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奥尔巴赫的文学史书写 从 罗曼语语文学研究导论 出发高 冀 内容提要罗曼语语文学研究导论 是奥尔巴赫 年用法文撰写的一部概览式的文学史著作。这本书从对语文学和罗曼语言的宏观介绍出发,对中世纪到 世纪的罗曼文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其重要价值在于完整展现了奥尔巴赫对语文学的理解。他在语文学基础上开展文学研究的理念,在当时直至现今都对文学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启示。通过这本书,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罗曼语语文学根源,也可以深化对奥尔巴赫文学史建构的认识。本文拟评析该书主要内容,将该书文学史的叙述模式与 摹仿论 进行比照,从多重视角审视该书的文学史书写特点,进而探讨奥尔巴赫独树一帜的文学观
2、和文学史观。关键词 奥尔巴赫 语文学 罗曼语 文学史 比较文学 本文系北京大学人文社科人才启动项目“法国早期现代文学研究”(项目代码:)的阶段性成果。埃里希奥尔巴赫是 世纪德国著名学者,在比较文学、文学批评界享有盛誉。他的名著 摹仿论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相比较而言,他用法文撰写的另一部著作罗曼语语文学研究导论(,以 下 简 称 导论)由于中译本还没有出版,至今未能引起国内学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这本书对于研究奥尔巴赫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是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献。导论 产生于 年的伊斯坦布尔,与 摹仿论 写于同一时期。它起先是一份用于教学的法文讲义,旨在为伊斯坦布尔大学的土耳其学生呈现罗曼
3、语语文学的源流和概况。次年即 年,由一位女生苏黑拉拜拉夫()翻译的土耳其文译本问世。年,在朋友们的建议下,奥尔巴赫对 导论 的法文原稿加以修订。年,导论 由德国法兰克福的维托里奥克洛斯特曼()出版社出版,其后多次再版,被译为多种语言。本文拟对 导论 进行评析,从多重视角审视该书的文学史书写特点。一、以语文学为基础的文学史书写 导论 对罗曼文学史的书写可谓别具一格。全书正文包含三大部分:语文学及其不同形式;罗曼语言的起源;文学时DOI:10.16345/11-1562/i.2023.02.014期概览。其中的“文学时期概览”是一部罗曼文学简史,占据了正文五分之三的篇幅。另有第四部分即“书目指南”
4、,包含长达几十页的语文学研究参考书目。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史相比,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讲述语文学的概貌和罗曼语言的源流,而后才对罗曼文学史娓娓道来。这种篇章结构反映出的思路是:若要讲文学史,就要从语言讲起;若要讲语言,就要追根溯源,从语文学讲起。在法语和德语中,“语文学”均为“”,源于希腊语的“”,由“”和“”组 成。“”是“爱”,“”的基本词义是“词”或“话语”,也引申为“理性”或“思想”。这一构词显示出语文学与语言的密切关联。在 导论 的开篇,奥尔巴赫这样定义语文学:“语文学是运用某种方法研究人类语言的各类活动之总和,以及用该语言撰写的艺术作品。”按照这一定义,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均是语
5、文学的分支。由此可见,语文学构成了奥尔巴赫文学史书写的基础。在 导论 的第一部分“语文学及其不同形式”中,奥尔巴赫将语文学分为“文本校勘”、“语言学”、“文学研究”和“文本解释”,依次加以介绍。按照奥尔巴赫的论述逻辑,文本校勘和语言学是奠基性的工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建立在对语言的研究之上,而文本校勘与语言学都面临从古代走向现代的问题。文本校勘是语文学的经典形式。文本校勘原有其古老的源头,涉及到经典文本的保存和校订。现代意义上的文本校勘始于文艺复兴。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想要最大限度地恢复古代文本的原貌,便建立一套严格的方法,通过各种残缺的手稿重构原始文本,形成可靠的校勘本。印刷时代的来临使得手抄
6、本中常有的异文现象大大减少,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如标准底本的确立、真伪的考释,等等。谈到语言学,奥尔巴赫指出,在语言学革命的作用下,有三种最主要的流派为当代罗曼语言学奠定了基础:其一是费迪南德索绪尔()的现代形式的系统化倾向,确立了一种静态的共时语言学;其二是以卡尔福斯勒()为代表的“精神史”(),意在通过语言现象找寻个人、民族和时代的天才;其三则是以朱尔吉列龙()为代表的方言研究和语言地理学研究,试图揭示与语言发展相关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将语言和物质文明相联系。奥尔巴赫站在思想的源头处,强调要从这三种语言学汲取营养,不仅要重视语言的结构,同时也要看重语言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密切关联。关于“文学研究
