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_朴荟霖.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2851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_朴荟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_朴荟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_朴荟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朴荟霖(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北京)【内容提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国内高校舞蹈教育专业建设成绩斐然,课程结构日臻完善、研究布局日趋合理、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并在深化教学改革、革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持续进行研究与探索。在此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专业依托音乐身感教学尝试开展“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一方面可以为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教与学”的模式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可供借鉴的理论与实践范式;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教学实践方面做出相应的有益尝试和必要探索,进而推动舞蹈教育专业学生从“学会”到“会教”的实质性转变。【关键词】深度学习模式;高校舞蹈教育专业;音乐身感

2、教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朴荟霖(),女,博士,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音乐身感教学、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声乐表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和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各类师范类院校和艺术专业院校持续发力培养艺术教育人才,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较高的社会需求。其中高校舞蹈教育专业作为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目前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随着新时代对艺术教师的新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也需与时俱进。在这一背景下,高校

3、舞蹈教育专业依托音乐身感教学尝试开展“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一方面可以为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教与学”的模式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可供借鉴的理论与实践范式;另一方面则可以在教学实践方面做出相应的有益尝试和必要探索,进而推动舞蹈教育专业学生从“学会”到“会教”的实质性转变。一、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学理基础与内涵特征 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主要依托于深度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性学习理论和音乐身感教学的学理支持。深度学习(),一般也可译为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费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卓()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

4、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虽然深度学习提出后在计算机及自动化领域被广为研究和应用,但因其独有的教育学概念属性也同样为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深刻变革而日益受到关注、研究和实践。一般研究认为,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

5、者。”简而言之,深度学习“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学习科学发展的自然产物,还是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必然选择”。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又伴有辅助性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各自承担着明确的角色,同时又能够形成互促共进、教学相长的合作机制。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既可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充分习得,完成浅层学习任务,更可以通过主动性、批判性、反思性的综合学习,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理念、方法和思维的高阶提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深度学习理论有着相似之处,它同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

6、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实质上意味着,作为教学参与主体的学生和教师都发生了典型的“角色转变”,一方面学生充分发挥中心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则应基于新的教学理论和观念来尝试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无独有偶,反思性学习理论也同样关注学生主体,但其理论的衍生和发展则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展开。反思性学习是指“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学习者自觉地对自身认知结构、学习活动及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进行批判性审视,对将要开展的学习活动进行创造性的预见,对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性的探究,对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以促进问

7、题解决、学会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活动方式”。概言之,反思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全过程反思,具有鲜明的过程性和进阶性。如果说上述三种理论为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框架构建与内容设计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那音乐身感教学则为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建构实践提供了合理阐述与有益参考。音乐身感教学,是指以歌唱、语言节奏、音条乐器演奏、身体节奏打击等实践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课程教学。该课程一方面充分借鉴“奥尔夫原本性音乐理念、声势教学法”和“达尔克罗兹律动教学理念”,强调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做到音乐与动作、语言的有机融合,注重即兴创造和节奏训练的同时要“加强音乐与心灵的对映和交流,即音乐与内心的

8、交流”,要强化身体的参与度和身体对心灵的带动与影响;另一方面则在此基础上密切联系舞蹈教育教学实际,为舞蹈教育专业设计适于舞蹈教师培养的、既能充分发挥舞蹈专业学生特长又能在实质意义上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归纳起来,音乐身感教学的教学目标完全集中于舞蹈教育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注重“身体的感知”。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专业学生形体、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音乐身感教学致力于通过丰富的身体律动来培养“节奏”这一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使学生的身体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具有感知力与表现力,并在音乐的视觉化过程中获得良好节奏感、内心听觉、歌唱及读谱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舞蹈综合素养和舞蹈教学

9、能力,即通过积极的参与实现从“身心分离”到“身心合一”的转变。综合来看,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应牢牢抓住“教师与学生”和“学与教”这两组关键要素,从变革学习模式入手,进而形成学习与教学模式同步迭代的综合性效应。因此,基于上述理论,结合舞蹈教育专业教学特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构成要素角度考量,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内涵可以定义为:“基于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理论,以舞蹈教师核心胜任力这一舞蹈教育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要目标,以音乐身感教学为实施载体,以合作反思浸润为主要运行程序,全面考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等实现条件,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明

10、晰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舞蹈教育专业学习模式。”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合作性,即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全新的伙伴关系,这其中既包括师生关系,也包含学生间的关系;其二是进阶性,即使学生实现对浅层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深度学习通过实践回应学生的知识理解需求,再引导学生将实践所学与知识进行反思性认证,进而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其三是综合性,即构建了全新的“全面发展”学习观念。这里的深度学习,已不只是知识的深度学习,还包括“像情感、意志、精神、激情、德性、灵性、自由、理想、卓越性、超越性等这些能够赋予学生的整体生活意义乃至对于

