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汉魏六朝隋唐文学的时间书写_邵小龙.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2842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8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汉魏六朝隋唐文学的时间书写_邵小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汉魏六朝隋唐文学的时间书写_邵小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汉魏六朝隋唐文学的时间书写_邵小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4 卷第 3 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 年 3 月No 3 Vol 44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Mar 2023论汉魏六朝隋唐文学的时间书写邵小龙(宁波大学 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浙江 宁波 224300)摘要:汉代的乐府诗,上承 诗经七月 的表述方式,将时间嵌入文学作品的题目和内容当中,使作品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汉代以后,乐府诗结合时间的特征,也被文人拟乐府诗吸收,并有所发挥。魏晋以后,上巳、七夕和重阳等节日,不仅形成流觞赋诗等文学创作的机制,而且众人因节日而集宴,更产生了许多后世流传的佳作。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时间的形式感悟生命的

2、作品,这些作品多以百年或百岁为名,在形式上以十年为节点,作品的内容却表现出对生命的咏怀和感叹。这类作品虽然在传世文集中很少见,但在敦煌出土的文书中却较为集中。关键词:汉魏六朝隋唐;时间;节日;传世;出土中图分类号:I20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1331(2023)03 0037 07收稿日期:2022 12 2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11 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16ZDA175);宁波大学教研项目“以史料为中心的敦煌文学艺术课程的教材实践”(JYXMXZD2022086)。作者简介:邵小龙(1986),男,甘肃张掖人,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

3、院特聘副研究员,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西晋元康八年(298),潘岳的妻子杨氏故去。潘岳后来在悼念亡妻的诗中写道:“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1 在这些诗句中,蕴含了文学与时间的密切关系。季节更迭与时光流逝影响着诗人的心灵,对逝者而言,生命已固定为相应的年岁,于生者而言,依然在年季月日的时间格局中循环向前。两百余年之后,与潘岳的故乡同在司州的颍川长社人钟嵘,在其诗品集注序 中指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2,以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3。这比潘岳更进一步地指出一年的物候变化对诗人感

4、官的触动,进而引发相应的文学创作。如霍金(S W Hawking)所言,自然意义上的时间早于人类产生,但文明产生之后,人类不甘心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及不可理解,因此“他们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4,与天文、气候、地理等一样,时间也是先民希望了解的世界根本秩序中的一项。同样在中国,政治社会意义上的时间,从上古的“圣人知四时”并颁行四方,到对中国近现代的时间制度和观念所作的社会文化阐释,时间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近年来不断被研究者所关注。但社会生活意义上的时间,与众多个体息息相关,但又最易被忽略。本文拟以中国中古时期的传世和出土的文学作品为基本研究对象,讨论这一时期文学与时间的相互生发。73参湛晓白

5、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余欣、周金泰 从王化到民时:汉唐间敦煌地区的皇家 月令 与本土时令 ,史林 2014 年第 4 期。朱文哲 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历史时间的重构 ,史学理论研究 2016 年第 4 期;朱文哲“传统”的异化:伪满洲国时宪书时间秩序的构造 ,抗日战争研究 2018 年第4 期;朱文哲、潘云鹏 “对时”:延安时期标准时间的构建与传播 ,党的文献 2020 年第6 期。一、唐前乐府诗与时间时间虽然由中央颁行至民间,但中古文人对时间似乎多有回避,不仅在作品中对时间鲜有表现,甚至在诏令书信等时间性较强的作品中,也很难看到作

6、者及编者对具体时间的标注,为后人留下许多推究考证的工作。相比于文人作品,汉代的乐府诗歌则不止一次出现了表述时间的诗句。在汉乐府陌上桑中,当太守提出要与貌美的罗敷共载还家时,罗敷则指出自己有丈夫,并称己夫“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5。短短几句便将一位汉代官员的成长历程揭示出来,用时间推进的方式表现了其能力与才干。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 则通过一组有关年岁的诗句,运用不乏琐碎的笔调,由“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6,来表现女主人公在婚前习得的技艺与才能,与其婚后的悲惨结局相映衬。不同于上述两首作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对时间的表现较为简单,只有作