7、”,奥尔巴赫在 导论中分别从“目录学和传记”、“审美批评”和“文学史”三个方面去分析。在他看来,目录学意在提供一份有关作家和作品的成体系的清单,传记是对作家生平资料的研究,两者都是文学研究的基本工具。然而,目录学和传记只是研究的基础,真正的文学研究则要从审美批评开始。奥尔巴赫还指出了审美批评的古今之别:从古典时代至 世纪末的传统审美批评是教条而客观的,倾向于为每种艺术门类确定不变的范例,以此作为评判作品的根据。从 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现代审美批评始于德国浪漫派对法国古典主义的反叛,在审美批评中引入了历史意识。奥尔巴赫强调,这一历史意识为个人趣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使人们拥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得以欣赏
8、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以及欧洲以外的艺术。由此观之,按照奥尔巴赫的理解,文本校勘和语言学为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在文学研究中,目录学、传记和审美批评又为文学史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研究就与那种将文学仅仅看成语言的结构、要从形式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倾向区分开来。这与从俄国外文学 年第 期(总第 期)国形式主义经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结构主义的发展线索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奥尔巴赫看来,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文本解释”()。这里主要指以莱奥施皮策()的风格研究为代表的现代文本解释,即从微观角度分析文本的语言和艺术形式,专注地审视文本本身,排除有关文本和作者的其他信息。文本解释与英美新批评所主张的“
9、文本细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与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艺术史研究、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美学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亦有内在思路的一致性。然而,奥尔巴赫所理解的文本解释又有其独特性。用他自己的话说,文本解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并不会一开始就把感兴趣的现象从其周边环境孤立出来而是会考虑这些现象所处的真实环境,只是一点点将其抽离出来,却并不破坏其特有面貌”。换言之,奥尔巴赫认为,在仔细分析文本的同时,也要将文本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结合既有的观察衡量其历史价值。二、两种文学史叙述模式:导论 与 摹仿论 的比较 我们不妨将 导论 与同一时期的 摹仿论 做个对比。两书堪称姊妹篇,也展现出两种可以互为补充的文
10、学史叙述模式。两种模式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其一,导论 侧重于梳理宏观历史脉络,以广度见长,而摹仿论 从细致的文本分析出发,以深度见长;其二,导论 包含对时代特征的整体描述,摹仿论 则更强调具体的作家和作品。.深度与广度的互补摹仿论 的副标题是“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名义上以整个西方文学为分析对象,但如果仔细审视该书的 个章节,就会发现罗曼文学所占的比例高达全书的三分之二。其中的第 章和第 章分析 神曲 和十日谈,第 章分析 堂吉诃德。关于法国文学的内容更多,从中世纪文学的各类文体(第、章),到 世纪的拉伯雷和蒙田(第、章),到 世纪的古典主义戏剧和 世纪的小说和回忆录(第、章),再到 世纪的
11、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第、章),几乎完整地涵盖了法国文学的各个时段。此外,第 章分析的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 法兰克人史,而第 章则用一定的篇幅分析了普鲁斯特的 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摹仿论 以罗曼文学为主干,而法国文学又是其中最完整的线索。因此,摹仿论 和 导论 两书均根植于奥尔巴赫的罗曼语语文学研究。在 导论第三部分中梳理罗曼文学简史时,奥尔巴赫的叙述带有欧洲视角,超越了国别和民族的界限,却又以法国文学作为贯穿古今的主线,如第一节“中世纪”和第二节“文艺复兴”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的线索分别论述,第三节“现代”则以法国文学为主,从 世纪讲到 世纪初。?I1试以 罗兰之歌 为例,来审视两书
