策保障作用,帮助非遗课程更快、更好地融入小学教育。3.2学生对非遗的认知缺乏高度性且尚未形成自觉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一样具有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其历史文化的属性是最为重要的。但在非遗课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16、的历史文化属性的解读极为简略,学生没有感知到非遗的历史厚重感。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认为非遗课程是手工课,不能理解非遗课程设立的意义。另外,学生通过一下午两个小时的时间,感觉刚对非遗学习状态有点起色,课程就结束了,再继续学习就要等到下周或者下下周,而且平常学生也不会刻意练习,使学生的自觉性一直无法培养保持,而且存在一种有课程就乐意上,没有也不影响的现状,可以看出水城小学课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方面有着不足,对于课程如何排序、每节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没有较好规划,以至于学生对非遗课程的认识缺乏深度性。学生在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在教学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注重突出围绕学156Vol.248【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生,注意调动学生的非遗学习自觉性,使校园充满活跃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氛围,学校的非遗教育工作才能达到质的飞跃。3.3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和支持非遗进课堂和校园开展教育实践是近年来的热门现象,不过目前仍大多处于政府推广的层面,媒体报道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不足,缺乏足够的社会关注和支持。水城小学作为东昌府区唯一一所设有非遗课程的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