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檀传宝,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兼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音乐学院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本文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指向时代新人培养的德育理论革新研究”()的研究成果。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为 ,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物支出占家庭生活总支出的比重)首次降到 以下。就这一项而言,中国已经进入“富裕”国家行列(依据联合国的相关标准,恩格尔系数 之间的国家为“富裕”国家)。檀传宝:发展范式转型的意味 论“年以后”的中国与中国教育应有的变革,中国教育学刊 年第 期。习近平: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年 月 日),人民日报,年 月 日,第 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本刊特稿论回应美好生活需要所应有的德育建构檀传宝摘 要 顺应“物质丰裕的时代”来临的历史大势,中国德育应当努力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两个方面实现品质提升。一方面,应当加强基础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以建构回应新时代需要的德育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应当让中国德育成为专业的德育、审慎的德育、美好的德育,以实现中国德育在教育形态上的历史转型。关于回应美好生活需要的德育建构的讨论,实质上是为新时代中国德育发展图景进行一次整体性素描的重要尝试。关键词 物质丰裕的
3、时代;美好生活;德育主题;德育形态在整体趋势上,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所谓“物质丰裕的时代”的一大突出特征是,由于个体与社会的“优势需要”转移所导致的教育需求的类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由于中等收入群体队伍的不断扩大、受教育人口规模的空前增加所导致的社会人口结构类型也正在发生相应的发展范型之变。而当温饱不成问题之后,全社会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势必会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教育只能顺应历史大势、努力做出与时俱进的变革。也就是说,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逻辑即将发生重要转换 今后中国教育发展必将、也应当以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供给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唯有如此,中国教育才能更好
4、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基本逻辑前提的改变,要求中国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是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两个方面的品质提升。本文尝试从这两个维度阐释回应“美好生活需要”所应有的德育建构。一、新时代德育必须努力坚守三大教育主题道德教育本来就应当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依据由近及远的逻辑,新时代的中国德育要回应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至少应该在教育内容的建构上特别强调以下三大维度。亦即,当代中国德育应当努力在加强基础道德、民主法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上多做贡献。(一)加强基础道德教育 追求有基本人伦与教养的生活加强基础道德教育,既是教育领域一个千古不变的旧主题,又是物质丰裕的时代亟待
5、应对的新课题。这是因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且普遍的常识是:若日常社会生活不讲基本人伦和道德修养,社会成员行为粗鄙,人际以及家庭、社会关系普遍紧张,何谈“美好生活”?加上新时代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人民群众的优势需要更集中于生活的精神层面,国民对于基本人伦生活的需要也会较过去更为迫切。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的文明古国,一直有强调基础道德的文化传统。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章句上)“四端”说固然重点讲的是仁、义、礼、智
6、的人性发端,但也同时强调了基础道德理所当然的“天理”属性。“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等“五伦”与天理的自觉结合,则进一步强化了基础道德及其教育的重要性。故古代设立学校“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明人伦”等道德教育无疑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也是许多西方教育学家的共识。杜威()曾经明确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有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
7、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品德教育倡导者里克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的政府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并为之负责”因此,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虽然重要,但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基础之上。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基础道德教育不仅具有永恒的、理
8、论的意义,而且还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裕会激发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年,曾经有机构进行过一项有关中国“社会肌体健康”的调查。据此形成的当前中国十大社会病态分析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若请您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健康程度打分,从 到,分值越高越健康,您的诊断是?”在该选项中选择 分及 分以下的各为 和 )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亚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年,第 页。檀传宝: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根本,全球教育展望 年第 期。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美里克纳:美式课堂 品质教育学校
9、方略,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年,第 页。健康状态”。而网民们认为最大的社会病则包括:信仰缺失(,百分比越高意味着越多人认为这是最大的社会疾病)、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炫富心态()、审丑心理()、娱乐至死()传统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特别强调以道德和信仰形成社会规范来规约各种利益主体。但这一调查却发现,当今社会有高达 的人(完全认同、比较认同者占比之和)认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是中国当代社会一种普遍的“社会病”。基础道德本身及其信仰基础的缺失,恰好与孟子、宋明理学建立的基础道德的“天理”“伦常”的论证逻辑以及杜威和里可纳的共识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日渐
10、富裕的中国社会在精神层面的饥渴状态以及人民群众心理需求的时代转向。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学校德育的根本,也是一些发达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选择。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相对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相反,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从 世纪 年代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品德教育运动()。他们认定,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幸福、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
11、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而品德教育的代表性组织之一“品德关注联盟”()在 年成立后,一直将“信任、尊重、负责、关心、公平和公民意识”作为“六大品格支柱”。与美国的品德教育类似,英国伯明翰大学朱比利品格教育研究中心()的信念是:品德教育是学校必不可少和无法逃脱的使命。道德智慧资源存在于伟大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历史、数学和科学之中。研究中心致力于帮助教师通过课程激发学生形成正直、责任、勇气、同情心和自律等美德。中心还曾经绘制过“品德构成图”,将美德分解为四种“类型”,即智力美德(自律、批判性思考、好奇心、判断力、理性、反思、机智),道德美德(同情、勇气、
12、慷慨、诚实、幽默、正直、公正、尊重),公民美德(公民身份、礼貌、共同体意识、睦邻关系、服务意识、志愿精神)和行动美德(自信、决心、动力、坚持、韧性、合作)。这一品德构成图虽然涵括甚广,但对于基础道德教育的强调却是毫无疑问的。在中国,为了因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年 月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3、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推动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推动践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推动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徐艳红等: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分析报告,人民论坛 年第 期。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4、年,第 页。美厄内斯特波伊尔:基础学校 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王晓平等译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行。”这不仅是对社会发展中道德建设的强调,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来说,更是对于基础道德教育最为明确的强调。加强基础道德教育,既是对儿童道德发展逻辑的尊重,也是对儿童完整人格建设逻辑的必然要求。因为儿童总是从与身边人友好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发展其道德的;而没有基本道德人格建设,任何宏大的社会政治理想、价值观念都会失去其有效生长的起码逻辑基础。强调基础道德教育,既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普遍的教育命题,也是当代中国德育直面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精神需要必须做出的理性回答,诚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15、实施纲要所言,加强基础道德建设“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开展民主法治教育 推进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美好生活”,一定是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人格尊严、合法权益都得到充分保障的生活。换言之,“美好生活”一定意味着每一个社会主体都能够生活于优越的政治文明之中。因此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要求大力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教育内容体系中强调民主与法治教育,确保公民能够成为负责任的权利主体、共和国真正的主人翁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主体。故民主与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6、教育,或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的开展与加强,就是这一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的应然之义。近代以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一直是全体中国教育人的共同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教育现代化上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进步 我们已建成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均居世界之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已经位于中高收入国家之列。故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已经逐步转化为实现“全面教育现代化”。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民主与法治化,以及相应的民主与法治教育或者公民教育势必成为“全面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核心与灵魂。关于人的现代化,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在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特别是考察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之后,英格尔斯发现:一个国家或企业即使有先进的制度,但如果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未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就会导致“现代化”制度的畸形发展甚至完全失败。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