12、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特色。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法国文学中武功歌的代表。摹仿论 的第 章(“罗兰被任命为法兰克远征军后卫部队司令”)?I2分析了 罗兰之歌 第 行至 行的内容,即第 至第 个“籁司”()。这段引文讲的是罗兰被甘尼仑提名为法兰克人后卫部队的指挥官。奥尔巴赫对这四十几行诗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句法层面的并列排比句式入手,认为这是崇高文体的新形式,并着力探究其中所反映的程式化秩序和狭小的空间范围。从语言分析出发,奥尔巴赫将以 罗兰之歌 为代表的中世纪法国武功歌与 伊利亚特、拉辛()的 贝蕾妮斯 以及诞生于民族大迁徙时代的日耳曼英雄史诗 希尔德布论奥尔巴赫的文学史书写兰特之歌 和 尼伯龙人之歌
13、 等作品相对照,以凸显 罗兰之歌 所体现的高度一致的理想观念和无可置疑的秩序。与此同时,奥尔巴赫也引用 圣阿莱克西行述(),认为这篇古法语长诗的文体和世界观均与稍晚的 罗兰之歌 有着相似性,而这也体现出古典时代后期文化的僵化和狭隘。最后,奥尔巴赫也强调,以 罗兰之歌 为代表的武功歌虽然表现的是封建社会上层人物的事迹,却也具有大众性,同时也为神职人员所用,被不断重新加工,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摹仿论 对 罗兰之歌 的解读始于对一小段文本的分析,并通过与其他文本的对比,凸显该作品及其所代表的武功歌这一文体的鲜明特色。这是一种见微知著、管中窥豹的文学史叙述模式,奥尔巴赫试图从语言层面出发,进
14、而把握文体的核心特点以及文本背后的诸多观念。导论 对 罗兰之歌 的叙述则呈现出另一种特点。奥尔巴赫首先从整体上描述罗兰之歌 的押韵方式、风格特点和基本内容,强调这部作品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公元 世纪的故事,反映的却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后即作品产生的时代的习俗和观念。从这一描述出发,他开始讨论以 罗兰之歌 为代表的武功歌有着怎样的起源。他列举了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思路,即浪漫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解读。按照浪漫主义的解读,此类史诗是民间天才长期酝酿的产物,由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歌谣积淀融合而成。实证主义的解读则将武功歌更多地视为诗人的个人创作,强调 罗兰之歌与 世纪的时代背景的密切关联。在奥尔巴赫看来,这两种
15、倾向各有一定的道理。一方面,行吟诗人的创作与当时教士的庇护有着密切关系,而 罗兰之歌 提及的地名往往也是至圣所或修道院的所在地。另一方面,武功歌所呈现的故事是对史实的简化和调整,而这种根据民众趣味和时代语境而做的编排亦根植于一种悠久的传统。?I3与 摹仿论 的细致评析和旁征博引相比,导论 更有概括性,其中的一些论述可以与 摹仿论 形成补充和对照。如前所述,在 摹仿论 中,奥尔巴赫通过具体实例,指出了 圣阿莱克西行述 与 罗兰之歌在文体和世界观上的相似之处,而在 导论中对 罗兰之歌 的叙述中,奥尔巴赫展现了教会对俗语诗从抑制到利用的过程,并特别强调以 圣阿莱克西行述 为代表的法语古诗的诗律如何上
16、承古典拉丁语诗歌和教会拉丁语圣歌的诗律,同时与武功歌的“籁司”存在亲缘关系。.微观与宏观的互补导论 与 摹仿论 两书对微观层面的作品手法与宏观层面的时代趋势的处理同样引人注目,试以法国 世纪文学为例来说明这一点。摹仿论 第 章“德拉默尔府邸”?I4和第 章“翟米妮拉赛特”?I5的讨论重点均是 世纪法国文学。第 章先后引用司汤达 红与黑、巴尔扎克 高老头 以及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的相关段落,并由此展开,分析这几位代表性作家的写作特点。在奥尔巴赫看来,司汤达的作品首次展现了一种现代的现实主义意识,首次将那个时代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环境纳入故事情节之中。这与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派的崇高与怪诞的文体混用形成反差,后者并不以刻画现实为目的。与司汤达相似,巴尔扎克同样书写日常生活现实,却有着更为宏大的计划,即通过文学研究 世纪的风俗史。由此,巴尔扎克更强调对环境的真实再现,更看重人和历史的有机联系,并带着历史主义的眼光,对笔下的人物和环境加以展示。与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相比,世纪下半叶的福楼拜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对日常生活现实的书写也更为冷静客观,并不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将其寓于字里行间,寓于情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