7、品开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两句,作品的题名也由此而来,但作品后面的部分则重在表现老军回家之后,观察到故园衰败,了解亲人离世后,内心的哀苦失落。虽然一笔带过六十五年,只提到老军年幼时出征,年迈时才放还,中间不言老军在行伍中的辛苦,却包含了世事的变故与无奈,令听者和读者都感到无限的悲凉。三国晋宋前后,江南出现了子夜歌,晋书 称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7。此后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收录了这类作品,据后者辑录,春歌与夏歌均有二十首,秋歌共十八首,冬歌仅十七首,每首均为五言四句。这七十五首作品多以四季景色为基础,进而抒发内心的感受。如春歌中的一首写道:“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

8、罗裳开。”部分作品还以女性的口吻写成,如“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又如“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纟 希服,持寄与行人。”8 与子夜歌 同属清商曲辞的月节折杨柳歌,则将前者的四季歌,进而析为十三月歌,自一月至十二月后,还有一首 闰月歌,每月歌中都有“折杨柳”三字,故名。每歌前两三句多写月中的风景时令等,如六月歌 称“三伏热如火,笼窗开北牖”。九月歌 写“甘菊吐黄花,非无杯觞用”。十一月歌 记“素雪任风流,树木转枯悴,松柏无所忧”9。前三句后为“折杨柳”,其后两句五言,为作者行为的记述及情感的表露。民间乐府歌辞也影响了文人创作出拟乐府,梁武帝便在 子夜歌 的基础上,

9、写成了 子夜四时歌 。子夜四时歌 现存七首,其中春歌冬歌各一首,夏歌三首,秋歌两首。子夜四时歌 与子夜歌 相比,对四季风物的表现有所弱化,在感情表现上却更强调两性的感受。如 秋歌 其一:“当信抱梁期,莫听回风音。镜上两入鬓,分明无两心。”10 前二句便有出自 庄子 和 楚辞 的典故,文人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全诗仅有“回风”与秋相关。后二句的“两入鬓”和“无两心”,均突破了子夜歌 对男女感情单方面的表现。齐梁文坛领袖沈约,也在梁武帝的授意下,在民间舞曲白纻歌 的基础上,写成了四时白纻歌 。四时白纻歌 分春夏秋冬夜五部,每部均为七言八句,据 古今乐录 载,每部后四句均为“翡翠群飞飞不息,愿在云间长比

10、翼。佩服瑶草驻春色,舜日尧年欢无极”,系梁武帝所补。沈约所造四部前半部分与四时相关,由季节变换进而写到人物的活动,如 春白纻 云:“兰叶参差桃半红,飞芳舞縠戏春风。”后半部分则侧重于女性对感情的心理和表现,如夏白纻 中的“嫣然婉转乱心神,非子之故欲谁因”11 12。沈约之后又有隋炀帝、虞世基及元稹等作四时白纻歌,炀帝白纻歌 仅存东宫春 江都夏 二首,虞氏白纻歌 也仅存江都夏 江南秋 二首,每首均为七言律诗,内容与春夏秋三季的宫廷生活相近,艺术表现也较沈作更趋成熟。除 白纻歌 外,月节折杨柳歌 在隋唐时期也有相应的作品。元和三年(808),李贺便作有与月节折杨柳歌 相近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这部

11、作品同样从正月写到十二月,最后还有闰月,83相对而言,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特例,如陶渊明和梁简文帝在部分作品的标题中,就对具体的年月有所标注。每月乐词为五言或七言不等。敦煌藏经洞保存的一件抄于字书背后的作品,被拟名为 十二月(S6208va+S 3227),风格也与月节折杨柳歌 及十二月乐词 相近,时代与十二月乐词 也相去未远。这件作品残缺严重,大致可以断定从正月到十二月的十二首均为七言四句,每首前半部均表述季节及物候,后半部则重在表现闺妇对征夫的思念。与上述作品相比,十二月 描写时气自然的部分在诗中被压缩,抒发个人感情的部分占据主要地位,而且语词更近白话,与口传表演有密切关系,如:三月季春春来

12、(极)暄,忽念了羊(辽阳)愁难转。羡(贱)妾斯(思)君场(肠)欲段(断),君何无形不皈(归)还。13 这件写本天头部分磨损严重,以致正月至九月开端一字难以辨识,足见其此前曾在社会上被广泛传阅使用,其中将辽阳写作“了羊”,将肠写作“场”,将归写作“皈”,不仅体现出传写者文字认知的能力,也可能是在现场表演时匆匆记录所致。无论四季还是十二月,相关作品中的时间限定于一年,而陈镇北长史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则将作品中的时间安排在一夜。从军五更转 分五部分,每部分均为五言四句,首句分别以一更至五更起句。作品除展现军营生活以外,还有月落日升、晓色映山等自然景观的变化。如同梁武帝和沈约的子夜四时歌 和四时白紵歌