11、学生终身幸福至关重要的品质与价值,理应是深度学习过程中相伴随的、内在具备的特质”。因此也可以说,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落实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作用与价值也在深度学习中得以充分实现。深度学习的提出,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时代挑战的主动回应。”二、高校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建构的目标意义与实施载体 如上文所述,将“舞蹈教师核心胜任力”的培养作为“深度学习”模式建构的主要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向性意义。教师胜任力“是指成功的教学实践所必需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应该具有的胜任力也被认为是把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那些胜任特征,有时亦指教师

12、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研究认为,教师胜任力主要包括实践力、学习力、合作力、研究力、执行力、教学力等多项能力。基于此,舞蹈教师胜任力也应包括上述能力,而其核心胜任力则应在充分考虑舞蹈教育专业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在“学习力与教学力”这两个方面。之所以形成上述判断,一是与其他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培养不同,舞蹈本身因具有非常鲜明的“音舞融合”属性,故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既要熟悉舞蹈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准确的音乐知识,所以需要较强的学习力;二是与其他非艺术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不同,艺术教育既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是艺术修养的养成和“真善美”价值观的传

13、递。因此舞蹈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会教授学生舞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对于舞蹈艺术的理解力与创造力转化并传授给学生们,而这就需要较强的、与众不同的教学力。因此可以说,“学习力”和“教学力”既是舞蹈教师最应具备的能力,也是舞蹈教育专业“深度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指向所在。在明确了“深度学习”模式建构目标的基础上,依托音乐身感教学这一实施载体进行具体实践,既可以有效实现上述目标,更可以为模式的建构和后续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身感教学是舞蹈教育专业近年来新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舞蹈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其作为“音舞融通、以音助舞”的桥梁正日益为学界和教育界所重视,并在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逐

14、渐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综合来看,舞蹈教育专业音乐身感教学主要包括节奏的身体感受与表达、语言与歌唱的身体感受与表达、乐器的身体感受与表达等三方面教学内容,可以为后续“深度学习”模式的运行提供学习内容和运行环境。首先,是节奏的身体感受与表达。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由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的音值、节拍、呼吸、休止和旋律、结构等概念的训练构成。具体来说,一是基础训练,主要包括对 分音符、分音符、分音符、分音符以及全音符时值的训练,对音乐的速度、力度、休止的节奏感训练,对节奏语言与身体动作结合的节奏感训练。在此基础上还有用身体动作准确地表现单节拍、复节拍以及混合节拍,用身体动作找出音乐中的呼吸并尝试运用到

15、舞蹈中的训练。二是高阶训练,主要指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旋律走向,用身体动作表达乐句、乐段及音乐层次、用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表达音乐结构三方面的训练。综合来看,对于节奏的身体感受与表达的训练,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于基础节奏的准确把握和对于高阶训练的内化理解方面。即要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判断、感受和把握各类音符的时值特点、不同音值的关系和休止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旋律的听觉敏感度,引导学生通过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不同的乐句、乐段来进一步区分、感受并表达音乐的层次,进而使学生们实现从音乐层次到音乐结构的“复合化”理解,最终通过再创作,真正实现身体对音乐旋律和结构的理解与表达。其次,是语言与

16、歌唱的身体感受与表达。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在节奏训练基础上的升级与拓展,内容聚焦无旋律的语言节奏训练、有旋律的歌唱节奏训练与旋律综合的多声部节奏训练这三个方面。其中,语言节奏训练通过分小组语言节奏朗诵、多声部语言节奏朗诵身感动作训练、语言节奏与打击乐器融合训练、语言节奏与音条乐器融合训练以及语言节奏综合编创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诗、词、元曲等不同体裁语言作品的意境美、节奏美,并将其进一步转化为身感呈现的综合性艺术美。歌唱节奏训练注重将舞蹈元素融入不同风格、体裁歌唱作品来进行身体表达训练,感知不同风格歌唱作品的旋律特点以及节奏风格,着重训练身体表达歌唱作品的完整性,并对全曲进行身感编创。多声部节奏训练相对较难,以训练学生们的“协调性”为核心,旨在全面提高和掌握身体与音乐的协调性、多个声部的协调性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在夯实学生们对于音乐节奏、旋律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用身体动作辨别更为复杂的多声部音乐节拍、节奏和跟随多声部音乐旋律的走向,使身体各部分更为灵活地加入多声部音乐的“身感二次创作”中,从而实现“协调性”的最佳训练。再次,是乐器的身体感受与表达。本节教学内容以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