13、 一样,从军五更转 应当也是受乐府影响的拟乐府作品,因此乐苑 推测,“五更转 盖陈以前曲也”。14 二、节日仪式与文学上一节讨论的与时间有关的汉唐乐府诗及拟乐府诗,主要是将时间作为一种叙述手法,或将时间的概念嵌入作品,在题目或开篇的部分对时间概念加以强调,这一特征也与离骚 以来的文人诗对时间鲜于表现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区别。如果说上节所讨论的时间集中于宏观表现,如四时、十二月及五更,本节则重在分析节日及由节日产生的衍生活动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汉魏以来的重要节日,正旦大会和冬至小会自不必说,晋书乐志下 记载东汉宫廷的正旦庆典极为隆重,后世的朝会虽然仪式简化,但依然有献歌诗的活动,在魏明帝时的朝会上,作

14、为皇叔的曹植便赋有 元会。成公绥、荀勖、张华为晋世正旦和冬至所作的诗,也保留在 晋书 中。除一年和八节的开端外,汉魏以来年中重要的节日还有上巳、七夕和重阳。魏晋以前,上巳为三月中首个巳日,曹魏时期,固定在三月三日。此后上巳节在两晋南北朝一直被延续。在上巳节,士民出行游乐,文士还要集会,并曲水流觞赋诗。众所周知,王羲之等人在永和九年(353)的上巳节,于会稽山阴兰亭饮酒赋诗,参与者有谢安、孙绰、孙统、孙嗣、郗昙、庾友、庾蕴、曹茂之、王玄之等。虽然与广为流传的 兰亭集序 相比,兰亭集 中的许多成于众手的四言五言诗略显逊色,但毕竟在闲适的心情下亲近自然引发创作,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拜节日所赐。另据晋书

15、记载,西凉武昭王李暠“上巳日宴于曲水,命群僚赋诗,而亲为之序”15,这更是官方在上巳节主导的文学活动了。西晋大臣阮修、闾丘冲和王赞都有关于上巳的诗存世,闾丘冲的诗名为三月三日应诏诗二首,当系奉诏所作。潘岳之子潘尼,则先后创作了 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 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 皇太子上巳日诗 巳日诗 三月三日洛水作诗,堪称上巳作诗的佼佼者。三月三日洛水作诗 提到“素卵随流归”,这是与曲水流觞如出一辙的曲水浮素卵,张协的 洛禊赋 也称“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16。除潘尼外,沈约在上巳所作的诗也有多首存世,其中包括 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诗 三日侍林光殿曲水宴应制诗 三月三日率尔成章诗和 上巳

16、华光殿诗。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诗 写道“清洛渐筵,长伊流陛”17,则完全是身处江南的赞美和想象了。三月三日率尔成章诗 作于永明九年(491),齐武帝在芳林园宴群臣,众臣赋诗之后,帝令王融作曲水诗序。沈约在诗中93参彭卫、杨振红 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631 632 页;朱大渭等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368 页。依旧写道“清晨戏伊水,薄暮宿兰池”18。上巳华光殿诗 作于天监四年(505),其中有诗句称:“朝光灼烁映兰池,春风婉转入细枝。时莺顾慕声合离,轻波微动漾羽卮。”19 尽管最后一句与三月三日率尔成章诗 中的“宿兰池”及“金瓶泛羽卮”有重合之感,但从最初的四言五言到晚年的七言,这首三朝元老的应制之作也不乏“老更成”的特征。除沈约外,尽管萧纲、刘孝绰、刘孝威等萧梁文臣皆有于上巳所作的诗歌,梁武帝萧衍本人却并无有关上巳的诗流行。相反,南陈末帝陈后主却有数篇作于上巳的诗传世。据诗题可知,陈后主先后于丽晖殿、玄圃宣猷堂与群臣禊饮泛舟赋诗,座中有张式、陆琼、顾野王、陆琢、岑之敬等五人上诗相和,可惜这些和诗都没有流传下来。通过陈后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